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的就是快,感覺全社會前幾天還在討論&34;之類的話題呢,一晃,高考都結束了。
我的一個外甥也高考結束了,雖然過了二本線10幾分,但還是跟同學們放鬆了幾天:可以理解—面對高考是一個中國人一生中第一場,集中所有時間、精力,全神貫注的付出在一個明確、固定的&34;的&34;,當&34;結束後,無論是勝還是敗,都算是一個&34;和&34;。
我從他和他同學們的言談中隱約感覺到:到了大學就好了,就不用這麼&34;了…。
當然,我也年輕過,當初也是跟他們一樣的&34;…。
不過,現在成了&34;的人了,忍不住費力不討好的給他們提個醒:大學生活只是一段新的旅程,只有正確認識、設定新的目標、不虛度光陰,才在結束之後感慨地說&34;!再說了,現在上大學已經不想我們那個年代艱難無比,像我同學那樣復讀了六七年才能考上自己&34;的故事早就不見了。
而,如果大學期間在大都市的燈紅酒綠中迷惘,在網路遊戲中沉迷無法自拔…,那麼,在畢業之後,會有另一番感慨&34;?屆時悔之晚矣。
那什麼叫&34;?
《孝經·開宗明義》說&34;。意思是說&34;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都不行了,還搞什麼革命?努力、時刻意識到保護自己不讓受到傷害是第一條底線。
現在的年輕人是&34;裡長大的,從小沒吃過虧,沒受過累,成為家庭的&34;太久了。但是,你到了大學,各各都是&34;,受不了別人對自己的不尊重、看不慣別人優先…,還沒體會陌生環境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邊界效應…。這樣比較容易跟同學產生口角,發生摩擦,更甚會因為芝麻大的小事,記仇老師懷恨在心,怒氣衝天…,可能就會做出後悔終生的事情。
除了離開家來到陌生環境,還因大學生年少輕狂、容易衝動,情緒容易受環境的影響,所以要&34;首先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孩子氣,不能容易被環境所影響。
一是,要學會控制,要始終牢記&34;。俗話說&34;。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首先必須學會控制情緒,凡事多加思考,冷靜分析。
二是,學會宣洩,當由於一些事情解不開疙瘩,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無法控制住的時候,找一些方式把壞情緒宣洩出來,比如去跑步、去爬山、大聲的吶喊等等。
當情緒宣洩以後,人就會變得平靜下來,只有心靜下來了,才能不容易衝動行事。
三是,學會轉移,想宣洩情緒也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看電影、聽聽音樂等。
當一個人集中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情緒是能有效的進行轉移的。
四是,學會改變,當能意識到自己容易產生不良情緒,易衝動的時候,可以花點時間思反思一下自己的缺點,制定一些計劃刻意來改正自己的缺點,是能做到的。
我們也經常能從新聞上看得到,有很多的大學生誤入傳銷組織,或者聽信別人的忽悠,以希望短時間內發大財,反而耽誤了學習,害了自己。因為,大學生離開家、離開父母,還沒有形成完全獨立的思維,加上很多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孩子,想著能否快點賺錢,或者為了自己花,或者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就忘掉或忽略了自己的主業是上學,而選擇想賺快錢,或者受到&34;的這些誘惑,反而讓自己誤入歧途,揀了芝麻卻丟了西瓜。
無論你選擇了什麼專業,既然你選擇了,就應該認認真真、扎紮實實、用心的把課程全部讀下來,希望能全面掌握你選擇的這門專業。就算將來不一定一生非要從事你選擇的這個專業,但是也請你把專業課認真的讀下來,讀出好成績。
再說了,你在學校讀的不一定是終極知識,只是學習知識的思維和方法,所以用心攻讀你所學的專業是對你將來負責。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在《新科學家》雜誌說過:&34;。
愛因斯坦也曾經引用過斯金納的這句話,愛因斯坦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道:如果你把學校教授給你的一切知識都忘記了以後,剩下的那部分內容就是教育,我們的生活就是去運用剩下的內容去思考,去迎接並戰勝困難,去開創我們的事業,去追求我們的美好生活。
在移動終端和電子設備充斥的情況下,一個年輕人只有在大學裡才有可能是你這一生最有機會讀很多的書,而且是有時間、有精力的一段時間了。
走出大學之後,你在這一生中會湧現很多個想讀書的、想讀很多書的時刻,但是你卻沒有專門的時間了。
在你走出校門走上職場,或者走上創業之路之後,是幾乎沒有一個小時寧靜的讀書時間的。更到後來,成家了,有了孩子,自己學習的時間就更是奢望了。
所以,大學習裡多讀書,是你將來唯一能感覺到沒有虛度光陰的一件事了。
有一次,華語樂壇頗具影響力的作詞人、&34;唯一御用&34;作詞人,《青花瓷》等流行歌曲的詞作者方文山,給大學生分享過自己多年從文字和影像創作中獲得的啟迪。方文山說:不管從事何種創作,學習都很重要,閱讀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一個事情,前人做了大量調查研究,花了三五年時間寫完的書,我們只用三五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了,這樣的事情太划算了。
前面我說了,考上大學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
但是,如果只做一個埋頭學習、兩耳不聞窗外事的&34;可能也不行。
在這個開放性、無邊界,融合發展和跨界競爭的社會來說,只是埋頭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並不能讓他們很快融入社會,從校園走上就業或創業的道路。所以,為了在走出校園後能儘快適應、融入社會,在校期間還應該更多的投身社會實踐,作為一個過渡期和適應期。
北京師範大學的谷賢林教授曾指出:&34;
作為一個管理者,我在招聘員工的時候,會很看重畢業生的社會實踐積累。
幾年前我招聘過一個在校成績很優秀的畢業生,求職簡歷中都是在校期間的優秀學生幹部榮譽、演講比賽榮譽等等很是亮眼。但是,在短短的試用期內卻無法融入團隊,溝通能力比較弱,總是覺得&34;,&34;…,如此不久自動離職。
因為在職場上,組織需要的不只是一個人的&34;,還有&34;以及&34;等軟性綜合素質。如果只是專業水平厲害,而溝通能力比較差,那只能適合自己一個人埋頭做項目,而只有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在職場上可以遊刃有餘,不斷成長,也才能不斷創造價值。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大學生活是美好的,我們在大學裡面好好的學習文化知識 ,掌握社會本領,為進入社會打拼做好準備。
不想在大學虛度時光,請你守住這6條底線,你才可能有機會以後挑戰更高的上線,因為有無數個更高的上線在等待著你挑戰,只有不斷地挑戰更高的上線,你的人生才會五彩繽紛,才會有價值!
大學生活中的這6條底線也是,年輕人將來行走江湖的6條底層的能力,必須在大學期間內扎紮實實的保持下來!
在畢業之後你才有更好的機會、更好的能力,來挑戰更高的目標,實現不可能的任務,實現你人生的價值,讓你不白白的度過大學的時光。
吳之:男,蒙古族,擁有17年實戰經驗的品牌營銷專家,中國品牌金象獎獲得者,內蒙古先行品牌策略機構高級合伙人、品牌總監,曾任蒙牛乳業集團市場專員和戰略諮詢師,中國市場學會品牌委常務理事,騰訊騰雲智庫專家,中國食品產業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馬鈴薯農場主聯盟高級顧問,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專家,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品牌專家,內蒙古自治區品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智庫專家,內蒙古自治區品牌智庫專家,內蒙古質量與品牌促進會高級專家,內蒙古中小企業發展聯合會高級顧問、包頭營銷策划行業協會高級專家,包頭輕工業職業學院客座教授,草原商學院特聘講師,著有《品牌蛻變》、《中小企業如何打造區域強勢品牌》。我的第三本書《農產品全網營銷》即將出版,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