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養老金改革應給公眾明確時間表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清華大學教授:養老金改革應給公眾明確時間表

楊燕綏

  人物簡介

  楊燕綏 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她出版過十餘部專著和譯著,先後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科研合作數十個項目,是中國社會保障領域知名專家。清華大學提出的養老改革體制方案主要設計者之一。

  目前人社部等正在抓緊研究養老保險的頂層設計方案,來自社科院、人大、清華、武大等院校的多個專家團隊參與制定了多套改革備選方案,清華大學近期率先披露了方案。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和她的團隊建議,在目前的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結合的「統帳結合」制度基礎上,將養老金變為「國民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儲蓄養老金」的二元結構。前者保基本,不同人之間差距小;後者則拉開差距。

  他們建議,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即公眾關注的養老金並軌;也建議延長領取退休金年齡。這兩點正是公眾關注的熱點。

  在楊燕綏看來,「並軌」和「延退」受到關注並不意外。對於「延退」,由於中國沒有精算模型,政府說不清,老百姓看不明白,當然要反對。

  在他們的方案中,更看重對養老金制度的「大整合」,即只有一個統一的、全覆蓋的養老金制度。這正是中國過去對待養老金問題所缺乏的。

  楊燕綏團隊認為,未來實現「國民基礎養老金」下的老有所養,從財務上說不成問題。但在老齡化社會中,除了向年輕人要錢(即國民基礎養老金)養老,還應該鼓勵老年人出來工作。

  「提低就高」是短期行為

  如果不調整中國養老金的結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還是漲得比企業快,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

  新京報:解決養老金的雙軌制問題,很多提法提到「提低就高」,但「就高」這個做法,在財務上中國養老金體系能否承受?

  楊燕綏:你的問題很好。現在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是1958年開始推行的,1958年中國的幹部剛開始拿工資,工資只夠吃飯養小孩;退休的人也要吃飯,因此退休金是在職幹部工資的80%-95%是合理的。

  但現在情況變了。實際上1998年以前,企業職工也是這樣發退休金的,但後來發現發不起了。

  去年城鎮企業職工的養老金平均是1720元左右,全國機關的退休金平均數,公布的數據在2700元到2800元之間,比企業多了一千多,但實際上各個機關單位都有補貼,好一點的單位有六七千,而且個人不需要繳費。

  人社部說結束雙軌制我理解也是說的這個,但「提低就高」,把企業職工低的部分向機關事業單位高的部分去靠攏,最後兩邊齊了。

  這樣做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老齡化社會裡,政府解決養老金的責任和角色是什麼?十八大報告裡面提「全覆蓋、保基本」,如果全都向機關事業單位看齊,一年兩年補得上去,長期補不上。

  還有一個問題是,政府的角色到底是什麼,如果「就高」,拿四五千還叫不叫保基本?

  所以我覺得這個說法是短期行為,長期看不可持續,之前提出的「全覆蓋、保基本」的原則也流失了。

  新京報:你對此前政府從2005年開始連續上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10%,是持反對態度的,你說這是福利主義的陷阱?

  楊燕綏:我覺得這違背了政府保基本的原則。一概上漲10%是政策一刀切,是公共政策失誤,不管你原來拿一千還是三千,都漲10%這公平嗎?另一方面,長期來看,這在財務上不可取,也與全覆蓋保基本的原則相悖。

  也許這次的博弈激烈,最後確實壓力大,政府還有更多的事情要解決,最後就採取給低的往上調一點,但如果不調整中國養老金的結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還是漲得比企業快,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

  「調低就高」最簡單,都不用討論,什麼頂層設計都不用。

  新京報:那解決這個問題,你們的方法是怎樣的?

  楊燕綏:我們的方案,是在老齡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建立全覆蓋的、城鄉統一的,分步實施的國民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儲蓄養老金二元結構。

  社會老齡化,年輕人要養的老人多,養老金怎麼辦?自己存點,老了以後跟年輕人要點(年輕人繳費,政府給你轉移支付),這就是二元結構的養老金,

  我們的方案是針對大雙軌,也就是職工和居民統一,所以叫大整合。

  國民基礎養老金應該是公共品,公共品是由政府來提供的,差異不能太大,如果有差異也得擺在桌面上。比如不納稅的人要比納稅的人低一點,納稅低的人要比納稅高的人低一點。

  比如清華方案裡面,基礎養老金有40%、50%、60%替代率的區別,公共品的差異是根據人的貢獻有一點差異,但它可以保證「基本」,差異不太大。

  中國養老金陷入「水草式困境」

  職工按個人工資8%的繳費,就是中國養老金的「水草」。沒有人說得清楚這8%是費,是稅,還是儲蓄?

  新京報:你有個「基礎養老金總理和人民差不多」的說法。

  楊燕綏:去年的人大會期間,我在人民網說總理和人民的基礎養老金差不多。有個教授給我寫信,說不要拿總理開玩笑。

  我反過來問他,基本養老金是吃飯的,總理比農民吃飯能多多少?

  另一個制度安排是個人帳戶,這個帳戶裡的差異怎麼來的,根據你的就業年限,根據單位給你的繳費,根據你自己的繳費,根據投資收益,這個帳戶有差異是公平的。

  我們認為養老金的大準則就是國民基礎養老金加個人帳戶。國民基礎養老金是到60歲全領,將來以後慢慢提到65歲全都領;個人帳戶16歲開始都存。年輕人說我晚一點好不好,因為我要養孩子買房子,也可以35歲以後存。反正你自己存時間長收益多,時間短就收益少。

  新京報:你說的這個,是對目前「統帳結合」的基礎做優化,還是重新建立一個體系?

  楊燕綏:是在統帳結合這個制度上的一個調整。個人帳戶的挪用是從1998年開始的。我們的養老金是中央點菜,市長買單。要是市長沒錢怎麼辦?所以市長沒吭聲就把手伸到了個人帳戶。

  中國養老金就陷入了一個「水草式困境」。我年輕時遊泳有過陷到水草裡的經歷,越陷進去越不能亂撲騰,越撲騰水草越纏你。

  中國養老金的「水草」是什麼呢?就是8%的個人帳戶(職工按個人工資8%的繳費)。

  在個人帳戶推出之初,講的是個人儲蓄應對中國未來養老,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也寫進去了。但1998年國企下崗職工幾千萬,平均年齡47歲,中央沒有預算,地方來買單怎麼辦,它就把手伸到個人帳戶裡去了。

  從那以後,就沒有人說得清楚這8%是費,是稅,還是儲蓄?沒有一個國家的養老金個人帳戶和社會統籌由政府一起發,中國沒有民法只有通則,沒有產權法只有物權法,這8%的產權說不清楚。

  索性現在的一些做法,讓它(個人帳戶)看起來像個人儲蓄,比如個人帳戶可以全額轉移等。

  「不透明」所以才會被反對

  美國有精算模型,民眾知道養老金哪一年就維持不下去了,延退大家都能接受。中國沒有精算模型,政府說不清,老百姓看不明白,當然要反對。

  新京報:你們的方案是大方案,有並軌和延退,但在網上,大家認為還是先要並軌,你怎麼看?

  楊燕綏:我看網民在講,想延退?那你先把並軌解決,先講公平再說將來的事。

  我能理解。但我們的方案是把延退和並軌平行提及的。我同意網民先講公平再講持續的看法,但到現實中,公平與持續得一塊講。不能持續也就沒公平了,比如像希臘那樣,缸裡都沒水了,大家都成窮光蛋了。

  養老金是社會公共政策,20年不算長。如果當成短平快,三年五年解決,總找不到好的方案。所以要給老百姓一個大藍圖,明確時間表,我想大部分人會支持的。  我想說的是:第一,把並軌和延退同時考慮,沒有先後;第二,我們說的65歲是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我們沒設定退休制度,領取養老金跟退休的時點是分開的,只有中國目前是捆綁在一起的。

  退休也就是退出勞動力市場,因人而異,有彈性;但領取養老金的年齡要統一,是剛性的。

  並軌和延遲必須同時進行,要並軌要算帳,必須要同步。

  新京報:也有人對延遲領取退休金年齡的必要性存疑,也有人覺得,延長了之後,自己不一定有希望拿回自己的養老金。

  楊燕綏:我們給出的方案裡涉及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是根據人口統計和精算原理計算得到的,它只是一個學術性的結果。計算的結果是,一般退出勞動力市場後預期餘壽平均15年。

  在平均壽命75歲的條件下,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應該是60歲;到2030年,中國人均壽命可能達到80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就應該是65歲。

  按照中國現在的情況,15年內,你交的養老金肯定領取完了,現在只有少數高收入的人領不完,而收入低的人養老金與工資倒掛。

  對於女性來說,如果到2030年65歲領取,相當於延長了15年,這確實壓力很大。但我們給出的是一個學術方案,是客觀數據不是政策。

  按照現在的領取退休金年齡,到了超級老齡化社會,兩個工作的人養一個退休的,年輕人會覺得買不起房子養不起孩子,只能降低養老金替代率,比如從50%降到40%,老人馬上就搬起凳子去市政府坐了。

  其實看實際的贍養比,中國在2007、2008年就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提前老齡化,壓力大的是年輕人,領取養老金年齡提前一年,稅就得往上漲。

  新京報:你的意思是這裡面涉及不同年齡階段人們的代際公平問題?

  楊燕綏:這是一個人口結構問題。老人多了,老人就得多幹一點;年輕人就得多掙一點,總不能讓嬰兒去勞動吧?

  在西方70歲的老人還想工作,為什麼?家裡錢沒存夠,不夠養老。老齡化社會的規律就是鼓勵老年人多工作。

  比如要加快養老服務業,這些行業是人工密集的行業,很多崗位並不需要年輕人,不需要高學歷的人。

  比如現在去新加坡,去加拿大,你去機場看看,推行李車的人都是70歲的人。

  我剛去過成都、廣元縣、佛山縣,他們已經進入超級老齡社會了,領取養老金的人已經佔到了22%,政府開發了什麼項目?組織老人到私人的橘園裡面摘橘子,上午摘完一車25塊錢,工錢夠一天喝茶。

  政府應該提供培訓,引導他們居家就近參與老年服務業。

  新京報:你覺得民眾反對延遲退休,還有沒有什麼深層的原因?

  楊燕綏: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養老金精算模型。美國早就有這個,向所有民眾公布,大家知道養老金哪一年就維持不下去了,推遲退休年齡大家都能接受。

  中國沒有精算模型,政府說不清,老百姓看不明白,當然要反對,這是養老金教育缺乏到極致的表現。

  應該給全國人民一個大整合的藍圖,然後分步執行,而且要有時間表。我們的方案出來後,海外媒體關注的都是大整合與時間表,而不是延退。

  管理是比財務更大的問題

  中國真要解決全國統籌基礎養老金,不是錢的問題,是管理問題。所以體制要改革,養老金的改革才能進行下去。

  新京報:你說到養老金的改革,財務不是大問題,那什麼是大問題?

  楊燕綏:我們指的是「國民基礎養老金」。國民基礎養老金的成本,按照2010年和2011年的數據算,也就佔GDP的1.57%,財政支出的8.9%。

  在英國這一數據(GDP佔比)是3.18%,美國是5.1%。所以中國真要解決全國統籌基礎養老金,不是錢的問題。

  這是管理問題。我們說要心中有數,腳下有路。居民信息管理是實施國民基礎養老金的條件,只有形成了全國的居民信息向上集中,才有國民基礎養老金與相關公共服務向下派送的機制。

  問題是,現在「沒數」。這樣的情況下,鑽空子、搭便車的情況沒有辦法制止。

  比如北京某區最近抓了一個套取養老金的案子,該區的數據都不能和其他區溝通,三年拿走三百多萬。我們在地方調研發現,農民工失地進城後都進了職保,有的城鄉居民也找關係進職保,8000元一個名額。

  這不都是錢的問題,是管理的問題,只要信息不能向上集中,頂層設計就是空。

  現在是部門利益第一,把壟斷數據當成權力的基礎。所以體制要改革,養老金的改革才能進行下去。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說,財政要加大支出,但社保制度千瘡百孔,有多少錢都漏下去。我覺得這說得非常對。

  新京報:個人帳戶巨大的空帳也不是問題嗎?

  楊燕綏:空帳是個人帳戶被挪用的部分,我們建議各省市將自己的空帳補齊,即市一級統籌養老金用結餘補足本市個人帳戶空帳。

  到2012年底,個人帳戶有2.5萬億的帳面記錄,人社部說各個省結餘養老金2.1萬億,比如廣東這些先用農民工的地方,他們收了養老金,人走了養老金還留在這裡,各個省市都有。

  補完了帳面也就四千億的缺口,剩下部分怎麼辦?省級政府、中央政府協商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2015年就可以完成。

  應對老齡化時間很緊

  樂觀測算,按照工資基數上漲,把養老金替代率下降一些,到2022年還能收支平衡,未來赤字就急劇上升。

  新京報:為什麼在目前的時間點上提出這些方案?

  楊燕綏:大背景是中國經濟放緩和老齡化。

  中國2000年進入老齡化,2025年深度老齡化,2035年超級老齡化,按照各國的經驗,養老金政策至少提前30年。

  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最好的美國和澳大利亞,他們都用了30年以上的時間來調整。

  人口學家說中國老齡化社會還不算太老,這是人口學家,但從養老金政策看,要三四十年做準備,中國已經很晚了。到2035年兩個養一個,老齡化速度太快。

  我們樂觀測算,按照工資基數上漲,把養老金替代率下降一些,到2022年還能收支平衡,未來赤字就急劇上升。

  我們在這個時間提出這樣一個方案,第一,時間表很緊,我們要積極一點;第二,我們覺得政府過於拘泥於部門利益難以妥協;第三,我聽到了一些短期行為的建議,我們的方案出來,希望推動這方面的改變;第四,出來以後聽聽老百姓的意見,看看老百姓聽什麼、罵什麼。

  新京報:機關事業單位是一個很大的群體,讓他們自己革自己的命,阻力應該會很大?

  楊燕綏:這個問題說過很多次。關於機關事業單位,我們給出一個方案:退休金漸退,職業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漸進,讓這三者加起來的替代率能達到80%。

  我認為大部分國家公務員養老金的替代率都能達到80%,因為他們在職的時候基本是低工資,養老金相對高。按照方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替代率每年降低一個點,如果2017年開始,20多年可以降到和國民基礎養老金一致。

  當然現在一些替代率80%以上的人肯定不高興,但必須要有妥協。

  新京報:但這個20年的並軌,對於老百姓來說會不會覺得長了點?

  楊燕綏:養老金是社會公共政策,20年不算長。如果當成短平快,三年五年解決,總找不到好的方案。

  現在的方案雖然要20年,但前臺不動後臺動,實際待遇沒有下降。

  所以我說要給老百姓一個大藍圖,明確時間表,我想大部分人會支持的。

  新京報記者 吳敏 實習生 黃婧

  攝影 新京報記者 秦斌

相關焦點

  • 養老金領取「早減...
    (▲來源:新華社傳真照片) 在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看來,老齡化時間表早已決定了我們必須對退休年齡進行改革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為 ■從現在到2022年底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窗口期,提高法定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已經刻不容緩。 ■老齡化的時間表已不允許延遲退休政策一拖再拖。
  • 公車改革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公車改革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7.17 星期四 兩個文件明確了公車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全國範圍公車改革的大幕正式開啟。    《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用於全面指導公車改革,闡明了公車改革的意義,明確了公車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細化了公車改革主要任務,對健全公務用車管理和保障制度、認真做好組織實施工作提出了要求。
  • 博時基金:英國養老金改革介紹及其對我國的借鑑
    (二)簡化公共養老金制度英國的公共養老金制度改革之前一直在做加法,使得英國的公共養老金制度變得越來越複雜,成為世界上最複雜的養老金制度之一。最新公共養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標就是簡化公共養老金制度,制度簡化後,公共養老金的待遇水平更為明確清晰,參保人對自己退休後的養老金待遇有了更準確的預期,以便更好地做好養老保障規劃。
  • 許耀桐:《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再次釋放「養老金並軌」即將啟動...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明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條例》提出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參加社保,系對《決定》的貫徹實施,再次釋放「養老金並軌」即將啟動的信號。
  • 養老金...
    (▲來源:新華社傳真照片) 在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看來,老齡化時間表早已決定了我們必須對退休年齡進行改革 YANG 楊燕綏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 從現在到2022年底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窗口期,提高法定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已經刻不容緩。
  • 你關注的都在這兒|養老金|人社部養老保險...
    一些醫學專家、大學教授、科學家等「退而不休」,有的甚至七八十歲還在奮戰。為了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部分專家建議,在具體實施延遲退休時,一是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二是要強調循序漸進,注重改革的公平性、制度的科學性。焦點三:養老金是不是不夠了?實施延遲退休,是不是為了緩解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矛盾?
  • 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落地 清華教授稱找錢成難題
    原標題: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落地 清華教授稱找錢成難題 【宏觀·政策】事業單位再改革:7月起工資、社保向企業「看齊」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將於7月1日起正式執行,因涉及全國111萬個事業單位、3153萬事業編制人員而備受矚目。
  • 董克用:關於我國養老金制度中長期改革的思考
    要統一各地職工平均工資指標計算方法,包括明確職工平均工資概念和統一各地平均工資指標的統計口徑。為確保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能足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用,建議以職工個人的當月應繳費工資作為繳費基數。可以維持繳費基數上限比例不變,要以當地最低工資為繳費基數下限。這樣能保證單位和參保職工按實繳費、即時繳費,保證同期的工資性收入和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的一致性。
  • 延遲退休何時有「時間表」?解答來了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教授彭浩然認為,延遲退休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需要。過早退休容易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從國際橫向比較,我國現行退休年齡也明顯偏低。人社部資料顯示,近年來,美國、德國、日本等都將法定退休年齡逐步提高到了65歲甚至更高。
  • 周小川:關於養老金改革的幾個問題
    嚴格來說,方法上應使用動態系統模擬(simulation)來測算,而不是典型意義上的保險精算(actuary)。第二,構建企業和個人的激勵機制。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在今年經濟下行壓力以及總的減稅方針下降低了養老金繳費率。
  • 延遲退休何時有「時間表」? 男女有何區別?體力勞動者咋辦?
    延遲退休有沒有「時間表」?男女是否該同齡退休?大家最關心的這些問題權威部門和專家給答案了!一些醫學專家、大學教授、科學家等「退而不休」,有的甚至七八十歲還在奮戰。為了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部分專家建議——在具體實施延遲退休時:一是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二是要強調循序漸進,注重改革的公平性、制度的科學性。
  • 養老金雙軌制改革幾無進展 頂層設計兩條路可走
    編者按:養老金改革成為當前人們熱議和期待的問題之一,是因涉及每個人當前的或潛在的切身利益。歷史形成的「雙軌制」造就了養老金的不公平也成為了改革收入分配及養老金機制最難啃的硬骨頭。人社部近期表態,養老保險「並軌」大方向是明確的。但如何並,怎麼並,用多長時間並仍未有清晰路線圖,改革仍在繼續。
  • 延遲退休何時能出「時間表」?權威部門回應
    延遲退休有沒有「時間表」?男女是否該同齡退休?就大家最關心的一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權威部門和專家。 一些醫學專家、大學教授、科學家等「退而不休」,有的甚至七八十歲還在奮戰。 為了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部分專家建議,在具體實施延遲退休時,一是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二是要強調循序漸進,注重改革的公平性、制度的科學性。 焦點三:養老金是不是不夠了?
  • 延遲退休何時有「時間表」? 男女有何區別?體力勞動者怎麼辦?解答...
    一些醫學專家、大學教授、科學家等「退而不休」,有的甚至七八十歲還在奮戰。為了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部分專家建議在具體實施延遲退休時:一是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二是要強調循序漸進,注重改革的公平性、制度的科學性。03 養老金是不是不夠了?
  • 人社部:養老保險「雙軌制」改革方向已明確
    據新華社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在25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當前養老金面臨的歷史債務由財政和社會保險共同承擔,基金收支平衡是有保障的,「雙軌制」改革方向明確。歷史債務怎麼解決?上個世紀90年代末和新世紀初,在國有企業改革脫困的階段,我國提出了實施「兩個確保」,其中一個是確保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這就是說新的制度承擔著解決已經退休大量人員的社會養老保險支付任務。他表示,歷史債務問題是由國家財政和社會保險共同來彌補的,但主體是社會保險費的徵繳收入。他說,從提出「兩個確保」開始,對於養老金當期發放的缺口,財政就開始進行補助。
  • 養老金是否受影響……
    一些醫學專家、大學教授、科學家等「退而不休」,有的甚至七八十歲還在奮戰。為了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部分專家建議,在具體實施延遲退休時,一是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二是要強調循序漸進,注重改革的公平性、制度的科學性。焦點三:養老金是不是不夠了?
  • 清華大學女教授楊燕綏「火」了 網友「火」大了
    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建議65歲領取退休金。記者問,50歲到65歲中間15年怎麼辦?教授說:「男的去養老院做園丁,女的給老人洗衣服,多好!」楊燕綏回應:話是我講的。四五十歲的人員洗衣服做園丁沒有錯,叫五六十歲的人去照顧七八十歲的人,這是社會轉型的一個必然的結果。
  • 養老金不夠了?時間表怎麼出
    延遲退休有沒有時間表?男女會是否會延遲到同一年齡?是因為我國養老基金池不夠用了嗎?國家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而且,未來社保基金要開闢更廣泛的資金籌措來源,包括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加大國有資產劃撥水平等,確保社保基金的充足,確保廣大民眾的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 戶籍改革破冰:24省份出臺意見明確標準和時間表
    各地設定目標與時間表   截至目前,已經出臺具體戶籍制度改革方案的地區是,新疆、黑龍江、河南、河北、四川、山東、安徽、貴州、山西、陝西、江西、湖南、吉林、江蘇、福建、廣西、青海、甘肅、廣東、重慶、雲南、遼寧、湖北、內蒙古。   戶籍改革,改成什麼樣?各地都因地制宜地設定了不同的目標。
  • 不會1年就推遲5歲退休……延遲退休何時出「時間表」?
    延遲退休有沒有「時間表」? 男女是否該同齡退休?部分專家建議,在具體實施延遲退休時,一是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二是要強調循序漸進,注重改革的公平性、制度的科學性。 問:養老金是不是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