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成長」成新型育兒綁架理論,養家餬口的父母,難道錯了嗎?

2020-10-03 燕旅聊育兒

現在打開各大自媒體平臺,就能看到一堆育兒號在鼓吹「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孩子的童年,陪伴成長才能讓孩子的身心更健全」,甚至有許多人將矛頭直指雙職工父母,爸爸是「喪偶式育兒」,媽媽是「只顧自己快樂」。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陪伴成長」這個詞越來越讓人琢磨不透,並且讓我們這些家長感覺到矛盾:

  • 如果不上班,那麼孩子的奶粉錢、紙尿褲、教育基金這些怎麼辦?難道真的要窮養孩子?物質可以貧窮,但是絕對不能窮教育啊。
  • 如果去上班,那麼孩子會不會像他們所說的,自己不親?性格不好?身心不健全,畢竟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是相對較強的。

作為一個育兒博主,「陪伴成長」我也是贊成的,但是,我卻不贊成不自量力的陪伴,養家餬口本就是父母的職責,而父母的努力,也是為了讓孩子們少走彎路,將來走進社會的時候起點更高。

還記得今年湖南考入北大考古系的團寵鍾芳蓉嗎?當記者採訪她媽媽時,她媽媽的一句話讓我們感覺到非常動容,同時這句話也說進我們的心坎裡面:

「我女兒終於有出息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了,以後她不會像我一樣,她的孩子以後不會成為留守兒童,她們可以開開心心的在一起生活,而我們沒有。」

所有人都在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在指責雙職工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很可憐,沒有父母的陪伴,可是沒錢的生活又該讓誰承擔呢?所有人都希望能夠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可是為了孩子,父母也必須要放棄一些天倫之樂,負重前行,所以,養家餬口的父母原則上並沒有錯。

陪伴成長重要是「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應該只有父母

有一個非常主流的觀點「孩子6歲前,父母應該陪伴孩子成長」,這其中強調了父母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地位,這一點毋庸置疑,也無可辯駁,但是卻忽略了一點,孩子的成長不應該只有父母,孩子健全的人際關係,是由父母、隔代長輩、朋友、老師等等不同社會關係共同組成的

要知道全天下沒有任何一位家長能做到24小時無縫連接的陪伴,總會有自己的工作或者私人事情需要處理,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孩子能夠快速的適應其他人,這樣才能加強孩子的獨立性以及社交能力。

父母只有想通了這一點,就能夠合理的去安排孩子的時間,畢竟父母的陪伴始終有限,在確保不傷害孩子健康心理的前提下,可以適度的讓其他人來幫你帶孩子,當然首先必須要有合適且對孩子也很好的人,這樣才能確保孩子的身心健康。

留守兒童的父母,他們正努力讓孩子改變命運

當鍾芳蓉選擇了北大考古系的時候,網絡上出現了一種質疑的聲音:家庭這麼貧困卻要選擇這樣一個清貧的專業?以後一定會後悔的。

鍾芳蓉在採訪中曾經有解釋過:雖然自己是留守兒童,但家裡並不是貧困戶,所以學習、生活並沒那麼艱難,且老師們也像家人一樣陪伴、關心著她。

許多人對於鍾芳蓉這樣一個留守兒童感到特別同情,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大眾普遍對留守兒童都有一個刻板印象,就是「窮」,其實我也並不支持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但是這並不代表我能對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抨擊。

即便是全職陪伴孩子的父母也不見得就比留守兒童的父母更加偉大,他們的初衷也只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所以我們不能用「陪伴成長」來綁架父母。

不想被「陪伴成長」綁架,父母要學會合理安排陪伴計劃

雖然上面為雙職工家庭和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了開解,但是「陪伴」依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主旋律,不是因為父母忙就可以忽視的,建議沒有條件長期陪伴孩子的家長可以從以下三點出發:

  • 1、每天固定陪伴孩子的時間

還記得我前幾天連續加班一個禮拜,每天晚上回去,婆婆就會告訴我:孩子對著陽臺喊了一晚上的「媽媽」,當媽的人特別聽不了這種話,早上的時候,孩子還能開心的和我道別,送我去上班,可到了晚上睡覺了都沒有等到心愛的媽媽。

這也讓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工作是否能稍微慢一點,我可以自動降薪,只要能按時下班就可以了,最終我也是這麼實踐的,沒錯,我換工作了,賺錢但是也要有陪伴孩子的時間。

這個時間一般建議每天至少2個小時以上,其中不包括睡覺、吃飯、洗澡等場景,而是單純陪伴孩子娛樂玩耍、談心、學習等等

  • 2、適當降低生活標準,著重加強孩子的教育

一個家庭最大的開銷應該是「教育」,然而許多家長卻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品質才能讓孩子享受到幸福快樂。

這讓我想起「我是郭傑瑞」分享過的一個視頻,其中提到一個觀點:美國的窮人社區經常能看到孩子穿著新款球鞋,這是因為父母一旦有錢就會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讓他們開心。

試想一下,如果將錢存起來,用作孩子的教育上,是否能讓孩子一時的快樂延長為一輩子的快樂呢?教育是一個能夠撫慰孩子心靈的最好方式,接受過更好教育的孩子,對於父母的缺席行為往往更能接受並認可,也許這個接受的過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對於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最好的選擇。

  • 3、合理利用周末或者碎片化時間

沒有孩子以前,我們的碎片化時間被分給了娛樂、學習、社交,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碎片化時間變得更為珍貴,因為要留出一部分時間來陪伴孩子。

其實最好的時間就是周末,將其變為固定的「家庭day」,即便有臨時的加班或者緊急事件,在對方允許的情況下,我都會帶上孩子,除非是迫不得已,也會用其它時間補上。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在乎父母如何陪你,哪怕父母在工作,孩子只要在父母身邊就能獲得滿足,我們千萬不要把陪伴這件事想的過於複雜,甚至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去精心策劃一些活動,這些大可不必,正確的陪伴方式,就是陪著孩子做任何事都可以

總結:

現在的全職父母越來越多,這也是將來的趨勢所在,但是,我們也更應該理解養家餬口的父母,希望社會不要強行給孩子灌輸「陪伴成長」的概念,這樣只會破裂他們的親子關係。

相關焦點

  • 「陪伴成長」成為新型育兒綁架,養家餬口的父母,難道錯了嗎?
    現在打開各大自媒體平臺,就能看到一堆育兒號在鼓吹「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孩子的童年,陪伴成長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甚至有許多人將矛頭直指雙職工父母,爸爸是「喪偶式育兒」,媽媽是「只顧自己快樂」。難道真的是窮養孩子?可如果上班,孩子會不會就像他們所說的,孩子會和自己不親?孩子會性格變差?作為一個育兒博主,「陪伴成長」我也是贊成的,但是,我卻不贊成不自量力的陪伴,養家餬口本就是父母的職責,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們少走彎路,起點更高。
  • 「你是老大要讓著弟弟」,遭遇道德綁架式育兒,女孩一句話回懟
    大家遭遇過道德綁架嗎?在你很累的情況下,有老人要求你讓座;在你孕期沒顯懷的時候,抱著嬰兒的婦女要求你讓座;在你三十歲沒結婚的時候,家裡親人熱情幫你介紹對象,還說不結婚就是不孝……這些相信大家多多少少經歷過一些,被其他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批評教育甚至捆綁你,這樣的方式被稱為「道德綁架」。實際上在育兒的過程中,小小的孩童也會遭遇道德綁架。
  • 《超級育兒師》反思中國式育兒 激勵父母成長(圖)
    但是小蘿莉天真的外表下難道真的藏著一顆小惡魔的內心嗎?她真的忍心打妹妹嗎?她真的不愛每天陪伴她玩耍的妹妹嗎?育兒師的到來,揭示出了這個「野蠻小蘿莉」委屈的內心世界。小米作為一個兩胎家庭的老大,在父母眼裡,作為姐姐的她理所應當地被要求時刻表現出「姐姐的樣子」。可是父母都忽略了小米其實也僅僅是個時刻需要他們關心的5歲孩子。
  • 重寫2014年高考作文|中國家庭育兒真相:父母子女與規則雙向綁架
    當年我在這份材料中,讀出了一份規則與惻隱之心相對立的無奈;而如今,我在其中卻讀出了一種中國式家庭的育兒真相的殘酷和悲哀。何為中國式家庭育兒真相?即孩子扮演野生動物,父母的惻隱之心臣服於利他觀,父母子女與規則雙向綁架。
  • 「最苦媽媽」背娃上夜班,陪伴還是養家餬口,媽媽真的很不易
    導讀:「最苦媽媽」背娃上夜班,陪伴還是養家餬口,媽媽真的很不易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最苦媽媽」背娃上夜班,陪伴還是養家餬口,媽媽真的很不易!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讓育兒變得簡單,家長要學會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才能助力孩子成長
    從寶寶呱呱墜地開始,父母的陪伴就在起著作用。幫助孩子建立最初的安全感,教會孩子什麼是愛,讓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作用不僅僅於此,無論是對於親子關係,還是每個家庭成員的成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 父母之間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嗎?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嗎?孩子不是除了父母外,還會被其他的人所影響嗎?難道孩子的一些做法都是來源於父母嗎?孩子的每個變化,都來源於父母,之所以變成這副模樣,是父母所造成的但現在彌補,還來得及嗎?如果他們多關注孩子,少一些爭吵、多一些與孩子互動想必就不會成現在這幅模樣。
  • 陪伴孩子最入心的9句話,你做對了嗎?
    父母在陪伴著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直在摸爬滾打,希望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但另一邊廂又難以壓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效果往往事與願違。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對自己和孩子太苛刻了。1 做父母,最難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看一本書,讀厚他很容易,精簡卻很難,因為我們抓不住精髓。做父母亦如此。
  • 真正的養家餬口,是親人之間長久的陪伴
    小丁和女友談了八年戀愛,感情基礎非常的牢固,當時女友的父母不同意他們在一起,但女友堅持自己的決定,甚至不惜和父母斷絕關係。在女友的堅持下,父母妥協了,他們也終於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一段時間來,小丁一直覺得愧對妻子,因此他非常賣力的工作,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撐起一個溫馨的家。
  • 「大的就該讓小的」就是道德綁架,「新型偏心」讓大寶苦不堪言
    導讀:「大的就該讓小的」就是道德綁架,「新型偏心」讓大寶苦不堪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大的就該讓小的」就是道德綁架,「新型偏心」讓大寶苦不堪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章子怡的育兒經:最大的愛莫過於父母的陪伴
    對於一個像章子怡這樣的高齡產婦來說,孩子的到來無疑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裡程碑。那就是生命賦予的一個新角色「媽媽」。 面對這個小生命的到來,她是這樣說的:「我覺得有了孩子以後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任何事都會有目標,內心世界非常充實。尤其是像我這樣36歲才生了醒醒,得到這樣一個小生命,真想把一切都給她。」 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
  • 當心,別讓育兒知識綁架了你
    周周說父母有必要學習育兒知識嗎?當然有必要。可如果僵化地來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很可能就會掉進陷阱。沒有什麼育兒公式,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只有用你的心來看,用你對孩子的愛來理解,這些知識才能真正成為你的助力,而不是反過來綁架了你。
  • 媽媽煩爸爸好,你被詐屍式育兒困擾過嗎?均衡育兒很重要
    然而評委的一個問題卻問的他瞠目結舌——你從不考慮你妻子的意見,你沒有發現嗎?這位爸爸看似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卻根本不會帶娃。傅首爾的兒子曾經在一次作文中寫到,我的媽媽特別煩,總是逼我寫作業,我的爸爸很好,他工作很忙,不回家,從來都不罵我。這一段話讓傅媽很是憤怒,父親都不回家,他能罵你嗎?
  • 媽媽包辦過多,爸爸陪伴太少的育兒模式,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媽媽包辦多,爸爸陪伴少的育兒模式,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感受到母愛,卻感受不到父愛。孩子和爸爸的關係會比較疏遠,這將不利於孩子成長。久而久之,孩子內心會缺乏父愛,也會缺乏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都重要,改變育兒模式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
  • 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是父母自己
    引言望子女成龍鳳是每位父母的最大心願。可以說,為了這個目標,父母們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所以,我們看到有的父母對各種育兒理論趨之若鶩,關注了無數育兒專家;有的父母則會省吃儉用,給孩子報上七八種學習培訓班。創造各種條件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學習各種理論不去結合實際,或者將養育管教交給培訓機構,這無疑是本末倒置了。養育孩子的根本之處在哪裡呢?心心媽是一位全職太太,她將自己養育兩個女兒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從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從小就給孩子充分的愛,理解孩子,陪伴孩子,讓他們得以幸福地成長。可能有的父母會說,這麼美好的事情,當然都想實現。
  • 一種「新型偏心」悄然興起,比重男輕女傷孩子心,父母卻不自知
    因此年輕的父母們通過權衡家庭二胎的利弊,有一些家庭放棄了生二胎,也有一些家庭邁入了二胎的家庭。然而,在二胎家庭中,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一種叫做"新型偏心"的趨向,這比傳統的重男輕女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 你的親子陪伴可能不及格,實現高質量陪伴,父母還需分辨何為要事
    親子陪伴,顧名思義父母陪伴孩子。但對於這個陪伴,家家有自己的不同做法。有些家庭,家長理解的是孩子做什麼家長做什麼,孩子在拼插樂高,父母一個勁的在旁邊喊「這樣容易倒了」「你得這樣做」之類,孩子一直不停的換要玩的玩具或事情。
  • 「新型孝順」正強勢襲來,多數兒女苦不堪言,父母卻認為理所當然
    如今一種「新型孝順」強勢來襲,多數女兒苦不堪言,可父母卻認為理所當然 新型孝順一:幫助父母養孩子 新型孝順二:道德綁架 在育兒的時候,父母為孩子做出很多犧牲,付出很多,這種恩情子女去還是應該的,但父母卻以此為由道德綁架子女
  • 後悔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育兒理論真的有用嗎?不完美父母看這裡
    今天朋友好奇的問我:你竟然是育兒作者?你擅長心理學嗎?你寫的了那些長篇大論的育兒理念嗎?看你也不像是那麼有耐心的人?關於朋友的疑問,今天我就想用這篇文章來回答她,育兒理論我不懂,心理學我也沒學過,我就是一位媽媽,並且還是一位善於總結的媽媽,也許我的育兒方式並不完美,育兒過程也會出現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沒有真正完美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