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和元稹倡導新樂府運動,提倡詩歌中以淺白易懂的語言,來描述現實的社會現象。白居易的思想,結合了儒釋道三家,但是一儒家的仁政為主,吸收了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主張,因為他的是多數是反應現實問題、揭露社會矛盾的,比如《賣炭翁》、《琵琶行》等。但是千萬不要以為白居易只會寫這種題材的詩,白居易號稱詩魔,他的詩題材相當廣泛,我們來看這一首《花非花》。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詩中大意,說像花,它不是花,說像霧,也並非霧。半夜時來,天亮後去。來的時候想春夢一般,能有多少時間?去的時候又想朝霞散去,沒有蹤跡,無處可尋。
觀白居易大多數詩,他的是在用詞方面淺顯易懂,而且詩中的意境大多比較明朗,而這一首詩比較特別,已經十分朦朧,讓人捉摸不透,非常特別。
這首詩與其說提名為《花非花》,倒不如說是一首無題詩。詩中前兩句就讓人摸不著頭腦,花非花,霧非霧,說明似花非花,似霧非霧,開篇就給人一種迷離的色彩。
「夜半來,天明去」說明此物短暫易逝,讀者看到此處便疑心詩人是在說夢。然而後一句「來如春夢幾時多」,便將讀者這個懷疑給否定掉了,說明這並不是在說夢,這一句正是對「夜半來」這一句的闡述,夜半來的是春夢,春夢是短暫而美好的,於是便有了這一句「來如春夢幾時」。而「天明去」對應的是最後一句,天明見到的是朝霞,朝霞無形而又易散,便感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我們把這種在詩中運用一連串的比喻,稱之為博喻,其目的就是反覆的用形象的比喻來突顯主體。比如「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此句便是用了三個喻體,為的便是將前一句「試問閒情都幾許」形象化。但是如白居易這首通篇全是喻體的,就比較少見了,花、霧、春夢、朝雲都不是詩人要表達的主體,可以說都是喻體,全詩不見本體,這就給此詩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縱觀此詩,全詩短小,文字精煉,風格空靈,詩中所描述的意象都是縹緲夢幻,給全詩披上朦朧色彩,詩人所要表達也比較含蓄隱晦,然我們從相近作品中了解到,此詩是表達了詩人對生活中消逝了的人和物的追念和惋惜之情,於是撥開雲霧見月明,驚嘆於白居易的藝術功底。此詩贏得了明代大才子楊慎的高度讚譽「白樂天之辭,予獨愛其《花非花》一首,蓋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可見此詩乃白居易內在心境的反射,宛如人靈魂深處的嘆息,正是心聲才是詩的藝術魅力,方能使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