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或許和你以往看到的教育類文章不同,這篇文章並不是教你作為一個家長怎樣去做的方法論。
因為教育從來不是提幾條建議,就可以塑造一個人的。
寫此文的本意是看到了太多同齡人的迷茫,而這些迷茫中又有太多相似性。
作為一個鑽研家庭教育的媽媽,希望能帶你回望曾經我們忽略的東西,喚起一些不一樣的思想。
想起這個話題起初是因為在知乎看到的一個問題,「怎麼罵醒一個高三不想學習的人?」
問題下大家各抒己見,像極了當年苦口婆心的班主任。
高三有點遠,我想聊聊最近的孩子。
在大家憋了一個月後,家長和神獸們的大戰進行到末尾時,還是沒有迎來開學。但是學生的學習任務必須完成。所以,各路老師大顯神通,紛紛開起了網課做起了直播。
可是作為一個家庭主婦的我在看肥皂劇時,卻看到了好多「逃課」來看網劇的學生。大家紛紛打卡「從釘釘過來的」,「網課靜音開始追劇」,「男主好帥啊」。
你們這麼做,對得起釘釘一分的評價嘛?
言歸正傳,很多家長都很苦惱孩子不愛學習,就想著玩。
玩完遊戲玩玩具,玩完玩具就追劇,但是對自己的學業卻一點不及玩的上心。
除去孩子們的個體差異性,大部分的同學不愛學習,更多的是沒有足夠的外界推動力。
或許你會覺得有些疑問,孩子不愛學習,難道不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麼?
但是,我們也知道,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幫助他規定了具體的作息時間,陪著他一起堅持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
若是稍有放縱,孩子會被立馬打回原形,這一點想必晝夜顛倒的幼兒家長更有感觸。
而後天的學習也一樣。
在學校裡,有一種大家都在認真學習的氛圍。
而在家中,孩子所思所想都是:
為什么爸媽不用看書學習我就得坐冷板凳,我也想跟她們一樣看電視吃瓜子喝茶啊!
爸媽沒有在工作,那我也不用學習了!
或者是孩子自己在自己的小房間裡開始拖延,一邊摳摳桌子一邊發呆。
膽子大些的就開始偷偷摸摸玩手機,耳朵卻豎的直,就等著父母進來把手機一藏假裝讀書了。
作為父母不禁哀嚎一句,怎麼讓你學習那麼難!你是為我學的嗎?
還不是為了你自己學的!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跟我一樣,你看多累!
請恕我直言,孩子根本不覺得你多累。相反他還覺得你很幸福,比自己都要自由!
因為爸媽可以決定孩子去學習,而自己卻看電視。
在她們看來,這是最令人羨慕的一件事。
未經世事的她們根本不理解這個社會殘酷的真相,而在象牙塔裡的她們又突破了家長的層層封鎖,被網際網路裡的光怪陸離所吸引。
試想家長都並不能抗拒抖音小視頻的誘惑,如何讓一個心智未發育成熟的孩子去抵抗一群人專門設計的心靈蜜糖?
那麼,如何做到給孩子足夠的外界壓力,讓他覺悟到學習很重要呢?
我覺得在這中間還少了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讓孩子找回自我。
只有自己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會敢於付出代價去努力。
央視曾經播出過一部電影叫《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
1980年,在美國紐約的一個貧民窟,一個叫莉斯·默裡的女孩出生了。
但是她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愛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用牙膏充飢、住過收容所,睡過地鐵站,撿拾垃圾......青少年的歲月多半是在慌亂的流浪中度過。
單看這些,你會相信她將來去哈佛大學讀書嗎?
只是,主人公用她真實的經歷給我們講訴了她努力奮鬥的日子,那些不曾放棄的堅持令每個人備受鼓舞。
然而,大多數的父母看完此片也只是說一句,「看看別人怎麼做的,那麼艱苦的條件,比你差多了!你也向她學習,好好學著,堅持才能成功。」
這樣的話想必大多數人都聽過,家長說的時候也是義正辭嚴。
只是可以毫不留情的說,這樣的話一點用沒有,反而可能會起反作用。
因為回到看完影片的第二天,你會發現,父母依然延續著他們昨天的軌跡生活,照常的打卡上班,照例的趕孩子去上學寫作業,日子一如既往的雞飛狗跳。
在我們帶孩子的家長中,有個奶奶讓我特別佩服。她的丈夫長年打工在外,自己一人操持著整個家,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能夠培養出兩個重點大學生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更讓我覺得厲害的是這兩個孩子並不是只會讀書不會做事的人,他們思想獨立,有主見,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井井有條,把家也打理的團結和睦。
我很好奇她都是怎麼教育的孩子,奶奶很驕傲的說,我也沒管過他們,就是每次考試回來都給我拿個獎狀帶回來。那時候多苦啊,我得一個人幹兩個人的農活,作業都是他們自己寫,我也不懂。
孩子學完了都幫忙幹活,老大八歲就能幫我做飯了。我就是跟他們講,你們如果不想過這樣的日子就好好學習,考大學,去大城市工作。我也不懂知識沒法教你們,你們自己管好自己。
我有些明白了,比起現在孩子被看管著寫作業,寫完作業要求父母檢查籤字,光這一項的主動性就拉下來大截。
更別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明白生活的不易,懂得自己爭取的經歷。
如果這些不能早早明白,那麼今天的迷茫無措就是在為當初的偷懶買單。
或許有人會拿北京那位高考狀元的話辯解,現在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寒門再難出貴子。
只是,現在網際網路也越來越發達,家裡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知道如何上網。
如果一個心有志向的人連如何去走路都需要人教的話,那也只能止步於此了。
所以,家長們需要做的不是去組織語言苦口婆心的勸說,也不是拿起棍棒嚴厲兇狠的管制。
而是帶他去看看他將要過的現實生活,去體驗一下人間疾苦,去走一些必須要走的路。
我是 ,關注家庭教育,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