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季顯得格外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長江流域已經逗留了一個多月,全國各地降水量屢屢創歷史新高,江西九江、鄱陽湖等地相繼遭受洪澇災害的威脅.....
今年的武漢遭遇了歷史級別的強降雨,長江洪峰也通過武漢,就在很多人以為又要開啟大片「來武漢看海」時,大家意外的發現,往年刺激壯觀的城市內澇「看海」畫面卻沒有出現,這是為什麼??
一、往年的武漢為何在夏天頻頻出現「看海」大片?
第 一個原因:武漢的地形地勢因素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遊、地勢較低等先天排澇條件不足是容易城市內澇發生的原因之一。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下遊,除少數山丘和湖塘外,武漢市區一般地面標高在20~ 24m,部分地區地勢低於長江多年平均洪水位23.87m。在梅雨季節,長江流域降水集中、降水量增多,長江中下遊水位迅速上漲,武漢城區雨水主要通過排澇泵站抽排出江。
第二個原因:城市天然海綿設施逐漸減少
湖泊、河流、綠地等是城市的天然海綿,在暴雨降臨時可起到自然蓄水、自然滲透、調洪錯峰的功能。
武漢原有「百湖之城」的美譽,根據統計數據,1949年武漢城區湖泊有127個,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湖泊被填滿,到2005年時湖泊數量只有38個,2016年的衛星圖顯示,湖泊數量更少了。建國以來,武漢城區共有近90多個湖泊消失。圍湖造田、填湖造地,湖景房開發等導致城市內湖泊、溝渠溼地等自然蓄水容積銳減,蓄洪分流能力大打折扣。
1986年的武漢城區湖泊衛星圖
2016年的武漢城區湖泊衛星圖
湖泊、綠地面積快速縮減,硬質化路面逐漸增加,雨水無法像先前那樣快速下滲、留存,而是聚集在堅硬的地表,形成更大的地表水流,超過城市已有排水系統的承載能力,造成城市內澇,「看海」模式屢次開啟。
第三個原因:城市排水管網設計標準偏低
根據統計數據,1970~2014年,武漢市修建的排水工程暴雨設計重現期為1年,相當於每小時降雨強度為34 mm。2014年排水設計標準才將設計重現期提高至3年,相當於每小時降雨強度為48mm。由於地理、氣候等先天因素,武漢降水強度年際變化大,但近幾年暴雨強度有逐年增大的趨勢,「看海」場景連年出現。
有車還不夠,還應該準備皮划艇
第四個原因:城市排水管網建設不夠完善
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是一個長遠的發展過程。排水管網作為一個地下輸水系統,管道之間需要連通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在武漢新城區,為避免道路的重複開挖,市政排水管網往往作為新建道路的配套一併形成,但往往建設分散且未按規劃統一實施,下遊排水管網尚未完全形成或已形成的排水管網建設標準偏低,上遊來水因無排水出路或因下遊排水管網過流能力不足而出現積水。
第五個原因:城市排水系統維護管理系統措施不完善
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擴大,配套的城市排水系統也隨之形成。但因維護管理意識薄弱,路邊垃圾、施工渣土隨意丟棄,經清掃進入雨水口等排水設施後直接排入到排水系統中,易造成管道堵塞。
公交車即使能來,車廂內至少也是這樣的
此外,許多排水管網自投入使用後,久未進行清淤疏浚,造成排水效能下降。武漢市目前處於大發展大建設時期,武漢在建工地數已超1萬個,因缺乏對排水設施進行保護意識,部分工程施工中常常對現狀雨水口造成損壞,卻又未及時就近新建恢復,導致降雨時路面雨水無法排入到現狀管涵中,造成地面積水。
地鐵,改成水上運行模式
由於管理不善等原因,新城區部分雨、汙水管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接、錯接,如:雨水通過篦子排入汙水管、汙水錯接入雨水管涵中,造成暴雨時汙水井蓋翻水、雨水管涵因汙水管或初期雨水帶入大量汙物,沉積下來後形成淤塞,又因常年未清淤疏浚,不僅使排水管溝過水斷面減小,還增加了排水阻力,排水量大為減少,導致排水不暢。
什麼樣的「看海」,都影響不了武漢人吃熱乾麵的心情
連續多年的武漢市區內「看海」模式,讓大家適應了,習慣了,熱乾麵照吃,心情還是那麼的淡定,也有了每年「看海」樂趣和段子。
龍王廟也沒有面子,幾乎每年都衝
執著等待的小夥子,是在等公交車還是救生艇?
上班路上抓條魚,中午在辦公室加個餐
當然,也有可能抓住的是一條趁亂跑出來的鱷魚
二、今年的武漢為什麼沒有出現「看海」大片?
就在武漢人民已經習慣了夏天「看海」,以為今年同樣也會有同樣的場景時,即使連下暴雨,即使洪峰過境,武漢市區也沒有出現「看海」,這是為什麼?
第一個原因:啟動成功的海綿城市的建設
自從2015年加入國內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武漢市啟動了青山和漢陽四新2個示範區的建設,截至目前,兩個示範區相繼完成工程項目近300個,具體措施有下面幾個:
廢棄旱池變身雨水花園
將現有管道疏通,後期進行雨汙分流,同時將綠地改造成下沉式,鑽石開孔,給道路上的雨水找到出口。
生態停車場將水「吞進肚」
改造的停車場佔地1800餘平方米,先挖到設計標高,再將土方壓實,回填級配碎石,碎石層內埋入用土工布包裹的滲排管,然後在上面打透水混凝土,再鋪一層土工布,最後鋪上透水磚和植草磚,植草磚的孔內將撒入草籽,整套方案做下來後,能起到滲滯、淨化、排水的效果,遇雨水後將其「吞」入「肚子」排走。
屋頂綠化
屋頂綠化對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改善日趨惡化的人類生存環境空間;改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改善眾多道路的硬質鋪裝而取代的自然土地和植物的現狀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鋪設現澆砂基路面
現澆砂基路面透水率高,雨水沿現澆砂基路面下滲,通過導水管,將雨水引入蓄水池,以調蓄和錯峰。如此一來,不僅大大減少了地表徑流,減輕了市政管網的排水壓力,有效緩解城市內澇,還能涵養地下水,維護區域生態平衡。
第二個原因:加大在城市抽排能力上的投入
汛期的時候長江水位較高,需要用泵站抽排出去,2016年的時候,武漢的泵站只有900多立方米每秒的抽排能力,到今天,已經提升到1900多立方米每秒的能力。今年,江南泵站、四新泵站、常青泵站三大泵站火力全開,全力搶排城市雨水,為洪水退去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個原因:堅守湖泊紅線,強化湖泊蓄水池功能
武漢市認識到市內湖泊對蓄洪、排澇的重要性,堅守湖泊個數底線,不再圍湖造田,填湖造地,提出了各項保護湖泊的措施,重點在於對武漢市湖泊的空間分布、形態管控、環境生態、周邊現狀進行梳理,並對多年來武漢市湖泊保護和治理工作的成果進行評價,找出問題,找準問題,同時針對問題從空間管控、水資源保護、汙染控制、生態保護、監控預警、管理體系、文化建設、環境評價等多角度出發,全方位提出湖泊保護和治理的對策和路徑。
結語:現在武漢的海綿城市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雖然沒有了夏天看海的樂趣,但人們的出行更加順暢,生活更加有保障,是個大福音!希望繼續完善海綿城市建設,優化排水管網系統,即使有強降雨,也能保障市民正常生活。希望其他城市像武漢學習,尤其不再出現因暴雨導致高考推遲的現象。
我是@小菜一碟樂趣多,歡迎關注,轉發分享,留言,交流更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