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真的有一種情感,超越愛情:讀《海德格爾與阿倫特通信集》

2020-12-17 金汐筆談

我愛你——我想讓你成為你之所是。——奧古斯丁

因為太多見異思遷者的美化,「靈魂伴侶」這個詞早已變成了「出軌」的藉口。即使知名的伴侶,如波伏瓦和薩特,也難逃不愉快的收場。

馬丁·海德格爾和漢娜·阿倫特卻是特殊的一對,按照世俗的眼光看來,他們是師生戀、婚外戀,有著種種道德缺點。然而,他們之間塵封已久的通信集的公開,讓世人得見當代大哲學家們之間的愛情,也讓這段愛情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理解。

通信集收錄了從1925年到1975年這半個世紀兩個人的信件。但兩人的信件更多時候是不對應的。經常一段時間只有海德格爾單方面的或者阿倫特單方面的來信,聰明而謹慎的海德格爾知道這段師生戀公開對他們二人造成的影響,早期阿倫特的信應該都毀掉了。

儘管如此,還是能從各自的信中看到他們對彼此的欣賞

01目光

信中早年的約會進行得小心翼翼,除去熾烈的感情傾訴,他們的聊天內容更是揭開了哲學家不為人知的一面。海德格爾年輕的時候從不讀報紙,而對那些大部頭的書籍情有獨鍾,其中特別提到託馬斯·曼的《魔山》。

託馬斯·曼的《魔山》1924年發表,海德格爾在1925年7月寫給阿倫特的信裡就提到了他對這本書的痴迷,雖然看到全部之後稍有失望,但他仍然對這本書稱讚有加。

讓海德格爾名聲鵲起的《存在與時間》是在1927年發表的,想來託馬斯·曼這部「時間小說」中的「時間」讓海德格爾格外留意。

除此之外,年輕的海德格爾和我們一樣,為大學的教職工作奔波,在這個階段的信裡流露出很多工作的煩惱。

考試、會議和鑑定的瑣碎事務讓我負荷繁重,我感到自己更像「官兒」而不是人。

看來海德格爾跟賈寶玉一樣討厭「仕途經濟」。

哲學家的情書也頗有哲學味道,海德格爾在讀奧古斯丁(就是寫就《懺悔錄》《上帝之城》的那位)的《論恩寵與自由意志》,在和阿倫特分享心得的時候情不自禁引用了裡面的語言表達愛意。

愛,叫作我願故你在。

我愛你——我想讓你成為你之所是。

這簡直是此在(人)的本真存在的抒情版本。

兩人的通信因為納粹的上臺和阿倫特的猶太人身份在1933年中斷。在第一部分最後一封信裡,海德格爾表明了自己和反猶主義毫無關係,自己對猶太人並無偏見等。

與納粹迎合的那一年是海德格爾人生的汙點,至今在西方仍然備受詬病,然而身為猶太人的阿倫特原諒了他,她在海德格爾80歲生日的信中給出了理由:

在捲入人類事物的時候,柏拉圖和海德格爾一樣,都乞靈於君主和領袖。

想想馮友蘭先生在那十年的言行,就不難理解哲學家在政治面前做出的選擇。

02再-見

通信中斷的二十年海德格爾經歷了與納粹的迎合,分離,戰後的審判、關押,阿倫特則經歷了流亡,最終在美國紮根的過程。

兩人的通信在20世紀50年代恢復,這個時候兩人的感情浮出水面,海德格爾的妻子此時才知曉。

海德格爾的妻子選擇了原諒,並和阿倫特成為了好友,還有兩個人繞開海德格爾單獨的信件往來。

在今天的環境,海德格爾的妻子怕是要被噴「聖母」了。然而在當時,戰後的海德格爾備受指責,而被納粹迫害的猶太人阿倫特卻挺身而出為海德格爾辯護,這份情誼怕是比很多人的愛情更深重。

阿倫特在給海德格爾夫人的信裡表達了自己的愧疚:

這不是道歉,您根本沒有期待,我也不能提供。

信的結尾顯示他們很快會再相見,後面的內容表明他們兩家經常相聚,想來海德格爾夫人必是非常聰明通透之人,對二十年前的事情並沒有追究,也許經歷了生死,經歷了戰爭,到了人生後半程,這一切都看淡了吧。

在美國社會取得很高地位的阿倫特對擴大海德格爾在英語國家的影響功不可沒。

直到今天,英語國家的學者讀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依然用的是第一版1962年的翻譯版,難道這半個世紀就沒有更好的譯本?

二人的通信給出了答案,阿倫特對這版的問世居功至偉,她通讀了全部譯本並指出了翻譯上的錯誤。

海德格爾本人的英語不好,阿倫特就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海德格爾的思想而又精通英語的人了。

阿倫特自己的英文著作翻譯成德文都遠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英文版之後,她在海德格爾著作的英文翻譯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有這樣一位大師把關,難怪後世少有令人信服的英文版問世。

03秋天-尾聲

在1966年之前看得出兩個人還有愛情,只是用更哲學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在這最後一部分,兩位大師都已步入暮年,他們的信顯示更多的是學術的探討以及對彼此的關切,這一階段的信能看到你來我往地回應。

二人談到了梅洛龐蒂,這位在哲學上比薩特更受推崇的大師,只可惜走得太早,在53歲就因心臟問題離世。

本來他和海德格爾約在幾個月後見面,海德格爾在信裡表達了惋惜,稱「梅洛龐蒂在從胡塞爾通往海德格爾的途中」。

還有科耶夫、馬丁·布伯,這些在學術界都如雷貫耳的名字,在二人的信裡都有討論。

兩個人的學術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海德格爾存在論的很多觀點和阿倫特政治哲學的觀點相互映襯,兩個人都是彼此書稿的第一位閱讀者,閱讀中間有任何問題也都直言不諱。

在學術之外,兩個人的家庭也保持了友好的關係,阿倫特和丈夫會去歐洲度假的時候拜訪海德格爾一家,海德格爾還很欣賞阿倫特的丈夫對尼採的見解。

在生活中,因為缺錢新建小木屋,海德格爾夫人向阿倫特求助,阿倫特熱心幫忙聯繫賣海德格爾手稿的事情等等,還因為在美國的書籍出版問題幫海德格爾解決很多不公平對待的問題。

人生到了和他人,和自己和解的地步,也就意味著距離天國不遠了。

在最後的信裡,他們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海德格爾的兒媳、弟媳,阿倫特的丈夫,到他們自己。

最後一部分《尾聲》收錄了阿倫特離世之後海德格爾與他人的通信。在信裡有惋惜,但沒有過度悲傷,兩個如此通透的哲人早已將死這件事看開了,海德格爾在信裡用了他哲學中非常有特色的「天命」一詞,稱上次見到阿倫特的時候,她還在籌備自己著作全集的事情,不想被「天命」所阻止。

第二年,海德格爾自己也收到了「天命」的召喚。

不想用「又相信愛情了」來形容讀後心情,兩位的通信並沒有因為揭開大師的光環而有損二人的形象,反而讓他們更真實,也更動人。

他們不只在學術上相互理解,也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阿倫特丈夫去世後,是海德格爾的一封一封信安慰她的哀痛。

阿倫特在信裡寫過一段話,適用於任何一對志同道合的伴侶:

「在兩個人之間有時是多麼罕見地生長出一個世界呀。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家,在任何情況下它都是我們願意承認的唯一的家。這是非常小的迷你世界,在其中人們總是能夠逃避世界。當某個人離開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瓦解。現在我走了,非常安寧,思考:離開(Weg)。」

相關焦點

  • 王寅麗讀《愛與聖奧古斯丁》︱重新發現阿倫特
    她聲稱她的論文對奧古斯丁的解釋要「捍衛一種純哲學的探索」和「避免教條化」,「嘗試穿透奧古斯丁自己都未能澄清的幽深之處」。海德格爾的迫人直面的死亡、在世的沉淪,雅斯貝爾斯的「存有」或「大全」,都在論文中清晰可見。另外,她以奧古斯丁最具有標誌性的一個概念——「愛」為主題,也是意味深長的,有人認為這與她對海德格爾秘密的、失敗的愛情有關。
  • 阿倫特未寄出的信:「一直都保持著忠誠與不忠,從未停止愛他」|...
    儘管海德格爾與納粹主義扯上了關聯,這段發生在「沒有國籍的猶太女人」和「一隻黑森林的鳥」之間的愛情故事在最後依然轉化成了一種友誼;儘管這段愛情深深地吸引著當代讀者,也絲毫不能改變最後結局。我們也肯定無法僅根據這段故事,哪怕它幾乎成了一段神話,去宣稱這位探討新型本體論的思想家就是一位與柏拉圖或盧梭並列的情感哲學家。
  • 海德格爾與榮格書信選:榮格如何影響了海德格爾的技術觀?
    生存於20世紀的海德格爾,其現實生活開始於一個複雜的多重世俗世界,他不是一個沒有內心世界並服從於物化現實世界中的常人。海德格爾的思想是複雜且多重的,日常生活與哲學思想、政治行為三者不能分割,這相應地體現於他的文本中。書信,是展露他思想的隱秘性和特殊性的地方。以榮格、其妻、布洛赫曼、阿倫特等人為對象的通信更是海德格爾思想火星的閃現之地。
  • 阿倫特逝世45周年 :「愛命運」的哲學家
    漢斯·約納斯描述過漢娜參加海德格爾的研究班時的情景,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對這個奇特的新來者我記得太清楚了!靦腆,持重,美貌出眾,一雙眼睛左顧右盼。她一眼看上去就很特別,與眾不同,令人琢磨不透。到這種場合來的人都有才華,這並不稀奇,但在她身上表現得更為強烈,她內心有主見,本能地追求品質,探究事物的本質,有深入事物內部的方法,這些在她周圍形成一種神奇的氣氛。
  • 跟隨大師讀懂哲學家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為什麼要讀海德格爾說起海德格爾,「怎樣讀海德格爾」的問題可能比不上「為什麼讀海德格爾」的問題那麼關乎切身利益……因為這樣的主題研究,海德格爾的哲學超越了當代所有的學院派哲學,他試圖將哲學的地位再次提高,而在19 世紀——科學的時代,此種高度似乎已經永遠失去了。
  • 怎樣讀經典 | 讀不讀阿倫特?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怎樣讀經典 | 讀不讀阿倫特?文章作者列出一系列在他眼中不必讀的經典,包括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託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費正清學派的中國現當代史系列,稱大師不必信、經典不必讀。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經典」?它們真的過時或被高估了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師張國旺認為,《不必讀經典》的作者窄化了阿倫特的問題意識,搞錯了這本書的重點所在。
  • 海德格爾:《黑色筆記本》與滅絕猶太民族
    首先,要避免像彼得·特拉夫尼那樣把猶太民族或「世界猶太民族」(Weltjudentum)與國家社會主義描述為海德格爾眼中的陰謀的對稱且被相提並論的兩個面。[原註:特拉夫尼如是寫道,「被陰謀詭計操控的猶太人和國家社會主義者為了統治世界而戰鬥,然而本真的德意志人在尋找他們本真的本質。猶太民族沒能成為這場戰鬥的勝利者,難道是因為它同納粹,那些純粹的德國人一同跌入了深淵嗎?
  • 為了研究納粹,讀海德格爾是可恥的?/德希達
    此處有沒有任何引起流言蜚語的東西?沒有,除了在那些人們很少感興趣的地方,這需要其他的更嚴密的、更困難的工作。我此刻想到的是這樣一些人的工作,這些人,尤其是在法國的人,知道這些「事實」和這些「文本」的絕大部分,他們明確地譴責海德格爾的納粹主義和他戰後的沉默,但他們也尋求超越傳統的和舒適的先驗圖式的思考,確切地說,是理解。理解什麼呢?
  • 阿倫特:個人對極權主義的盲從是導致災難危機的根本原因
    在龐大的官僚機器上,罪惡已經成為一種規範,像艾希曼這樣的行刑者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阿倫特認為,不只是艾希曼,在納粹統治下的普通公民都有可能犯下類似的罪孽。艾希曼並不特殊,他不過是納粹體制下的一個普通德國公民。也就是說,納粹統治下的許多人都共同分享了這種平庸之惡,無思想無覺醒的生活被很多德國公民視為理所當然。
  • 有一種感情,超越了友情,卻又不是愛情
    而男女之間,除了戀人與朋友,還存在著一種很奇妙的關係,大概可以描述為:友情之上,戀人未滿。這種超越了友情,卻又不是愛情的關係,就好比多雲的天氣,雲層似聚未聚,陽光忽現忽隱,你永遠猜不準接下來是雨是晴。原來,歌裡唱的是真的,這就是所謂的「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吧。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處在兩難關係中的人,總是猶豫不決的,怕兩情相悅互不知,也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 克制的狂歡|逝去的大師與日常狀態,一種海德格爾的解讀
    克制的狂歡|逝去的大師與日常狀態,一種海德格爾的解讀 龔思量 2019-05-21 10:20 來源:澎湃新聞
  • 阿倫特:極權主義與惡的平庸性
    [摘要]阿倫特探討了很多和德國有關的主題。比如是極權主義,還有大規模有組織的對猶太人的屠殺行為。另外還有對政治的重新解讀,特別是探討公民的責任這個主題。霍爾認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阿倫特被視為局外人,在過去的十年中對她的關注才逐漸的增加。「主要在她的作品中有非常多的主題,她探討了很多和德國有關的主題。比如是極權主義,還有大規模有組織的對猶太人的屠殺行為,這個主題阿倫特在她的著作當中深入的探討過。
  • 李公明|一周書記:從聖奧古斯丁到阿倫特的……愛與自由
    今天我們讀這部博士論文,無疑是艱難的,但同時也有吸引力和挑戰性。對於理解阿倫特,她早期的博士論文真有那麼重要的作用嗎?在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沉寂之後,這部早期著作的出版真有「重新發現」的意味。《愛與聖奧古斯丁》揭示了阿倫特在從早期到後期的思想發展中,如何就奧古斯丁關於愛的觀念進行了持續的思考和對話。
  • 海德格爾 | 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者
    從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傳統形上學認為,人具有現成的固定的本質,這個本質即是理性,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即在於人有理性。海德格爾認為,西方傳統形上學的這種對人的思考,是在問「人是什麼」或「人是誰」,這種思路在方向上就是不正確的,因而它關於人的「本質」在於有理性的觀點並未抓住人的根本。海德格爾提出,人並沒有現成的固定的本質,人的「本質」是在生存中形成的。
  • 借海德格爾聊聊西方哲學和東方文化
    所以笛卡爾說:「一個人為情感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受命運的宰割。「所以泰戈爾說:」我們唯有獻出生命,才能獲得生命。」思辨和詩歌,就像人的左右腿,缺一不可。常人只能二選一,唯有智者可思可詩,大腦與生命並無矛盾,因為各種遮蔽才有了矛盾。智者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