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是不是一場處心積慮的社會合謀大騙局?

2021-02-12 泡爸講知識

開闊眼界、趣味驅動,培養4-12歲孩子的求知慾

好的教育,不是給他世界觀,而是帶他觀世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帝呱呱星球(ID: diguaguaxingqiu)

文:十一姐

你知道KET、PET考試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KET、PET考試的報名日,成了每年兩次的焦慮狂歡。

在各種宣傳文章裡,充斥著「牛娃」、「標配」、「升學敲門磚」、「瘋狂」、「搶空」這樣觸目驚心的字眼。你在狂轟濫炸中會恍然以為,身邊每個孩子都在考KET、PET,自家孩子不考就不正常了,就會被這個時代狠狠拋棄。

而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去年,KET、PET的報名人數是15萬,而全國小學生在校人數是一個億。也就是說,以小學生為主要報考人群的這兩項劍橋英語級別考試,每一萬個小學孩子裡,只有15個孩子報名了。

而這15個孩子裡,只有6個能通過; 150個孩子裡,才有1個優秀。(據說只有優秀才有含金量)

即便在傳說中「宇宙最雞娃高地」的北京海澱區,瘋狂備戰KET 、PET的,也只是極少數的一個雞娃小圈子罷了。

但是,作為一個生娃生得晚的80後老母親,我雖無緣見證奧數的瘋狂,卻親眼目睹了KET、PET的高調出圈之路。

2016年,全國只有2萬人報名KET\PET考試,主要是那些有出國或者就讀國際學校意向的孩子。那時,說起「PET」,絕大部分人只會聯想到英文單詞「寵物」。

各種數學杯賽被叫停之後,怎麼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堆簡歷中「鶴立雞群」呢?有人想到了英語。這是第一批在劇場裡站起來的人。

而真正助推這場劇場效應的,是無數媒體和英語培訓機構。

媒體用一遍又一遍的誇張渲染,向家長們強勢科普了KET、PET,也收穫了一篇篇十萬+爆文,和一套套高銷量的習題冊或課程。

英語培訓機構列舉出一堆不知真假的簡歷,把它包裝為「名校通行證」、「小升初第一證書」。

於是,一批又一批不明就裡的家長,在這樣的強勢圍攻之下也猶疑地站了起來。

就像一個人造漣漪,這場劇場效應,從北上廣深的小圈子,一點點波及到了太原、襄樊等等三四線城市。

而它真實的含金量怎麼樣呢?

且不說三四線城市的招生官,可能還沒聽說過這兩個詞。即便在北京,很多真正經歷過小升初的家長會告訴你,KET、PET證書並沒有什麼大用。真有實力的孩子,少它不少;實力不夠的孩子,多它不多。

你的焦慮,你的孩子無數個默寫英語單詞的日日夜夜,不過裝飾了別人的銀行卡。

法國哲學家基拉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三角欲望學說」——人的欲望是由他人引起的,當你觀察到眾人都在追逐同一樣東西的時候,你判斷它是有價值的。

而驅動這種欲望甚至不需要事實,只需要製造瘋狂追逐的假象,就能讓你掉進從眾心理的陷阱。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前段時間有個段子特別火。

這個段子在談笑中呈病毒式傳播的同時,也成功的催化了焦慮。

媒體最常用的製造焦慮的方式就是信息窄化——不斷的渲染極端個例,直到你把它當成普遍事實。

梁文道說:天才總是成群而來。

而牛娃也是批量生產。

有沒有發現,這幾年,你身邊的牛娃特別多。

從華為201萬年薪招聘的天才少年、發論文拿大獎還能說四國語言的天才少女,到批量孵化的雞娃博主和他們口中的各種「朋友家的」雞血小牛娃。

無論如何巧言令色、自圓其說,這樣的鼓吹和渲染都是為了製造一種恐慌的大氛圍。這種氛圍就像一個黑洞,會一點點吸收掉家長的理智。

而事實是什麼呢?

1500個詞彙是KET的詞彙要求,從KET的報考率通過率來看,這個段子即便是真的,也是百萬分之一的個例;

雞娃博主的孩子,絕大多數沒有考進早培早早培;

「朋友家的」雞血小牛娃很可能並不存在。即便存在,數學好的,英語極可能不怎麼樣。你看到的,是他們最希望你看到的那一面。

我就是一個海澱媽媽。海澱媽媽們確實重視教育,但傳說中的海澱牛娃,有,然而只是鳳毛麟角。

我身邊的海澱媽媽們(包括我自己),絕大多數並沒有三頭六臂。他們一樣晚上累的只想多睡一小時,一樣對課後練習草草了事得過且過,一樣學了語文就沒有時間練數學。

我身邊的海澱孩子們,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孩子,是壓力有點大、生活有點辛苦的普通孩子。

然而,焦慮的幻覺製造的劇場效應卻是實實在在的。

打雞血並沒有創造天才,但卻讓很多基礎型的技能水漲船高。

以前,拼音是上小學之後才需要學習的東西,現在,學校老師默認孩子都會,拼音變成了必須提前掌握的工具;

以前,學齡前認識100個字就夠了,現在,你必須認識三五百個字才能達到平均水平。

通貨膨脹的基礎技能,並無法把孩子送進名校,甚至無法讓他們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只是讓那些四五歲的孩子,變成一匹匹發足狂奔的、年幼的汗血寶馬。

我們並沒有得到什麼,我們只是一直在失去。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裡,揭示過哈佛、普林斯頓、耶魯這一類名校的招生陷阱。

錄取淘汰率是大學排名的重要參考,而大學排名又是獲取經費和貸款的重要依據。為了拉高淘汰率,哈普耶會降低接收簡歷的門檻,鼓勵更多人前來申請,儘管他們明明知道有些學生根本不會被錄取。

這是一個狡黠的騙局。

而在中國,這樣的橋段又何嘗不在上演。

就拿數學培訓機構來說。

「不要讓孩子背不能理解的公式」、「不要讓孩子刷枯燥重複的題目」,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他們又何嘗不知道呢?

被詬病的教學方式並非愚蠢,而是聰明與精明的設計。

只有能被標化的公式,才能製造標化的課堂流程,才能降低老師的招聘門檻,才能提高機構的容客量;

同樣,只有背公式,才能製造一種虛假繁榮:你看,我的孩子也能學奧數啊!它是一個包裝巧妙的毒蘋果,不吃到苦味的核,沒有人捨得提前放棄。

但是,當你欣喜的交了幾萬塊錢,在教室的前排落座,你離成功還有多遠呢?

拿某思培優的班型來說,從下到上分為:敏學、勤思、創新、創新A,一路漫漫求索而上,你到達的只不過是奧數集訓隊。

而已然是天之驕子的集訓隊,最後參加比賽的孩子有多少勝率呢?2017年各種杯賽,一二三等獎加起來的獲獎率,不會超過30%。

有個在北京海澱黃莊教奧數的老師曾經在網上說:「我有時覺得自己和哄抬房價的中介沒有什麼區別。有些孩子本來不應該走上這條路,他們可以快樂地學習,不用這麼拼命,現在卻不得不咬牙陪跑。」

而鼓吹刷題、背公式的雞娃博主們,讓孩子5歲刷了幾萬道題、6歲每天晚上做奧數做到10點半的雞娃博主們,或許他們也是這些毒蘋果的受害者而不自知,試圖銷售給你並沒有被驗證過的成功學。

也或許,他們只是想收點廣告費。

有人算過某雞娃博主號稱刷過的習題冊和上過的課程,發現孩子得24小時不吃不睡才行。

如果刷題不成功,沒有損失倒也算了。然而它背後的沉沒成本沒有人說給你聽。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這樣說:如果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裡,希望能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從長遠來看,卻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那些靠刷題勉強陪跑的孩子,一定會被刷下來。到那時,孩子疲了、累了、不想學了,時間都被佔用了,其它諸如表達能力、社交能力、思考解決問題等等,這些底層能力,這些能讓孩子將來從人工智慧手裡保住飯碗的能力,都沒有得到發展,那將是多尷尬的境地。

更別提青少年抑鬱症、焦慮症的高發,每5位中學生就有1位曾經考慮過自殺。

在美國心理學會公布的《大學校園的危機》報告中,接近一半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無望」;接近1/3的學生承認「在過去的12個月中,由於心情過度低落而影響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

孩子患心理疾病的概率,比奧數得獎大的多。

那些倒在半途的孩子,逐利的人群從他們身邊呼嘯而過,沒有人書寫他們的墓志銘。

上海社科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95%的家長,都認為自己孩子的考試成績應該進入前5%。

我們這個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精英崇拜。我們期望孩子成為精英,也只教育孩子如何追求成為精英。

然而,弔詭之處在於,精英教育之下,留給孩子的「精英席位」卻少的可憐。

2019年,光北京海澱區就有3萬名小升初的孩子,可是家長們削尖腦袋想進的海澱「六小強」,加起來招生不超過1500人。即使在海澱,這也不過是5%的概率,更別提那些爭奪極少量外區名額的其他區孩子。

如果再看的深一點呢?

美國社會學家傑羅姆的研究發現,1920年代以前,一個人能否進入哈佛、普林斯頓和耶魯,主要取決於考試成績。

但是,猶太人考試太厲害了。於是,為了保持精英階層的優勢,保證只有極少數人能向上流動,哈普耶的選拔條件,又增加了關注一個人的素質,也就是申請人參加的體育運動、課外活動等等。這樣的選拔標準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裡說:你要睜大眼睛看清楚這種瘋狂的本質。這個遊戲的主題並不是社會底層或者中產階層突破自己更上一層樓,實質上,這是資本階層家庭鞏固自己排位的遊戲。

反觀中國,從英語、鋼琴、芭蕾,到冰球、馬術,被提前到幼兒園的教育軍備賽不也是同樣的路子嗎?

這意味著努力想進入精英階層的我們,付出100%的資源、掏空腰包,其實是玩一場被牽著鼻子走的、從規則上來說就註定極難贏得的遊戲。

與此同時,教育的高回報時代也一去不返。

在美國,20年來,大學的學費上漲了72%,平均每個家庭為教育負債33000美元。

但美國中產階層的收入中位數,卻不升反降,從30年前的45000美元,下降到了今天的42000美元。33%的孩子,收入不如父母;37%的孩子,收入和父母差不多。

騰訊教育發表過一份《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調查顯示,有48%的家庭,教育支出佔到家庭收入的40%。

而2019年,中國大學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為5440元,僅僅比高職多1100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讓《貧窮的本質》這本書名噪一時。它的兩位作者在書裡說:

「不現實的目標、不必要的悲觀預期和不恰當的教師激勵制度」導致了發展中國家教育體系的困局。

「我們似乎是在建議一種雙重教育體系。這一體系一方面是為富人的孩子設置的,他們無疑會在昂貴的私立學校裡接受最高標準的教育;另一方面是為餘下的孩子設置的。對此的反對意見並非毫無根據,但遺憾的是,這種差別已經存在。

教育分層、階級分層,在哪裡都是最扎痛神經的敏感詞,但又是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避免的。

正視現實,不是要我們放棄、無所作為,而是為了回歸理性、看清方向、另闢蹊徑

破局之路在哪裡呢?

無論你是否意識到,其實我們都把教育看成了一個工具、一次投資、一種讓孩子獲取大量財富的方式。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最頂尖的大學做的也是職業技校的工作。

然而,我們的孩子到底為什麼要接受教育?或者這麼問:如果教育不能實現階級躍升,孩子是否還有必要接受教育?

教育不是為了(至少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得到一份好工作。教育的價值是讓孩子從知識裡獲得智慧。教育,首先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讓他在和愛人吵架的時候有更多智慧去解決矛盾;讓他在被人評論時有更多智慧去面對內心;讓他在一個晚霞滿天的傍晚,在湖邊散步時感到幸福;讓他在書海遨遊,睽得新知時感到滿足;讓他懷抱對世界的熱情,發現世界那麼有趣,從而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

讓他有智慧和諧的與世界、與家庭、與朋友、與自己相處。

他們要首先學習做一個普通人,如果幸運,成為一個精英。

而不是首先學習做一個精英,如果不幸,成為一個普通人。


我們對事實的抗拒,往往源自於恐懼。

父母最希望孩子通過教育得到的,是一份穩定的政府或者白領工作。在這一點上,我們和我們的父輩完全一樣。

然而,我們父母那一代,他們的父輩以為是金飯碗的印染廠、棉紡廠、副食品公司大批倒閉裁員。

我們這一代,我們的父輩以為是金飯碗的銀行網點開始大批關閉、電視臺報社的記者主持人停崗待業……

歷史從來沒有停下變化的腳步,未來註定是一個更加急劇變化的時代,穩定,或許並不存在。如果孩子是朝著得到一份穩定工作塑形的,那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你恐懼的東西,一旦正視它,也就沒那麼可怕了。

而一旦把恐懼的眼罩從眼前拿開,一個新世界就出現在了眼前。

在本科生平均月薪5000多元的同時,《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顯示,半數新職業從業者月薪超過5000元,四分之一超過一萬元,5.6%達到25000元以上。

別瞧不上新職業,要知道,律師、會計師、藥劑師、秘書、記者……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都是「新職業」。

而越來越多的僱主,開始嘗試使用分析能力測試,替代學歷的篩選。

若你能看到這個新世界,你自然知道,當雞娃與孩子的核心能力、身心健康相衝突的時候,該如何取捨

是一開始就抓住一切機會,但是跑向一個死胡同;還是跟著自己的進度跑,並跑向更多可能。

隨大流盲目雞娃雖然辛苦,但其實,這是一種讓我們更有安全感的選擇,是大腦的惰性。

的確,要做一個不焦慮、不盲目雞娃的家長,需要有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耐心、動更多腦筋,甚至需要去尋找更多的資源。

但這不是退卻的理由。

「普通家長不配」,這才是一針麻痺劑

未來其實沒有那麼可怕,相反還有很多機會。


但它需要:一些方法+一些時間。


它永遠只面向那些敢於撕破恐懼和惰性的少數人。

就像一個父親對孩子說的:

「不要擔心,你會有未來,而且每個人都有未來。你只是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這裡匯聚了傳說中的海澱、西城、順義媽媽,因為工作與地域的關係,我們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媽媽的育兒新認知和京城新生活。

關注公眾號「泡爸講知識」

回復「歷史26」,可免費收聽:

《讓孩子著迷的中國歷史》泡爸語音版全集26節

查看公眾號菜單,獲取如下泡爸知識課程:

讓孩子著迷的語文之美、數學之美

讓孩子著迷的唐詩唐史、宋詞宋史

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時間簡史(視頻版

適合6-99歲的史記故事課

讓孩子著迷的中國地理、自然百科

西遊記泡爸改編版(最好聽的西遊記)

找到教育的規律泡爸公開課

以上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泡爸講知識」

知識傳播+家庭教育

泡爸:

童書作家。出於給泡泡講知識的原因,「不小心」成為作家。已出版《讓孩子著迷的中國歷史》、《讓孩子著迷的中國地理》、《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時間簡史》等十多本知識童書。

教育學者。「順應天性的教育」思想創建人。著有親子教育書籍《你的蜜糖 他的毒藥》、《天性》。

以大人感興趣、孩子更喜歡的故事型知識,開闊眼界,趣味驅動,培養4到12歲孩子的求知慾,提升家長知識儲備。

以「順應天性的教育」方法,解決親子教育問題,培養孩子正向性格。

相關焦點

  •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騙局一:牛娃的恐嚇前段時間有個段子特別火。從華為201萬年薪招聘的天才少年、發論文拿大獎還能說四國語言的天才少女,到批量孵化的雞娃博主和他們口中的各種「朋友家的」雞血小牛娃。無論如何巧言令色、自圓其說,這樣的鼓吹和渲染都是為了製造一種恐慌的大氛圍。這種氛圍就像一個黑洞,會一點點吸收掉家長的理智。而事實是什麼呢?
  • 從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開考專業,看魔都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
    前兩天,校外君看到不少帶娃黨都是討論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因為升學擇校競爭的激烈,總有人想著走捷徑,那麼越冷門、越砸錢,肯定越高貴!從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開考專業,看魔都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空口說沒意思,看魔都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因為信息比較多,校外君列了一個表格,方便大家查看。
  • 圖解「雞」娃是怎樣煉成的?
    「雞」娃是當下的一個流行說法,意思是「給孩子打雞血」。為什麼家長要給孩子打雞血呢?不外乎幾點:一是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好的工作崗位有限,而競爭的人越來越多,僧多粥少,不由得你不「雞」娃;二是別人家的孩子越來越多。以前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現在說「教育要從胚胎抓起」。
  • 那些 沒被「雞」過的娃,如今怎樣了?
    你在有毒「雞」娃,還是有效「雞」娃? 關注閱讀第一,進入公眾號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 |暖暖 最近,有兩件事情挺觸動我的。
  • 新潮育兒鄙視鏈:雞娃,牛娃,普娃?網友:雞娃已成流行病
    真的是沒有想到,養娃的道路上面也有鄙視鏈。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孩子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是孩子家長之間的競爭。最近就有一個新潮育兒鄙視鏈的出現,雞娃,渣娃,普娃,牛蛙,素雞,這種新的育兒鄙視鏈已經開始慢慢滲入到家長圈了,快到看看自己家的娃娃屬於哪種吧?
  • 海澱媽媽雞娃全靠逼迫?這誤會大了
    在雞娃圈,大家最羨慕的就是耐雞娃和自雞娃了。 耐雞娃指孩子願意配合父母的安排,能承受較大的學習強度。 自雞娃指孩子有較強的內驅力和自學能力,不用父母費很大勁督促強推。
  • 專升本到底是不是一場騙局?
    這邊專科學生備考熱火朝天,可畢業多年的很多老學長學姐卻告訴他們專升本就是一場騙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一些讀了專升本的學長學姐畢業後發現很多大企業根本不認可專科本上來的同學,他們只要四年制本科畢業的學生,甚至有些有雄心壯志的同學在考研時被歧視地一塌糊塗,也就是說比周圍同學多努力很多,也多花了兩年的時間學習,結果到頭來沒給自己帶來現實的收益,難怪他們認為專升本就是一場騙局。
  • 書單|雞娃,也要有好的雞飼料啊(下篇)
    這對於剛剛寫過「雞娃書單」的我來說是不是有點打臉?說實話,娃過去的五年裡,書沒少看,遊戲沒少玩,英語數學課還沒上之前先報了體能和藝術課,周末還去敲個架子鼓,騎騎小馬啥的。雞娃?的確沒有。甚至呢,我心裡還是有點想站在「雞」的對立面的。正因為我太清楚學習必然是苦的、枯燥的,才希望啟蒙路上能輕鬆愉快些啊。
  • 淨水器到底是不是騙局?看看央視怎麼說
    在水汙染如此嚴重的社會,淨水器已經像日常家電一樣慢慢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但與日常家電不同的是,淨水器常常出現買到「假」淨水器的這種說法。為什麼會買到假的淨水器?淨水器到底是不是騙局?來看看央視怎麼說。央視曾報告過,關於農村「免費」淨水器騙局的模式。稱某淨水器品牌的一售賣團夥在農村一人流量比較多的地方擺了一個攤,每天晚上7點到9點,都會準時在那裡開「座談會」,來聽的人都送他們雞蛋,盆等等一些小禮品,每天晚上都會送。
  • 【期刊全文】算法合謀反壟斷初探 —— OECD《算法與合謀》報告介...
    本文刊載於《競爭政策研究》  2017年第5期 雙月刊總第14期  摘要: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算法對商業社會的影響不斷深化,算法合謀問題近年也逐漸成為全球主要反壟斷轄區關注的問題,少量案例也已出現。
  • 力用錯方向自然南轅北轍:您知道雞娃雞的到底是啥嗎?
    我們一點也不後悔在巨人和高思虐過的數學課,但是非常後悔的是,年幼無知的我們當年滿腦子是培養奧數牛蛙的理想,卻完全不懂重點在哪裡,完全推娃推錯了地方。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們家長雞娃雞的究竟是啥?因此,當您雞娃時,雞的是娃的堅毅品質,雞的是娃克服困難的精神。
  • windeln直郵是不是騙局,從他的第一口奶粉說起
    感覺有了娃以後生活是變得越來越精挑細選了,不管是吃、還是穿都是一一挑出來的。在寶貝的口糧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為了選一款適合孩子的windeln直郵奶粉,當媽的恨不得把生物化學營養成分都學一遍,許多從前沒聽過的名詞張口就來,優缺點、成分表、是不騙局、真假比對……筆記記得比臨考的學生還要仔細。  但你真的選對了嗎?
  • 殺雞竟取出雞寶!專家鑑定值200多萬?這可能是騙局!
    雞作為一種家禽在我國也算是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以前想要殺一隻雞吃那只能等到過年或者過節才能吃上,不過現在大家都比較富裕,吃個雞也就是動動念頭的事,要說雞跟藥材扯上關係,估計你要好好看看!莫先生)過來看看,莫先生看到這現狀以後回憶起自己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類似的東西,叫做雞寶,價格不菲!
  • 楊東平:歐美國家的「快樂教育」是騙局嗎?
    楊東平:歐美國家的「快樂教育」是騙局嗎?此外,反對者不斷用國外的案例舉證,西方的快樂教育「騙局」、日本寬鬆教育的「失敗」等紛紛成為中國不能減負的「前車之鑑」。教育的真相與價值在自媒體的斷章取義中被極大地混淆,並不斷地給家長們製造焦慮。那麼,所謂的「快樂教育」和「寬鬆教育」到底是什麼?真的如某些人所說只是一場處心積慮的騙局嗎?
  • 胖胖生活返利是不是騙局 胖胖生活返利模式真假評測
    胖胖生活返利是不是騙局?胖胖生活是不是傳銷?胖胖生活是一款近期非常火爆的軟體,在短期內就吸引了強大的人氣,主要原因是因為其購物返利的消費模式,返利的額度非常高。那麼胖胖生活返利是不是騙局?胖胖生活是不是傳銷?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胖胖生活返利是不是騙局?胖胖生活是不是傳銷?
  • 雞娃的最高境界:雞著雞著娃,把自己雞成了博士
    是某天雞娃群裡聊到自雞,Gogo媽順便應了個話。結果,一秒引發了大家的列隊崇拜。雞娃,網絡名詞,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所謂雞娃,多半如此。老母碎碎念:雞娃不如雞自己。換句高大上的話就是,身教重於言教。 很多時候,我們當然不可能時時刻刻陪在娃身邊,親眼督促ta完成每一項作業。
  • 海澱不缺雞血家長,雞娃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國外的」雞娃「,行話叫「推娃」,其實跟雞娃是一回事兒,聽起來稍微高大上一點。代表人物就是虎媽蔡美兒了,她真是雞娃屆的翹楚,頂尖頭部選手,自己牛,老公牛,老人牛,孩子也牛,身材管理也很好,成功步入所謂的上流社會。很多詆毀她的人,其實連她的十分之一高度都達不到,也是挺魔幻的。
  • 不雞娃的爸爸,被雞娃的媽媽氣哭了?
    當內捲成為必然,雞娃成了大勢所趨的事;但即使如此,雞娃的聲浪下,仍然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這些聲音如果只是在不同家庭間還好,畢竟關起門來都是自己的事;但有些是家庭內部觀念產生了分歧,比如妻子主張雞娃,丈夫主張佛系,這樣的結果,估計就悲劇了。最近就有一條衝上熱搜的新聞。
  • 初入大學小社會,常見騙局智商稅
    剛進入大學,也可能是大部分小夥伴這麼些年第一次身揣「巨款」出門,有了錢呢,可以方便的購置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但也給了某些人一些可乘之機,今天就來談談大一新生會遇到的騙局~這個呢最好是了解一下學校到底什麼時間可以考四級,有的是大一開學,有的則是大二可以,所以這個資料不是很重要。而且呢,現在大部分學校的社團,在四六級考試之前,都會舉行模擬練習,也會有資料,所以說,這也是一種小騙局。 第二呢,生活用品推銷。
  • 雞娃老母親消費圖鑑:你沒有見識過的雞娃世界
    你雞娃,我雞娃,如今有誰不雞娃?那那個人大概率焦慮的不得了。 雞娃要靠什麼雞?錢啊。不管是不是中產,面對娃,只要一開始雞那就分分鐘挖出了整個家庭的金錢潛力,不花不知道一花嚇一跳,原來雞娃老母親人人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