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正擊破矽谷的創新神話。這話來自曾於2011年發表過著名的《為什麼軟體正在吞噬世界》(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一文的矽谷創業偶像安德森,講真,他確實說得有道理。
正如喬治·帕克(George Packer)在《大西洋月刊》上所寫的那樣,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揭示了美國政治和社會中許多殘破腐朽的東西。無法製造本國迫切需要的藥品和物資比如個人防護裝備和關鍵醫療用品,就是十足的例證。
總體而言,矽谷和大型科技公司在應對此次危機方面表現蹩腳。當然,他們給了我們Zoom,讓我們身邊的幸運兒能繼續工作,給了我們Netflix,讓我們能繼續保持理智,如今亞馬遜成了那些不願去實體店的人的救星,iPad需求旺盛,Instacart幫助許多自我隔離的人養活自己。但這場大流行也暴露出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以及我們一直被告知的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地方) 面對公共衛生危機的局限性和無能為力。
大型科技公司幾乎不建造什麼實體產品,也不太可能給我們提供疫苗或診斷測試。我們甚至不知道怎麼做醫用棉籤。那些希望美國能將其居主導地位的科技產業變成對抗大流行的創新引擎的人將會失望。
這不是什麼新的抱怨。十年前,在我們所稱的那次「大衰退」的餘波中,早期矽谷巨頭安德魯·格魯夫(Andrew Grove)在《彭博商業周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美國製造業實力的喪失。他稱矽谷是由專注於擴大發明規模的工程師們建立起來的,隨著技術從原型產品發展到大規模生產,成就了車庫創業的神話。格魯夫說,那些認為我們應該「讓從事大宗商品生產的老舊公司死掉」的觀點是錯誤的:擴大規模和大規模生產產品意味著建造工廠和僱傭成千上萬名工人。
但格魯夫並不僅僅是擔心隨著iPhone和微晶片的生產走向海外,工作崗位將出現流失。他寫道:「失去規模擴張能力將最終損害我們的創新能力。」
這場大流行清楚地表明了這個日益惡化的問題:美國不再那麼擅長提出與我們最基本的需求相關的新創意和新技術。我們非常擅長設計主要由軟體驅動的亮閃閃的酷炫產品,讓我們的生活在許多方面變得更方便。但在重塑醫療保健、重新思考教育、提高食品生產和分配效率以及在總體上把我們的技術訣竅釋放到最大的經濟部門等方面,我們遠沒有那麼成功。
經濟學家喜歡以生產率的增長來衡量技術創新,前者是新材料和新創意給經濟擴張和使人們更富有帶來的影響。過去20年裡,美國的這些數字一直比較慘澹。儘管矽谷和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生產率的增長卻放緩了。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John Van Reenen最近就該問題寫了一篇文章,他說過去十年尤其令人失望。他認為創新是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實現長期增長的唯一途徑。關於生產率增長緩慢背後的原因有很多爭論,但Van Reenen說,也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缺乏企業和政府資助的研發是一個重要因素。
他的分析特別重要,因為隨著美國開始從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中復甦並重啟經濟,我們將迫切需要想方設法創造高薪就業崗位,推動經濟增長。甚至早在大流行之前,Van Reenen就提出「將大量研發資源投入到市場失靈最嚴重的領域,比如氣候變化」。許多人已再次呼籲實施綠色刺激計劃,加大對急需的基礎設施的投資。
因此,是的,讓我們重新構建!但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讓我們記住由新型冠狀病毒揭示的一個最重要的失敗:我們在真正重要的領域創新能力下降了,比如醫療保健和氣候變化。這場大流行可能是著手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警鐘。
來源: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作者:David Rotman
譯者:Sail2008
喜歡我們的話,記得加星標或置頂哦。
聲明:著作權所有,轉載需授權,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Come on,給你的靈魂充充電!
相關推薦:
哈佛商業評論:企業如何為「後新冠時代」做好準備《黑天鵝》作者塔勒布:此番美國救市是對企業實行的社會主義《連線》文章稱:急於重啟美國經濟將是致命錯誤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有何影響?我們該如何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