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語文都是主課。語文課應該培養什麼?一是心靈的感受能力,二是語言的表達能力。
作者:周國平
語文不只是教讀和寫,也是情感教育、心靈教育、人文薰陶。培育學生的感受能力,擁有豐富的心靈,是更重要的目標。德智體三育中的美育,實際上主要是通過語文教學進行的。明確了這一點,教學就不會能局限於語法之類了。
泰戈爾說,如果他小時候沒有聽過童話故事,沒有看過《魯賓遜漂流記》和《一千零一夜》,現在他眼中的世界就不會這麼美好。這就是語文學習應有的效果。人的內心受過文學的薰陶,被文學敞開了,和那些沒有受過薰陶的人相比,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物質上吃虧我們都斤斤計較,其實精神上吃虧損失更大,最可悲的是自己還不知道。
當然,語文教學不只是心靈教育,內心有了豐富的感受,還要能夠表達出來,語文課還應教你如何準確地表達。語文課要學習準確地使用母語,這是一種基本功。尼採非常重視母語學習在全部教育中的意義,他說,母語是真正的教育由之開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對象,良好的母語訓練是一切後續教育工作的基礎。事實上,不管學生上大學學什麼專業,一個基本要求是能夠正確地讀、想和寫,而這種正確性正是通過中學語文課打下基礎的。
我沒有當過語文老師,但我當過學生。我的體會是,對於寫作起最大作用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大量閱讀,一個是勤於動筆。從中學到大學,實際上我的主課是兩門,一個是看課外書,另一個是寫日記,大量時間都花在了這兩件事上,真正課內花的時間很少。回想起來,如果說我的語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主要是通過這兩件事。
這給了我一個啟發。語文課教賞析課文和寫作文,目的不在課文和作文本身,是為了培養學生對閱讀及寫作的興趣和能力。那麼功夫就不能只下在課內,課內只起引路作用,學生的興趣真正激發起來後,他們不會把自己限制在課內。看語文老師的課上得好不好,要看是不是有很多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和寫作。形成了這樣的氛圍,這個班的普遍語文水平一定不差。
首先要有一定的閱讀量,不能光是課文,要讓每個學生一個學期讀幾本自己喜歡的書,鼓勵他們寫讀書筆記,選擇最有體會的書,這個筆記可以當作文交上來,真有體會就會寫得好。增加閱讀量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指導性的拓展閱讀,是我前不久在蘇州中學看到的。語文課本收錄了很多作家的作品,語文老師就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學生的反饋,每個學期選擇一個作家,把這個作家的作品買齊,在閱覽室裡設專架供學生自由借閱。同時讓每個學生自購這位作家的一本書。學期末每人寫一篇相關的讀書筆記。這是個好辦法,六個學期下來,學生就有一定的積累了。
在興趣閱讀和拓展閱讀之外,還必須有深度閱讀。一般來說,用於深度閱讀的是課文,就是選定的範文。範文應該是真正的好作品,選那些在文學上和精神內涵上都有質量的優秀作品。現行教材裡的作品未必都是好作品,有的很平庸,有的意識形態色彩很濃,我認為語文教材是需要改革的。我主張多選經典作品,各民族都擁有優秀母語寫作的傳統,這個傳統存在於本民族的經典作品之中,它們理應成為語文學習的主要範本。
閱讀最需要培養的是鑑賞力、判斷力和理解力,有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獨立思考。這個東西怎麼培養,很難有統一的方法,就看老師的水平了。我只強調一點,對課文的理解一定不要用固定模式,不要有標準答案。
我特別反對現在流行的範文分析方式,基本上都是分析主題思想和段落大意,摘出幾段話來,分析這幾個句子是什麼含義,這種測試方式對真正提高閱讀能力毫無益處。我的文章經常被用於考試。有一次,一個朋友的孩子正上初中,她把一份卷子拿給我,是我的一篇文章,我記得是《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她讓我自己做一下,然後按照標準答案給我打分。我得了69分,她很得意,她還得了71分呢。我真覺得可笑又可悲,一篇文章有什麼標準答案?根本不存在標準答案。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讓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去揣摩,可能的答案是什麼,這樣做並不是讓他們真正去理解課文,反而是阻礙了自己的理解。
對同一篇範文,不同的學生是可以而且應該做出不同的理解,每個學生的視域不同,得出的視域融合也就必然不同,應該鼓勵他們有自己的理解。當然不是亂說,標準是有獨立思考,又能夠言之成理。
要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最好的辦法是寫讀後感,這應該成為一個主要的測試方式。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何,有沒有收穫,讀後感最能說明問題。現在那種主題思想、段落大意的方式,最多是淺層次的理解。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應該最看重有沒有真實感受和獨立見解。
要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能力,關鍵是勤寫,不能光靠寫幾篇作文。所以,我特別鼓勵中學生寫日記,從中學就養成這個習慣,對寫作的好處太大。我從來沒有刻意練習過寫作,我的寫作能力真的就是通過寫日記練出來的。好文章首先要有真情實感,其實人人都有喜怒哀樂,都有真實的情緒和感受,但是,人們往往懶於捕捉和反省自己的真情實感,聽任它們稍縱即逝,不留痕跡。因此,在寫作的時候,就沒有東西可寫,就只好模仿和編造,這樣當然寫不出好文章。寫日記是一個辦法,它的作用實際上是督促你留心自己的真情實感,隨時記錄下來,同時也在反思。養成了這個習慣,也就積累了大量的好素材,真正寫作的時候就不愁沒東西可寫了。
不管命題還是不命題,在判卷子的時候,我強調不要太看重語句通順與否,一篇文章並不因為語句通順、結構完整就是一篇好文章了。一篇文章在語法這方面有一點毛病,但是有獨特的感受、思考和表達,我認為更是一篇好文章。有水平的老師應該不拘一格,鼓勵不同的閃光點。我看孩子的作文,有的真的是大師的表達,大人寫不出來。這種有個人風格,且蘊含著將來的文學風格的作品,如果我當老師,會把這類作文挑出來大大地表揚,給高分。語文課應該鼓勵真正有文學和精神含量的東西。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