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成長」成為新型育兒綁架,養家餬口的父母,難道錯了嗎?

2020-09-04 燕旅聊育兒

現在打開各大自媒體平臺,就能看到一堆育兒號在鼓吹「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孩子的童年,陪伴成長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甚至有許多人將矛頭直指雙職工父母,爸爸是「喪偶式育兒」,媽媽是「只顧自己快樂」。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陪伴成長」這個詞越來越讓人感覺到陌生,讓我們這些家長感覺到害怕:

  • 如果不上班,孩子的奶粉錢、紙尿褲、教育基金這些怎麼辦?難道真的是窮養孩子?
  • 可如果上班,孩子會不會就像他們所說的,孩子會和自己不親?孩子會性格變差?

作為一個育兒博主,「陪伴成長」我也是贊成的,但是,我卻不贊成不自量力的陪伴,養家餬口本就是父母的職責,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們少走彎路,起點更高。

還記得今年湖南的北大考古系的團寵鍾芳蓉,當記者採訪她的媽媽時,她媽媽的一句話讓我們感覺到非常動容:

「我女兒終於有出息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了,以後她不會像我一樣,她的孩子以後不會成為留守兒童,她們可以開開心心的在一起生活,我們沒有。」

所有人都在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在指責雙職工父母,認為孩子很可憐,可是沒錢的生活又該讓誰承擔呢?所有人都希望能夠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可是為了孩子,父母也必須要負重前行,所以,養家餬口的父母原則上並沒有錯。

陪伴成長重要是「陪伴」,孩子的成長曆程中不應該只有父母

有一個非常主流的觀點,就是孩子6歲前,父母應該陪伴孩子成長,這其中強調了父母的重要性至關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也無可辯駁,但是卻忽略了一點,孩子的成長不應該只有父母,每個孩子健全的人際關係,應該是父母、隔代長輩、朋友、老師等等不同社會關係共同組成的

要知道全天下沒有任何一位家長能做到24小時無縫連接的陪伴,總是會有自己的工作或者私人事情需要處理,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孩子能夠快速的適應其他人,這樣才能加強孩子的獨立性以及社交能力。

父母只有想通了這一點,就能夠合理的去安排孩子的時間,父母的陪伴始終有限,在確保不傷害孩子心理的前提下,可以適度的讓其他人來幫你帶孩子,當然首先必須要有合適且對孩子也很好的人,這樣才能確保無縫陪伴。

別責怪留守兒童的父母,他們正努力讓孩子改變命運

當鍾芳蓉選擇了北大考古系的時候,網絡上出現了一種質疑的聲音:家庭這麼貧困卻要選擇這樣一個清貧的專業?以後一定會後悔的。

鍾芳蓉在採訪中曾經有解釋過:雖然自己是留守兒童,但家裡並不是貧困戶,所以學習、生活並沒那麼艱難,且老師們也像家人一樣陪伴、關心著她。

許多人對於鍾芳蓉這樣一個留守兒童感到特別同情,更為重要的是,普遍對留守兒童都有一個刻板印象,就是「窮」,其實我也並不支持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但是這並不代表我能對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抨擊。

即便是全職陪伴孩子的父母也不見得就比留守兒童的父母更加偉大,他們的初衷也只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所以我們不能用「陪伴成長」來綁架父母。

不想被「陪伴成長」綁架,父母要學會合理安排陪伴計劃

雖然上面為雙職工家庭和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了開解,但是「陪伴」依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主旋律,不是因為父母忙就可以忽視的。

  • 1、每天固定陪伴孩子的時間

還記得我前幾天連續加班一個禮拜,每天晚上回去,婆婆就會告訴我:孩子對著陽臺喊了一晚上的「媽媽」,當媽的人特別聽不了這種話,早上的時候,孩子還能開心的和我道別,送我去上班,可到了晚上睡覺了都沒有等到心愛的媽媽。

這也讓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工作是否能稍微慢一點,自動降薪,只要能按時下班就可以了,最終我也是這麼實踐的,沒錯,我換工作了,賺錢但是也要有陪伴孩子的時間。

這個時間一般建議每天至少2個小時以上,其中不包括睡覺、吃飯、洗澡等等時間,而是單純陪伴孩子娛樂玩耍、談心、學習等等

  • 2、適當降低生活標準,著重加強孩子的教育

一個家庭最大的開銷應該是「教育」,然後許多家長卻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品質才能讓孩子享受到幸福。

這讓我想起「我是郭傑瑞」分享過的一個視頻,其中提到一個觀點:美國的窮人社區經常能看到孩子穿著新款球鞋,這是因為父母一旦有錢就會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讓他們開心。

試想一下,如果將錢存起來,用作孩子的教育上,是否能讓孩子一時的快樂延長為一輩子的快樂呢?

  • 3、合理利用周末或者碎片化時間

沒有孩子以前,我們的碎片化時間被分給了娛樂、學習、社交上,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碎片化時間變得更為珍貴,因為要留出一部分時間來陪伴孩子。

其實最好的時間就是周末,將其變為固定的「家庭day」,即便有臨時的加班或者緊急事件,在對方允許的情況下,我都會帶上孩子,除非是迫不得已,也會用其它時間補上。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在乎父母如何陪你,哪怕父母在工作,孩子只要在父母身邊就能獲得滿足,我們千萬不要把陪伴這件事想的太過於複雜,還精心策劃一些活動,其實大可不必,正確的陪伴方式,就是陪著孩子做任何事都可以。

總結:

其實現在的全職父母越來越多,這也是將來的趨勢所在,但是,我們也更應該理解養家餬口的父母,希望社會不要強行給孩子灌輸「陪伴成長」的概率,這樣只會破裂他們的親子關係。

相關焦點

  • 「陪伴成長」成新型育兒綁架理論,養家餬口的父母,難道錯了嗎?
    現在打開各大自媒體平臺,就能看到一堆育兒號在鼓吹「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孩子的童年,陪伴成長才能讓孩子的身心更健全」,甚至有許多人將矛頭直指雙職工父母,爸爸是「喪偶式育兒」,媽媽是「只顧自己快樂」。作為一個育兒博主,「陪伴成長」我也是贊成的,但是,我卻不贊成不自量力的陪伴,養家餬口本就是父母的職責,而父母的努力,也是為了讓孩子們少走彎路,將來走進社會的時候起點更高。
  • 「最苦媽媽」背娃上夜班,陪伴還是養家餬口,媽媽真的很不易
    導讀:「最苦媽媽」背娃上夜班,陪伴還是養家餬口,媽媽真的很不易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最苦媽媽」背娃上夜班,陪伴還是養家餬口,媽媽真的很不易!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是老大要讓著弟弟」,遭遇道德綁架式育兒,女孩一句話回懟
    大家遭遇過道德綁架嗎?在你很累的情況下,有老人要求你讓座;在你孕期沒顯懷的時候,抱著嬰兒的婦女要求你讓座;在你三十歲沒結婚的時候,家裡親人熱情幫你介紹對象,還說不結婚就是不孝……這些相信大家多多少少經歷過一些,被其他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批評教育甚至捆綁你,這樣的方式被稱為「道德綁架」。實際上在育兒的過程中,小小的孩童也會遭遇道德綁架。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 《超級育兒師》反思中國式育兒 激勵父母成長(圖)
    央視財經頻道《超級育兒師》持續熱播。作為央視財經頻道的年終大型節目,第一季已經播出的六集節目引起中國年輕父母群體的強烈反響。但是小蘿莉天真的外表下難道真的藏著一顆小惡魔的內心嗎?她真的忍心打妹妹嗎?她真的不愛每天陪伴她玩耍的妹妹嗎?育兒師的到來,揭示出了這個「野蠻小蘿莉」委屈的內心世界。小米作為一個兩胎家庭的老大,在父母眼裡,作為姐姐的她理所應當地被要求時刻表現出「姐姐的樣子」。可是父母都忽略了小米其實也僅僅是個時刻需要他們關心的5歲孩子。
  • 重寫2014年高考作文|中國家庭育兒真相:父母子女與規則雙向綁架
    當年我在這份材料中,讀出了一份規則與惻隱之心相對立的無奈;而如今,我在其中卻讀出了一種中國式家庭的育兒真相的殘酷和悲哀。何為中國式家庭育兒真相?即孩子扮演野生動物,父母的惻隱之心臣服於利他觀,父母子女與規則雙向綁架。
  • 真正的養家餬口,是親人之間長久的陪伴
    小丁和女友談了八年戀愛,感情基礎非常的牢固,當時女友的父母不同意他們在一起,但女友堅持自己的決定,甚至不惜和父母斷絕關係。在女友的堅持下,父母妥協了,他們也終於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一段時間來,小丁一直覺得愧對妻子,因此他非常賣力的工作,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撐起一個溫馨的家。
  • 媽媽包辦過多,爸爸陪伴太少的育兒模式,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媽媽包辦多,爸爸陪伴少的育兒模式,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感受到母愛,卻感受不到父愛。孩子和爸爸的關係會比較疏遠,這將不利於孩子成長。久而久之,孩子內心會缺乏父愛,也會缺乏安全感。1、爸爸要多陪伴孩子在電影《如父如子》中,齋木有一句話很經典,他對那個從沒陪過孩子過周末的良多說:「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你該用心去對待這份工作。」這句等方面非常經典,也容易戳中我們的淚點。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都重要,父母要改變「媽媽包辦過多,爸爸陪伴少」的育兒模式。
  • 父母之間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嗎?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嗎?孩子不是除了父母外,還會被其他的人所影響嗎?難道孩子的一些做法都是來源於父母嗎?孩子的每個變化,都來源於父母,之所以變成這副模樣,是父母所造成的但現在彌補,還來得及嗎?如果他們多關注孩子,少一些爭吵、多一些與孩子互動想必就不會成現在這幅模樣。
  • 「大的就該讓小的」就是道德綁架,「新型偏心」讓大寶苦不堪言
    導讀:「大的就該讓小的」就是道德綁架,「新型偏心」讓大寶苦不堪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大的就該讓小的」就是道德綁架,「新型偏心」讓大寶苦不堪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讓育兒變得簡單,家長要學會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才能助力孩子成長
    從寶寶呱呱墜地開始,父母的陪伴就在起著作用。幫助孩子建立最初的安全感,教會孩子什麼是愛,讓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作用不僅僅於此,無論是對於親子關係,還是每個家庭成員的成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當心,別讓育兒知識綁架了你
    周周說父母有必要學習育兒知識嗎?當然有必要。可如果僵化地來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很可能就會掉進陷阱。沒有什麼育兒公式,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只有用你的心來看,用你對孩子的愛來理解,這些知識才能真正成為你的助力,而不是反過來綁架了你。
  • 章子怡的育兒經:最大的愛莫過於父母的陪伴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深愛無需多言,長情不及久伴」,正如我標題裡所說,對於孩子來說,再多的玩具都抵不過父母的愛,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去陪伴跟教育孩子成長呢? 在這裡我總結了六個要素「三要」跟「三不要」。 「三要」:一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多表揚,少批評。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都不同,有的善於表達,有的喜歡沉默不語;有的善於動手,有的善於思考。要學會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和優勢,做對了事情時多口頭表揚,而不是玩具誘惑。
  • 「新型孝順」正強勢襲來,多數兒女苦不堪言,父母卻認為理所當然
    中國是一個極重「孝道」的國家,在古代時候更是將孝看作是百善之首,由於一代傳一代,孝順已經成為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了。 如今一種「新型孝順」強勢來襲,多數女兒苦不堪言,可父母卻認為理所當然 新型孝順一:幫助父母養孩子
  • 東莞育兒好去處,讓家長輕鬆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無數的育兒專家、育兒教育視頻裡都強調著,參與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家長要多多陪伴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感受,也苦惱於自己的平凡,無法為孩子帶來更良好的成長環境。尤其在今年的「困難模式」開局之下,大家的生活,就更加地有些不容易了。可就像那句說出無數在外打拼的家長心裡話的句子。「我雙手搬磚就無法抱著你,抱著你就無法搬磚掙錢養活你。」
  • 陪伴孩子最入心的9句話,你做對了嗎?
    父母在陪伴著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直在摸爬滾打,希望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但另一邊廂又難以壓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效果往往事與願違。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對自己和孩子太苛刻了。1 做父母,最難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看一本書,讀厚他很容易,精簡卻很難,因為我們抓不住精髓。做父母亦如此。
  • 一種「新型偏心」悄然興起,比重男輕女傷孩子心,父母卻不自知
    因此年輕的父母們通過權衡家庭二胎的利弊,有一些家庭放棄了生二胎,也有一些家庭邁入了二胎的家庭。然而,在二胎家庭中,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一種叫做"新型偏心"的趨向,這比傳統的重男輕女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 陪伴不是「陪著」:擁有一對陪伴成長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用愛陪伴,不僅能擁有一個卓越的、走向未來的孩子,也能讓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全身心地放下和投入;陪伴不止是付出,而是一起自由地探索與成長;陪伴不止是在一起,更是一種美好而愉悅的家庭氛圍。我們的陪伴,正是去激發孩子內部的資源,幫助他成為他自己。
  • 你的親子陪伴可能不及格,實現高質量陪伴,父母還需分辨何為要事
    親子陪伴,顧名思義父母陪伴孩子。但對於這個陪伴,家家有自己的不同做法。有些家庭,家長理解的是孩子做什麼家長做什麼,孩子在拼插樂高,父母一個勁的在旁邊喊「這樣容易倒了」「你得這樣做」之類,孩子一直不停的換要玩的玩具或事情。
  • 你的陪伴方式錯了。做對三件事,成為被喜愛的父母
    01沒時間陪孩子是父母面臨的普遍問題。一邊是為了生活打拼,一邊是用渴望眼神期盼父母擁抱和陪伴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兩難境況,父母何去何從?擁有天然資源優勢的明星,在面臨陪孩子的問題時,和普通人父母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陪孩子是父母的個體行為,資源只能協助我們,而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內心和行為。02你想過沒有,不是沒時間,而是你的陪伴方式可能錯了。特別是作為普通人,怎麼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