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華東交通大學副校長楊輝教授作為首席專家,牽頭申報的「離子型稀土產業集聚區域網絡協同製造集成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項目總經費313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經費733萬元),此項科技創新將有力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楊輝教授團隊「高速列車行駛環境車-路-雲融合感知方法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鐵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直接資助經費229萬元,這是該團隊繼獲得全省首個吳文俊人工智慧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後,在服務行業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離子型稀土產業集聚區域網絡協同製造集成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項目,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網絡協同製造和智能工廠」重點專項。該項目圍繞離子型稀土產業集聚區域(贛州),研究提出網絡協同製造發展模式;面向區域內稀土產業龍頭企業,研發製造全鏈條動態感知、設計、製造、服務一體化、數據驅動的企業智能決策等網絡協同製造集成技術與系統並開展應用示範;圍繞開採提取、萃取分離、金屬製備、材料製備等區域內稀土產業重點企業,研發設備狀態監測、生產環境、工藝參數感知及預測、生產協同優化及控制等智能生產集成技術與應用系統並開展應用示範;面向產業鏈及其關聯產業的企業,構建區域網絡協同製造第三方服務平臺,建設形成系統集成、技術服務、人才培訓等網絡協同製造技術服務支撐體系並開展應用示範。項目實施將促進稀土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助推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繼去年該校徐長節教授主持申報的「高鐵非飽和路基長期性能演化及其大數據分析預測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鐵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後,「高速列車行駛環境車-路-雲融合感知方法研究」再次獲批該類項目,充分展示了華東交大在鐵路行業的科研實力。該項目針對現有的單一感知模式和傳感器布局方式難以滿足行駛環境準確、可靠感知,以及現有路端氣候、地質、異物侵限、周界入侵等監測系統相互獨立、性能局限難以融入高鐵列控系統實現對行駛環境的精準預判,現有車載、軌旁設備算力局限難以滿足行駛環境感知實時性要求等問題,基於高速列車車端、路端多傳感模式協同及大數據云平臺,研究高速列車行駛環境「車-路-雲」融合感知方法、關鍵技術及系統,實現高速列車行駛環境快速感知與精準預判,保障高速列車安全、高效、智能化運行,同時可為自主研發新型智能列控系統提供理論基礎及技術支撐。
近年來,楊輝教授團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強國、鐵路先行」國家戰略對自動化、智能化的技術需求,系統開展稀有金屬特色優勢產業網絡協同和智能製造核心關鍵技術、軌道交通自動化與智能駕駛關鍵技術研究,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