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一則「因疫情歸國留學生可入學高職高專」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很多網友對此表達了不解甚至不滿的情緒,「留學生辛苦一整年難道是為了插班讀大專嗎」「大概是瞧不起留學生,認為是混文憑的」種種言論不一而足。提出此建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也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為了回應網友的疑問,倪閩景委員特向本報投來稿件,詳細闡明了提出這個建議的初衷。
——編者
△倪閩景
兩會期間,沒想到我的一個建議被「標題黨」斷章取義,衝上了微博熱搜。在此,對網友關注的一些問題作一回應。
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一大國際生源國。根據教育部數據,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66.21萬人。2018年度與2017年度的統計數據相比較,出國留學人數增加了5.37萬人,同比增長8.83%。這幾年在工作中,通過信訪渠道和受理電話諮詢時,我經常會收到一些家長的求助,有的是因為孩子出國後對於留學生活和學習不適應,有的是家庭方面出現經濟困難等問題,想要回國來完成學業。今年疫情發生後,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也有希望回國完成學業的。對於這類情況,1990年,國家教委出臺過一個《關於出國留學生回國學習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自費出國留學人員中途回國要求在國內高等學校繼續學習的,經學校插班考試後,按自費生接收。但這個文件2004年已經廢止。現在中途回國的留學生如果想回國讀書,只有三條路,一是重新參加高考,二是免試進入開放大學就讀,三是參加自學考試。雖如此,但實際上留學生之前的求學經歷基本歸零了,非常可惜。基於這些考慮,我有了這個想法,想為有這類需求的學生解決問題。
於是,在今年兩會上,我提交了《解決境外高校留學生轉學回國完成學業的建議》的書面大會發言,提出了三個具體建議,這些建議並不是針對那些受疫情影響暫時回國的留學生,而是針對需要回國完成學業、有特殊困難的留學生。這三個建議分別是:
一、歸國留學生如果願意去高職高專學習的,可採用免試入學的方式。為了能很好適應國內學習,高年級學生可採取降一年級直接入學相關專業;未滿一年的歸國留學生,可以通過高職高專擴招計劃,解決繼續學習的問題。現在我們的高職高專越辦越好,也確實有部分歸國的留學生願意去高職高專就讀,將來還可以專升本。
二、對於希望轉入本科高校的學生,可啟用插班生考試政策。每個學期開學前,在不同年級設定插班生考試,通過考試的學生可進入普通高校試讀,一年後成績正常,可以轉為正式學生。
三、建立國外高校學業成績轉換機制。按照國際通用規則,認可部分在國外已完成的學分,納入轉入學校的學分之中。
在我的建議裡,既可以參加插班生考試,也可以免試讀高職高專,這是個人選擇。方案的設計是想既給予每個有需求的學生有可操作的通路,同時兼顧公平性。
這個建議之所以上了熱搜,一方面說明這個問題大家很關注,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部分自媒體沒有理解這個建議的全文,導致報導失真。大家對於熱搜信息應該理性看待,不要被「標題黨」誤導了。
對於所有留學生,我都希望他們能夠順順利利完成學業,也十分希望疫情能儘快過去,孩子們都能平平安安。但是確實有一定量的留學生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完成國外的學業,需要回國就讀。我提這個建議的本意,是想給他們找出一條完成學業的通路,這雖然和大部分留學生沒有直接關係,但有了這條通路,對每個留學生都是一個保障。這個時代信息流動很快,有時候讀到一些信息想表達觀點之前,應該先看看這個信息的源頭是什麼、出發點是什麼,理性看待。不要因為只讀了不當的標題引發誤解,甚至產生完全負面的作用。一個好的出發點和一個開創性的建議,可能會被輿論過度炒作而擱置,真正傷害的是急需要這方面政策的家庭和留學生們。
作者:倪閩景
編輯: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