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新冠病毒擊破矽谷創新神話

2020-12-22 放牛班的秘密花園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正擊破矽谷的創新神話。這話來自曾於2011年發表過著名的《為什麼軟體正在吞噬世界》(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一文的矽谷創業偶像安德森,講真,他確實說得有道理。

正如喬治·帕克(George Packer)在《大西洋月刊》上所寫的那樣,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揭示了美國政治和社會中許多殘破腐朽的東西。無法製造本國迫切需要的藥品和物資比如個人防護裝備和關鍵醫療用品,就是十足的例證。

總體而言,矽谷和大型科技公司在應對此次危機方面表現蹩腳。當然,他們給了我們Zoom,讓我們身邊的幸運兒能繼續工作,給了我們Netflix,讓我們能繼續保持理智,如今亞馬遜成了那些不願去實體店的人的救星,iPad需求旺盛,Instacart幫助許多自我隔離的人養活自己。但這場大流行也暴露出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以及我們一直被告知的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地方) 面對公共衛生危機的局限性和無能為力。

大型科技公司幾乎不建造什麼實體產品,也不太可能給我們提供疫苗或診斷測試。我們甚至不知道怎麼做醫用棉籤。那些希望美國能將其居主導地位的科技產業變成對抗大流行的創新引擎的人將會失望。

這不是什麼新的抱怨。十年前,在我們所稱的那次「大衰退」的餘波中,早期矽谷巨頭安德魯·格魯夫(Andrew Grove)在《彭博商業周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美國製造業實力的喪失。他稱矽谷是由專注於擴大發明規模的工程師們建立起來的,隨著技術從原型產品發展到大規模生產,成就了車庫創業的神話。格魯夫說,那些認為我們應該「讓從事大宗商品生產的老舊公司死掉」的觀點是錯誤的:擴大規模和大規模生產產品意味著建造工廠和僱傭成千上萬名工人。

但格魯夫並不僅僅是擔心隨著iPhone和微晶片的生產走向海外,工作崗位將出現流失。他寫道:「失去規模擴張能力將最終損害我們的創新能力。」

這場大流行清楚地表明了這個日益惡化的問題:美國不再那麼擅長提出與我們最基本的需求相關的新創意和新技術。我們非常擅長設計主要由軟體驅動的亮閃閃的酷炫產品,讓我們的生活在許多方面變得更方便。但在重塑醫療保健、重新思考教育、提高食品生產和分配效率以及在總體上把我們的技術訣竅釋放到最大的經濟部門等方面,我們遠沒有那麼成功。

經濟學家喜歡以生產率的增長來衡量技術創新,前者是新材料和新創意給經濟擴張和使人們更富有帶來的影響。過去20年裡,美國的這些數字一直比較慘澹。儘管矽谷和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生產率的增長卻放緩了。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John Van Reenen最近就該問題寫了一篇文章,他說過去十年尤其令人失望。他認為創新是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實現長期增長的唯一途徑。關於生產率增長緩慢背後的原因有很多爭論,但Van Reenen說,也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缺乏企業和政府資助的研發是一個重要因素。

他的分析特別重要,因為隨著美國開始從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中復甦並重啟經濟,我們將迫切需要想方設法創造高薪就業崗位,推動經濟增長。甚至早在大流行之前,Van Reenen就提出「將大量研發資源投入到市場失靈最嚴重的領域,比如氣候變化」。許多人已再次呼籲實施綠色刺激計劃,加大對急需的基礎設施的投資。

因此,是的,讓我們重新構建!但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讓我們記住由新型冠狀病毒揭示的一個最重要的失敗:我們在真正重要的領域創新能力下降了,比如醫療保健和氣候變化。這場大流行可能是著手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警鐘。

來源: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作者:David Rotman

譯者:Sail2008

喜歡我們的話,記得加星標或置頂哦。

聲明:著作權所有,轉載需授權,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Come on,給你的靈魂充充電!

相關推薦:

哈佛商業評論:企業如何為「後新冠時代」做好準備《黑天鵝》作者塔勒布:此番美國救市是對企業實行的社會主義《連線》文章稱:急於重啟美國經濟將是致命錯誤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有何影響?我們該如何未雨綢繆?

相關焦點

  • 瑞士新技術聽診新冠病毒
    (你的咳嗽是新冠病毒引起的,還是無關緊要的乾咳?在不久的將來,你的智慧型手機就可以告訴你答案。Keystone / Microgen Images)兩項正在研發過程中的創新技術很有前景,它們通過人工智慧分析某人咳嗽的聲音或呼吸的模式,來預測其是否已經感染新冠病毒。幾個世紀以來,咳嗽一直是很有價值的診斷工具。
  •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術
    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記者周舟)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6日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量子霸權、人工智慧篩選分子、數字貨幣、超個性化藥物等入選。今年榜單中兩項技術與量子科學有關。
  • 如何追蹤新冠患者的接觸人群?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出藍牙追蹤神器
    麻省理工學院和一家App軟體開發商表示,他們克服了iOS和Android的互操作性問題,使新冠病毒接觸追蹤應用程式能夠通過藍牙與他人進行近距離追蹤,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上周完成了這一壯舉。當某個人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時,可以向附近的人發送通知。小程序很快能夠共享14天內兩個人之間的接觸數據。軟體公司也在與其他藍牙追蹤應用程式製造商合作,提供開源產品,以確保應用程式接收到的藍牙命令被其他應用程式接收到。藍牙近距離追蹤應用程式必須克服互操作性問題,才能真正成為記錄某人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行解決方案。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發新冠檢測AI:聽咳嗽聲識別無症狀感染者
    華輿訊據美國僑報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有大量無症狀感染者不知不覺地傳播病毒。為了檢測出這一部分人群,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人工智慧(AI)工具,可通過咳嗽聲的細微差別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目前,研究者正對這一AI工具進行臨床測試,並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提出申請,希望能用來篩查無症狀感染者。
  • 蘭博基尼與麻省理工學院申請超級電容器新技術專利
    蘭博基尼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合作現已取得重要的初期成果:一種創新的合成材料專利技術,將成為新一代超級電容器的技術基礎。 這項合作始於3年前,當時,汽車製造商蘭博基尼參與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義大利項目。 2017年,隨著兩個研究項目(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教授Mircea Dinc 領導的研究項目,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John Anastasios Hart領導的研究項目)的啟動,令雙方的合作進一步加深。
  •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 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術
    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6日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今年榜單中兩項技術與量子科學有關。其中,美國谷歌公司領銜的團隊於2019年10月宣稱成功演示「量子霸權」,使一個包含53個有效量子比特的處理器花費約200秒完成當前最強超級計算機1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
  • 麻省理工學院使用AI通過咳嗽聲診斷新冠
    日前,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IEEE 醫學與生物學工程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中稱,他們已經研發出了可以識別新冠肺炎患者咳嗽聲的AI模型。
  • 麻省理工學院:神奇啦!人工智慧聽咳嗽聲可分辨新冠無症狀感染
    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可以傳播病毒,自己也沒有表現出發熱症狀。Live Science網站報導了麻省理工學院一項新發明可以解決這個難題:賦予人工智慧的「電子耳」可聽出人們的咳嗽聲中的細微差別,從而發現無症狀感染病例。
  • 神話般的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培養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國矽谷更是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印度理工學院為印度軟體業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63年,根據印度國家技術院校法案,印度理工學院被列為國家重點院校,並賦予獨立的學術政策、獨立的招生及學位授予權。印度理工學院在全國的7所院校均為政府大學,在教學和經濟管理上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學院委員會管轄。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是該委員會的主席,每個分院各設董事會負責全權管理。董事會負責各院校的學術政策的制定,教學大綱的審核及成績考核。
  • 王思泓校友上榜《麻省理工技術評論》2020年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
    清華新聞網6月19日電 6月17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MIT Technology Review)公布了2020年度TR35(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即35名35歲以下「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名單。
  • 比麻省理工更難考的印度理工學院到底有多牛?
    「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來的。」一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印度學生在開學時這樣回答教授的提問,當時,教授看到新生裡有一位來自印度,好奇地問:「你怎麼會在這裡?你的國家有印度理工學院,為什麼不去那裡呢?」   這是在印度理工學院的校友中廣為流傳的一個段子。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張良方教授是納米醫學領域的一名傑出學者,2013年,他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名35歲以下的創新者」(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其團隊開創了用細胞膜來「包裹」納米顆粒的仿生納米技術,並利用這項技術來解決一系列生物醫學問題。而本次的納米海綿,則是這支科研團隊的一個新嘗試。
  • 南科大與麻省理工學院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
    未來,南科大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將謀求牽手推動兩校加強交流合作,致力於兩校共同使命,促進科研成果造福人類社會,培養「手腦兼優」的社會未來棟梁。 ●謀求合作 建設創新深圳 深圳是中國的矽谷、創新之都,創新是深圳的根與魂。深圳GDP一直位於中國各城市前列,預計到2020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將達到4.25%,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將超過1萬家。
  • 麻省總醫院:腸胃道症狀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預兆
    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日前發表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網際網路上關於胃腸道症狀的搜索增加預示著數周后新冠肺炎病例會增加。2020年1月20日至4月20日,美國有15個州報告出現了新冠肺炎患者。
  • 新冠病毒遺傳物插入人類基因組,怎麼回事?
    新冠病毒遺傳物插入人類基因組,怎麼回事?12月13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懷特黑德研究所著名生物學和遺傳學家Rudolf Jaenisch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傳了一篇文章,Jaenisch在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歷史研究數據之後發現:存在新冠病毒片段與人基因組DNA融合的現象。
  • 俄科學家:新冠病毒基因組片段無法滲入到人類基因組中
    舉報   俄羅斯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細胞增殖實驗室主任彼得•朱馬科夫向網絡媒體Ura.ru表示,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片段無法滲入到人類的基因組中
  • 麻省理工學院:「手腦並用 創新世界」!
    麻省理工學院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劍橋區,佔地面積168英畝(68.0公頃),吉祥物是海狸(Beaver),NCAA運動隊綽號是工程師(Engineers),校訓是「手腦並用 創新世界」(Mens et Manus),英文翻譯是:Mind and Hand,在2013US NEWS美國大學最新排名中居第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2017年十大突破性技術
    2017年2月21日下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中國大陸地區首發,這也是該榜單首次在中國跟美國同步首發。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製造了一種全新類型的太陽能設備,利用工程創新和最新的材料科學進步來捕獲更多的太陽能。該技術的秘訣在於先將太陽光變成熱能,然後將其重新變成光,而且聚集在太陽能電池可以使用的光譜範圍內。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的這項技術當然也有其弊端,比如部分部件相對而言仍然非常高昂,以及目前僅能在真空環境下工作等。
  • 新冠患者復陽,是因為病毒整合到了他們的基因組?
    但是,我們並不能從復陽人群中分離出病毒,說明核酸檢測復陽可能並非由病毒再感染引起。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為新冠患者復陽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他們通過體外細胞實驗,發現新冠病毒(SARS-CoV-2)的核酸片段能整合到感染細胞的基因組中。這篇未經同行評審的論文於2020年12月13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1]。
  • 雅禮中學校友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中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2019 年 12 月 14 日,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第三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榜單,湖南省雅禮中學校友陳丹琦作為「先鋒者」入選其中。《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雜誌。它於1899年作為「技術評論」雜誌而成立,隨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開始商業化,開始面向大眾銷售,其針對人群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研究人員、金融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