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越來越不誠實:缺乏信任感所致(圖)

2020-12-14 搜狐網

 

  如果你留心,你就會發現如今竟有不少的新聞標題會是「……面臨信任危機」、「……呼喚誠信原則」。看最近幾則:12月10日,「親子鑑定熱」折射家庭信任危機;12月8日,司法鑑定活動遭遇「體制性」信任危機;11月30日,15家企業認為CRM再次遭遇信任危機;12月6日,青島酒店:信任危機使水發食品萎縮;11月29日,巨能鈣面臨信任危機;中國足球遭遇信任危機;汽車價格背後含信任危機;「信任危機」潛伏信託人才流失……

  看看市場上充斥的偽劣商品,就知道人們的不誠實到了什麼程度。

  有人說,要說信任危機,來問問今天的人們還敢吃什麼就足夠了:餐館裡的黃蟮是越來越肥大了,甲魚也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但是這種黃蟮和甲魚可能都不能吃,因為它們是用某些含有避孕藥成分的激素催肥的。今天你還敢吃街上炸的油條嗎?又松又大又脆的油條可能是摻了洗衣粉炸出來的。今天你對所用的食物油還放心嗎?它很可能是用飯店下水道的汙水提煉的。你還敢吃豬肉嗎?今天的豬肉包藏的危險已不只是病豬,某報報導過一個最新發現,有人給豬服用某種止喘藥,可以增加10%—15%瘦肉。

  這些都不吃了,吃點蔬菜水果總應該好吧,看看那些性早熟的孩子們吧。前些時候,有媒體報導山東某家商販為了讓水果提早上市,大量使用催熟劑催熟蘋果,十二三歲的孩子吃了這些水果後竟然乳房增長,長出鬍鬚。

  於是人們感嘆「現在的壞人實在太多了」。試想,如果你是消費者,是否有條件自己種菜、榨油、養豬?如果你是個商人,你又敢和誰做生意?

  中國人為什麼變得如此不誠實,如此缺乏信任感呢?

  市場經濟,鼓勵「人人為己」,人們都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絞盡腦汁。

  中科院心理學專家張建新說,目前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即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市場經濟是自由經濟,其最大特點是承認「人人為己」私慾的正當性。這時,舊體制對人的禁錮已經打破,但新的社會運轉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最重要的是有效的、新的社會規範也沒有真正建立,整個社會的信任體系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狀態。而且,中國人對發展市場經濟的理論準備、精神準備和倫理準備是不足的,「五四」的反封建、「文革」對傳統文化的破壞等等,使得傳統的優秀道德資源逐步喪失了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長期的計劃經濟下垂直的、直接的管理和責任系統,使人們不了解信任是調節人們行為的槓桿。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一切向「錢」看,惟利是圖等成為影響人們行為的最重要的價值準則。人們都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絞盡腦汁,發展到極端,就是採取欺詐的手段。當善良的人們屢屢被不誠實的人們所欺詐,當這些不誠實的人屢屢因欺詐行為而獲取不正當利益而且不受任何制裁,於是社會就出現了經濟學上所謂的「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其結果是要麼誠實的人們被淘汰,要麼誠實的人們放棄誠實。當這種惡性循環發展到一定深的程度,擴展到一定廣的範圍,社會狀態就必然出現信任危機。

  熟人之間容易誠實和信任,而「殺熟」現象的出現標誌著社會信任降到了最低點。

  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說,「殺熟」是今天中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語彙,意思是欺詐熟人。語言是社會生活的鏡子,欺詐熟人的現象可以在任何一個社會中找到,但類似「殺熟」的語彙卻鮮見於以往的社會,說明「殺熟」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種頻率較高的、不斷進入日常話語的社會事實。

  德國思想家盧曼認為,人類在生存當中有很多策略,信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包圍人類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太複雜了,要應對如此複雜的環境和對手非常困難,必須找一些簡化機制來對應。我們的語言系統就是一個簡化機制。比如說身體不適,你可以說疼,但是頭疼、胃疼、燒傷和受到暴力襲擊的疼是不一樣的,只有通過細緻描述才能區分,而我們通常卻只用「疼」一個字就表示了。信任就是這樣一個簡化系統。信任是一個將包圍著我們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變成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可以相信還是不可以相信。

  而信任與熟悉有著密切的關聯。首先,信任產生於熟悉,在熟悉的基礎上人們建立起「人格信任」。其次,隨著社會生活從熟悉走向陌生,人類逐漸建立起「系統信任」———貨幣和專家系統。從此,兩種信任共存共榮,相輔相成,支撐著社會生活的展開。但是由於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較低,與發達社會相比,其社會生活在更大程度上仍然依賴於熟人間的信任,「殺熟」現象的出現無疑對其社會生活信任系統造成了極大破壞。

  換言之,在信任進化的分析模式中存在著兩端:其中一端不僅在熟人中建立了信任,而且靠著系統信任在陌生的環境中建立了信任;另一端則不僅在陌生人中缺乏信任,而且熟人中的信任也日益喪失。「殺熟」現象的出現標誌著社會信任降到了最低點。

  信任危機是社會發展必經階段,長期利益的驅使會使人們回歸誠實。

  那麼人們還能不能回歸誠實,重建信任呢?答案是肯定的。亞當·斯密所認為的,人性結構中有一種自發的道德秩序,體現著個人的自愛、同情、正義和自製這些美德,在經濟生活中表現為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和平等交易等經濟品德。即使從自利的角度分析,個體要實現長期利益,也要選擇合作和信任。在著名的囚徒困境博弈理論中,如果囚徒之間可以進行溝通,可以進行許諾和威脅,那麼他們最可能的還是選擇合作和信任。因此,人性的道德秩序和自利要求,可能會帶來彼此的信任。隨著經濟的發展,要求社會信任的迫切性也會越來越大。

  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說,社會要快捷地重建信任,首先以制度促進人們追求長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因為當人追求長期效益的時候,就要注意自己的聲譽,不會騙人了。比如在現在這個陌生人的社會中,實行記錄製度,就像檔案一樣一直跟著你,如果你哪一個階段不誠實,都有記錄,都能查到。有記錄,人們就會在乎自己的名譽。

  另外,鄭教授提出要增加專家的可識別性。社會生活的展開,把我們推到陌生的生活地方,就必須靠貨幣。紙幣所以能在社會中扮演這樣的功能,就是因為生活當中多次發現它管用,人人都接受,就可信了。除了貨幣,還要靠專家信任。比如我們得了病,就要找專家來看病,為什麼要相信專家?因為專家系統是科學的系統,相信專家系統的前提是相信科學。科學和民主是很不一樣的,民主是大眾說了算,科學是相信精英。比如說,協和醫院有主治醫生、教授醫生,這是專家評定的。為什麼要專家評定呢?是因為這個系統的特殊性,普通人和專家信息不對稱,我們不知道不了解的,專家知道,我們沒有能力去評議,只能相信專家們的評議結果。所以要加強專家評議的客觀性。

( 責任編輯:艾奇俊 )

相關焦點

  • 誰偷走了中國人的信任感
    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只有兩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發布之後,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2月17日《中國青年報》)誰偷走了中國人的信任感?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一個段子。
  •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不只是喜歡攀比、缺乏信仰
    白巖松: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總是不開心? 現在中國人好像總是不快樂,學生抱怨作業多,白領抱怨工作累,婦女抱怨家務忙,官員抱怨應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 【夜聽】教孩子學會建立信任感
    教孩子學會建立信任感父母一般認為孩子10歲前對"信任"的話題不會有什麼興趣,但是和他們談論這個問題的時間卻是越早越好。70年代的人性心理學運動中,信任行動非常盛行,現在仍是組成團隊、治療過程、自助團體的熱身內容的一部分。
  • 情侶之間缺乏信任感,該怎麼挽回?
    榮榮聽了這話,想起了婚前隱瞞10萬債務的事情,沒好氣的對他說,「你娶我,是圖我和我家的錢吧!或者,還順道圖我家的北京戶口!?」榮榮無意間了解到了挽回心上人的公眾號後,找到了學長,第一句話就是,「學長!我想跟我老公離婚。你先幫我去探探吧!幫我分析一下他是不是為了我的錢才跟我結婚?他對我到底是愛情,還是另有所圖呢?
  • 索要發票為何易言難行 專家稱是中國國情所致
    【獨家策劃】元旦假期新聞回顧【發票 消費】元旦三天北京人消費十億 市場銷售再度刷新紀錄春節臨近 節前購物需防範六大「發票陷阱」  索要發票為何易言難行 專家稱原因是中國國情所致  (四川新聞網記者
  • 再論為何不承認是「中國人」?
    【編者按】近日,海外網微信公號港臺腔(ID:gangtaiqianghktw)轉載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為何不承認是「中國人」?》引發輿論廣泛討論。對此,港臺腔(ID:gangtaiqianghktw)網友@宋昱向港臺腔撰文投稿,細數島內「中國人」身份認同變遷,再論為何有人不願意承認是「中國人」。
  • 英語學不會,真的是缺乏語言環境所致嗎?
    最近,浙江大學鄭強教授的視頻又讓英語要不要考、值不值得學的問題再次在網上掀起了公眾的熱議。足可見,學習英語帶給國人的痛苦記憶真是罄竹難書!這麼多年來,關於怎樣學好英語的辦法和技巧多如牛毛,各種神奇的記憶單詞和學習語法的絕招數不勝數。
  • 沒有「信任感」的婚姻,與離婚也就一步之遙
    夫妻之間一旦缺乏信任感,有了懷疑的苗頭出現,那麼這種念頭一定會頻繁地佔據生活。我的一位讀者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她從內心深處害怕自己的老公離自己而去,害怕被拋棄。回家她就拿著自己偷拍的照片質問自己的老公,她老公很坦然地說是在談論工作上的事情,她卻表示不相信,從心裡認定了自己的老公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從那以後,兩人每次吵架,這位讀者朋友就要抓住這一點不放,她的老公只覺得她無理取鬧,兩人的感情因為這件小事一落千丈。
  • 「輝聊家風家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誠實?
    #誠信#誠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不願意與不誠實、說謊的人打交道,因為這種人無法給人一種信任感和安全感,給人一種缺乏教養的印象。最近看到一個電視節目,一個在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為餐館洗盤子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國外的餐飲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餐館的盤子必須用水衝洗七遍。洗盤子的工作是按件計薪酬的,洗這麼多遍毫無旋問會增加工作時間。
  • 為何說中國人消費水平越來越高?美媒找到了新證據
    他指出,由於中國人的收入逐年增多,消費水平也隨之提升:「人們通常會節省一年,然後住一次高端酒店。但在中國,這是一個『乘數效應』。人們每年入住高端酒店的頻率更高,比例更大。」▲克雷格·史密斯(視頻截圖)在採訪了多家五星級酒店負責人後,CNBC記者了解到:高端酒店在華蓬勃發展背後,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隨著中國普通百姓可支配收入增長,中產階級規模擴大,中國人的消費水平正不斷提升
  • 中國人最缺乏什麼
    毋庸置疑,生活在中國的確非常舒適,電商物流發達,快遞外賣既便宜、又方便,足不出戶幾乎可以解決一切基本生活問題,怎能不令人稱讚呢?但是我們好像能夠感覺到,中國同胞幸福指數一言難盡。有統計數據表明,生活在中國三線城市的人們幸福指數最高,相比一二線城市,三線城市的房價、物價較低,各項配套設施比較完善,生活比較便利。
  • 《故宮裡的大怪獸》常怡:中國人不缺乏想像力
    常怡:中國人充不缺乏想像力  搜狐文化:您當時寫這部書的一個初衷是怎樣的?  常怡:其實我很早以前,就很希望自己能看到這此類跟寫怪獸有關係的東西,我一直在搜集資料。但是中國到現在,至少近代沒有人對它做出任何的研究,甚至現在很少已經有人去提它們了。
  • 胃病為何遷延不愈? 胃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胃病為何遷延不愈? 胃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時間:2016-01-19 09:18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胃病為何遷延不愈? 胃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胃潰瘍,慢性胃炎在民間被成為老胃病,還被戲稱為老胃病,胃老痛,止上加治不頂用。
  • 《我想和你好好的》:伴侶沒有「安全感」,該如何建立「信任感」
    前言談情說愛有一大先決條件,那就是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存在與否,如果這兩者不存在,那麼接下來的很多事物都是免談的。即便在建立關係後,也可能會產生安全和信任感的缺失和慌忙,這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本來這一切看似順水推舟,順理成章,但是女方越來越覺得男方有一些事情不願意和自己交流,不願意讓自己知道,男方過去的女朋友,和其餘異性朋友,以及男方自己的具體工作狀況,在女方看來都是一個謎。
  • 中國人為什麼現在越來越不願生孩子了?結婚年齡越來越晚了?
    為什么女性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1女孩子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所以生孩子成本越來越高,有可能失去工作。這是很多人認為的觀點之一,這種說法看似很有道理,其實這也只是表面。社會要求女性生孩子,丈夫要求生孩子,公婆要求女性生孩子,企業卻不願意女性生孩子。
  • 深入解析——天蠍座的信任感來源,如何與天蠍座建立信任
    人與人之間的橋梁,不僅需要溝通,還需要信任感來搭建。信任感遠遠大於溝通,被信任的感情,即使彼此之間沒有溝通,沒有聯絡,靜靜的放在角落,也不害怕會消失不見。而,感情中的信任被破壞,哪怕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也可能面臨著崩塌。
  • 為何你的孩子變得越來越陌生?
    很多父母都覺得,隨著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感覺孩子越來越難以溝通,當初那個整天粘著自己的小屁孩也變得越來越陌生了,親子關係也越來越遠了。仿佛,一夜之間,孩子的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讓人難以置信,也難以接受。
  • 中國人以水餃為主,為何日本人不吃?
    同席的還有一些日本人,但是點煎餃的順序不相同。一般中國人會將餃子作為「主食」來對待,問中國人吃什麼主食的時候,有些人不假思索的就會說出餃子。而日本人,則是將餃子作為一種「配菜」來吃,在他們認為主食的範疇中,並沒有餃子的身影。
  • 臺灣一男嬰肚臍噴尿 臍尿管退化不完全所致(圖)
    原標題:臺灣一男嬰肚臍噴尿 臍尿管退化不完全所致(圖)   臺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任林雨利診斷後表示,這是罕見案例,胎兒在母親子宮內時,因為臍尿管退化不完全,出生後,膀胱裡的尿液,通過臍尿管,從肚臍噴出。經過切除分離,縫合膀胱,男嬰完全恢復正常。
  • 為何歐美人不願嫁給中國人?歐美女性:有個天生缺陷,讓人忍不了
    為何歐美人不願嫁給中國人?歐美女性:有一個天生缺陷,讓人忍受不了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現在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而跨國婚姻也已經是非常普遍了。就像是很多亞洲人都非常喜歡歐洲人的完美身材和立體的午安長相愛你哥,都想找一個西方國家的另一半,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歐美女生都是不願意嫁給亞洲人的,這是為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