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戰疫一線的男護士們用愛心、細心和耐心守護生命——「把溫暖送進每位患者的心田」
提到護士,大家腦海裡往往會浮現出細緻入微的女性形象。其實,現代醫療體系中,男護士越來越常見。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和女護士一樣,男護士們用愛心、細心和耐心照顧患者,承擔了很多急難險重的任務。記者採訪了4名戰鬥在抗疫一線的男護士,了解他們的抗疫故事,傾聽他們的抗疫心聲。
中部戰區總醫院漢口院區趙靈傑——
「我們都能一起面對,加油!」
2月6日,中部戰區總醫院漢口院區透析科,胸部CT顯示左肺下葉前基底段條片狀影,疑為炎症,需要透析治療的病人張女士進了隔離透析室,心理壓力巨大……
一天透析時,隔著厚厚的防護服,張女士發現診療的護士在打完針後會把血透管路捋一捋,上完機後還會再從頭到尾檢查一遍……回想起平時的點點滴滴,張女士脫口而出:「小趙是你吧!我一看動作就知道是你……」
隔著厚厚的口罩面罩,男護士趙靈傑耐心開導:「科室現在這樣排查是為了保護大家,並不是說您得了新冠肺炎,不要緊張。」
怕張女士不放心,趙靈傑又說:「阿姨,有科學的診療方案,有各項保障措施,還有我們做後盾;不管什麼結果,我們都能一起面對,加油!」
經過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均顯示為陰性。張女士從隔離區轉入普通透析病室,她又恢復了往日的樂觀,逢人就說:「小趙給了我信心,這小夥子不錯!」
火神山醫院竇恆——
「多一份傾聽,多一句解釋,多一點耐心」
「農曆新年,仿佛還在昨天。」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護士竇恆說,那天他和戰友來到武漢,希望能為這座城市戰勝疫情盡些綿薄之力。
「我記得到達武漢那天中午開始下雪……」竇恆說,到了病區後,他就挨個問患者冷不冷,能開空調的開空調,能添被褥的添被褥。
44床的阿姨前些天咳嗽時伴有黃痰,醫生開了化痰止咳的強力枇杷露。「痰減少轉淡了,但咳嗽還是不見好轉」,阿姨對病情還是有些焦慮。竇恆一邊安慰她,一邊把情況告訴醫生,很快醫療團隊就給出新的治療方案。
「我會做好每次的護理操作,多一份傾聽,多一句解釋,多一點耐心,把溫暖送進每位患者的心田。」竇恆說。
金銀潭醫院梁順——
「我和父親都是醫護人員,讓患者健康是我們的本職」
1999年出生的梁順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ICU的男護士。從去年12月29日起,他已在醫院堅守近兩個月。層流病房和負壓病房是他上班的地方,這裡感染風險大,與外面工作人員交流要隔著玻璃用對講機。
1月23日凌晨1點多,梁順下班後回到住所,簡單收拾後開車直奔孝感市大悟縣老家。剛回到老家,他便聽到消息說武漢的出城通道關閉了。本想假期在家陪陪父母的他,立即跟母親說「我要回武漢」。在家僅待了幾個小時,匆匆扒了幾口飯後,他就開車往武漢趕……
1月31日,是梁順21歲的生日。梁順說:「在一線度過生日,心裡是滿滿的自豪。」讓梁順驚喜的是,當天他收到當醫生的父親發來信息:「你要學會照顧、保護好自己。你有上進心、責任感,是最美的逆行者!」
梁順說,「爸爸的鼓勵,是最美的生日禮物。我和父親都是醫護人員,讓患者健康是我們的本職。」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博——
「雖然全身溼透了,但我一點不覺得累」
接到緊急通知,來不及回家的孫博,在出行前收到了母親送來的行囊和一封信。「出徵吧兒子!現在你不僅僅是我們小家的天使,前線還有很多需要你醫治撫慰的人。」
2月4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孫博,前往武漢支援。「這次『逆行』,我不後悔。」34歲的孫博已在護士崗位上工作了近11年。「從小,父母就給我講紅軍長徵的故事,講紅軍醫生的精神。」孫博父母工作的中國醫科大學,曾組織師生走完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全程,並在途中繼續辦學。
在武昌方艙醫院,孫博平均一天需要為20名患者抽血,為50名患者做核酸檢測,「我不怕,長徵中的紅軍醫生前輩們,比我們危險多了。」
有一次,孫博在前來預檢的患者裡,發現一位有腦血栓病史的阿姨,行動十分不便。孫博一手提著患者的行李箱,一手攙扶著患者,50米的距離足足走了5分鐘;孫博把患者送到艙內,並與值班護士進行了重點交接;隔著滿是水汽的護目鏡,他看到患者用力地抬起手向他揮手致謝,「雖然全身溼透了,但我一點不覺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