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捲成為必然,雞娃成了大勢所趨的事;但即使如此,雞娃的聲浪下,仍然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這些聲音如果只是在不同家庭間還好,畢竟關起門來都是自己的事;但有些是家庭內部觀念產生了分歧,比如妻子主張雞娃,丈夫主張佛系,這樣的結果,估計就悲劇了。
最近就有一條衝上熱搜的新聞。因為妻子太焦慮孩子的教育,一口氣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一家人忙到沒時間吃飯;丈夫想晚上看電視,妻子讓他出去看;於是他抱著電視到馬路上看,還當眾崩潰痛哭。
一時間,同情這位爸爸的不少,認為雞娃真是件破壞家庭和睦的事。
也有網友犀利吐槽說:「媽媽願意管,你還來添亂,十年後你一定會感謝妻子……」
說起報班和雞娃,媽媽們似乎都是飛奔在一線,忙的熱火朝天;而爸爸們基本持反對的聲音,持觀望的態度。之前有篇很火的文章《報班問老公,一問全劇終》,也是戳中了這個現實。
為啥多半爸爸都反對雞娃,反對報班呢?
是爸爸更慈愛,媽媽更心狠?
我想大概率是爸爸參與教育太少了,體驗不到焦慮感。
大部分的家庭,媽媽們都是家長群、興趣班裡活躍的人群,對於大環境裡的教育情況了解的比較多,知道的多了,當然就會更焦慮了。
假設娃成績掉隊,第一個需要去品嘗現實苦果的,大概率都是媽媽;所以媽媽才有了防患未然之心,報班、輔導作業,儘量多幫孩子努把力。
相反地,很多爸爸都活在「兩耳不聞育兒事」的世界裡,他們很少看育兒文章,多數時間沉浸在時事新聞、歷史故事、科技產品、以及各種遊戲中。
就像這個新聞裡的爸爸,還因為看不上電視委屈地哭;我想說,他真是擁有一種「沒心沒肺」的幸福啊!
因為沒有進入育兒的賽道裡,自然無法體會「劇場效應」下媽媽們的焦慮感。
所以,才能這麼坦然地指責媽媽們,順便扯下媽媽們的後腿。
再說看電視這件事吧,我們家生娃之後電視機就變成了擺設,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保護孩子的眼睛,我們也沒人想看電視了。
如果這個爸爸曾經帶著娃去醫院眼科,看著醫院那些五六歲就已經被宣告近視的孩子,父母臉上焦灼、崩潰、懊惱的表情,我想他應該沒心思看電視了吧!
話說回來,這個新聞裡的丈夫如果想緩解妻子的焦慮也很簡單啊,就主動去幫妻子分擔一下教育重擔;當他參與孩子的教育越多,妻子的焦慮程度自然就會減輕了。
不可否認,雞娃這件事,確實有副作用;但在如今內卷的大環境下,適當地雞娃,對孩子的未來來說,就是增添一份籌碼,多了一份選擇權。
作為爸爸,在雞娃這件事上,如果理念不同,不願「雞」;那麼,他也可以認真思考一下,對孩子的未來,他有沒有其他規劃,可以幫孩子更好地「託底」。
比如好好地「自雞」,多攢點錢,買個一兩套房,萬一孩子在高考的賽道上跑輸了,他還可以幫孩子在其他賽道上加點油;又或者取消一些興趣班後,自己頂上,多陪孩子運動、學習、體驗生活,讓孩子的業餘時間更充實。
當代父母就是這麼累,與其抱怨,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有哪些務實的舉動,可以緩解妻子的焦慮、減輕娃的負擔;怎樣找到一家人都共贏的方式,協調當下的生活狀態;所有的這些,都不是靠大街上找人哭鼻子就能實現的。
我是柚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講師。
專注育兒相關的書評、影評、熱點事件分析;擅長兒童心理學、個體心理學;
歡迎關注@柚媽書影世界,一起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