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打開各大自媒體平臺,就能看到一堆育兒號在鼓吹「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孩子的童年,陪伴成長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甚至有許多人將矛頭直指雙職工父母,爸爸是「喪偶式育兒」,媽媽是「只顧自己快樂」。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陪伴成長」這個詞越來越讓人感覺到陌生,讓我們這些家長感覺到害怕:
作為一個育兒博主,「陪伴成長」我也是贊成的,但是,我卻不贊成不自量力的陪伴,養家餬口本就是父母的職責,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們少走彎路,起點更高。
還記得今年湖南的北大考古系的團寵鍾芳蓉,當記者採訪她的媽媽時,她媽媽的一句話讓我們感覺到非常動容:
「我女兒終於有出息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了,以後她不會像我一樣,她的孩子以後不會成為留守兒童,她們可以開開心心的在一起生活,我們沒有。」
所有人都在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在指責雙職工父母,認為孩子很可憐,可是沒錢的生活又該讓誰承擔呢?所有人都希望能夠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可是為了孩子,父母也必須要負重前行,所以,養家餬口的父母原則上並沒有錯。
有一個非常主流的觀點,就是孩子6歲前,父母應該陪伴孩子成長,這其中強調了父母的重要性至關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也無可辯駁,但是卻忽略了一點,孩子的成長不應該只有父母,每個孩子健全的人際關係,應該是父母、隔代長輩、朋友、老師等等不同社會關係共同組成的。
要知道全天下沒有任何一位家長能做到24小時無縫連接的陪伴,總是會有自己的工作或者私人事情需要處理,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孩子能夠快速的適應其他人,這樣才能加強孩子的獨立性以及社交能力。
父母只有想通了這一點,就能夠合理的去安排孩子的時間,父母的陪伴始終有限,在確保不傷害孩子心理的前提下,可以適度的讓其他人來幫你帶孩子,當然首先必須要有合適且對孩子也很好的人,這樣才能確保無縫陪伴。
當鍾芳蓉選擇了北大考古系的時候,網絡上出現了一種質疑的聲音:家庭這麼貧困卻要選擇這樣一個清貧的專業?以後一定會後悔的。
鍾芳蓉在採訪中曾經有解釋過:雖然自己是留守兒童,但家裡並不是貧困戶,所以學習、生活並沒那麼艱難,且老師們也像家人一樣陪伴、關心著她。
許多人對於鍾芳蓉這樣一個留守兒童感到特別同情,更為重要的是,普遍對留守兒童都有一個刻板印象,就是「窮」,其實我也並不支持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但是這並不代表我能對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抨擊。
即便是全職陪伴孩子的父母也不見得就比留守兒童的父母更加偉大,他們的初衷也只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所以我們不能用「陪伴成長」來綁架父母。
雖然上面為雙職工家庭和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了開解,但是「陪伴」依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主旋律,不是因為父母忙就可以忽視的。
還記得我前幾天連續加班一個禮拜,每天晚上回去,婆婆就會告訴我:孩子對著陽臺喊了一晚上的「媽媽」,當媽的人特別聽不了這種話,早上的時候,孩子還能開心的和我道別,送我去上班,可到了晚上睡覺了都沒有等到心愛的媽媽。
這也讓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工作是否能稍微慢一點,自動降薪,只要能按時下班就可以了,最終我也是這麼實踐的,沒錯,我換工作了,賺錢但是也要有陪伴孩子的時間。
這個時間一般建議每天至少2個小時以上,其中不包括睡覺、吃飯、洗澡等等時間,而是單純陪伴孩子娛樂玩耍、談心、學習等等。
一個家庭最大的開銷應該是「教育」,然後許多家長卻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品質才能讓孩子享受到幸福。
這讓我想起「我是郭傑瑞」分享過的一個視頻,其中提到一個觀點:美國的窮人社區經常能看到孩子穿著新款球鞋,這是因為父母一旦有錢就會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讓他們開心。
試想一下,如果將錢存起來,用作孩子的教育上,是否能讓孩子一時的快樂延長為一輩子的快樂呢?
沒有孩子以前,我們的碎片化時間被分給了娛樂、學習、社交上,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碎片化時間變得更為珍貴,因為要留出一部分時間來陪伴孩子。
其實最好的時間就是周末,將其變為固定的「家庭day」,即便有臨時的加班或者緊急事件,在對方允許的情況下,我都會帶上孩子,除非是迫不得已,也會用其它時間補上。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在乎父母如何陪你,哪怕父母在工作,孩子只要在父母身邊就能獲得滿足,我們千萬不要把陪伴這件事想的太過於複雜,還精心策劃一些活動,其實大可不必,正確的陪伴方式,就是陪著孩子做任何事都可以。
其實現在的全職父母越來越多,這也是將來的趨勢所在,但是,我們也更應該理解養家餬口的父母,希望社會不要強行給孩子灌輸「陪伴成長」的概率,這樣只會破裂他們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