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講述大洋深處的秘密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聽「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講述大洋深處的秘密

2017-08-17 13:36 來源: 光明日報

【人才故事】

作為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可以在99.8%的海域開展深海調查。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一生與大海結緣,堅守海洋裝備事業時近一個甲子。日前,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科技部為他破了例

我國的載人深潛項目最初是在1992年提出的。當時,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多次向科技部提出報告,希望開始研製載人深潛器。這一項目的論證過程,整整持續了10年。

徐芑南未能在工作崗位上等到項目通過的那一天。1996年,60歲的他辦理了退休手續。

由於長期在科研崗位的忘我付出,退休前徐芑南的身體已經嚴重報警:他患有先天性「心肌橋」,一天曾查出心臟早搏一萬多次;他的一隻眼睛已僅存光感,如今這隻眼睛的視網膜已經脫落;他還有高血壓,必須每天服用降壓藥。

退休後,徐芑南終於有了閒暇時間,他與夫人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也藉機開始調養身體。

2001年,載人深潛器項目峰迴路轉,得以初步通過。這個消息讓徐芑南激動不已。他很希望自己能為項目建設提提意見,做些顧問工作。因為,儘管徐芑南有著多年項目總師的經驗,但按國家「863」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年齡不應超過55歲的要求,他已超齡太多。

但徐芑南意想不到的是,科技部專門為他破了例。

「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立項了,我們想來想去,這個總師非你老徐來當不可!」2002年6月的一個深夜,徐芑南接到了702所原所長吳有生院士的電話,「你擔任過多個潛水器的總設計師,科技部領導對你比較熟悉,是總師的最佳人選。」

這個結果雖是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1958年從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後,徐芑南便進入702所工作。38年的職業生涯裡,從行車指揮、設備安裝,到實驗測試,再到寫分析報告,他都是行家;無人、載人,有纜、無纜……幾乎所有種類的潛水器,他都參與過設計製造。

「國之所需,我之所向。」顧不得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家人的反對,徐芑南很快踏上了回國的旅途。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蛟龍號」,正是從這個項目中誕生的。

不斷探求中國「新深度」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是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繽紛想像。不過,真實的大洋深處不僅漆黑一片,而且水壓巨大,7000米深的水壓高達700個大氣壓,而我們日常做飯用的高壓鍋的壓力也才兩個大氣壓,其操作難度可想而知。

2002年起,擔任7000米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的徐芑南,帶領國內50多家科研院所精英組成的科研攻關隊伍,大膽開拓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順利完成了潛水器的設計、總裝建造和水池試驗。

2009年8月,我國自主研發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第一次下海實驗,已是73歲高齡的徐芑南和大家一同登上母船「向陽紅9號」。上船時,他隨身攜帶的藥品、氧氣機、血壓計等醫療器械裝滿了拉杆箱,「吃藥就像吃飯一樣」。即便如此,在兩個多月的海試中,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10天,剩下的時間,他都和年輕人一樣,堅守在船上。

此後,我國載人潛水器的海試一年一個新深度,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每一次下潛,都為「蛟龍號」帶來一場技術革新。全球領先的近底自動航行、懸停定位、高速水聲通信等功能,讓這條「中國龍」在深海遨遊。

2012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終於挺進海底7000米,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試驗海區下潛至7062米,至今這也是世界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2013年,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頭銜後,徐芑南也沒有功成身退,他仍然擔任702所的技術顧問,每天準時上班,在所裡一待就是一天。

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徐芑南,依然活躍在中國深潛事業的前沿,他正和同事們一起,向著萬米載人深潛的目標發起新的衝刺。

開啟海底寶庫大門

萬米載人深潛有多難?為什麼一定要實現?徐芑南就此為大家上了一堂科普課。

地球表面的70%以上被海水覆蓋,海底世界富饒而又遼闊,亟待人類去探索。目前,擁有能下探到6000米深度以上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的國家只有5個: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這5個國家中,只有中國的「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了7000米。

人類歷史上,有過兩次共三人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第一次是在1960年,美國的海軍中尉唐·沃爾什和瑞士工程師雅克·皮卡德駕駛「的裡亞斯特號」,實現人類首次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10916米處。不過,他們是去進行探險的,停留不到20分鐘,海底蕩起的淤泥都沒散盡,照片也沒拍成一張,就上來了。

另一次是在2012年,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乘「深海挑戰者號」,成功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10908米處。他是想下去拍電影的,但由於設備出現故障,也是什麼也沒做成就返回了水面。

雖然海底資源豐富,但不同深度、不同地區的資源大相逕庭。「蛟龍號」是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能在海洋深處開展多種科研與勘測活動,可為我們揭開大洋深處的面紗,告訴我們關於生物、資源、環境等方面的諸多秘密。

比如,最早的生命怎麼來的?又是如何演化的?這是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能找到一個地球形成初期就已存在或者與之相似的環境就可能獲得相關的線索,深海熱液噴口正是這樣一個環境。「蛟龍號」的出現,讓中國科學家開始涉足這一國際前沿。

「總之,深海蘊含著一個巨大的生物資源庫,未來可能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而『蛟龍號』將帶我們進入這座寶庫。」徐芑南說。

作者: [責任編輯: 魯聃玉文]

相關焦點

  •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深海圓夢,在太湖之濱
    2017年的春天,「蛟龍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在太湖之濱無錫,將自己與江蘇29年的情緣,向記者娓娓道來。徐芑南說,他深深地感謝江蘇,因為在這片沃土上,他堅守一生的深海強國夢,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 一生情系深藍夢 記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
    蛟龍號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龍號用機械臂靈活地把一面鈦合金五星紅旗插到了海底;1000米、5000米,直到7062米,蛟龍號成為世界下潛深度最大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當人們為蛟龍號的每一次進步歡呼雀躍時,有位老人都默默流下了喜悅的淚水。他是徐芑南,中國工程院院士、蛟龍號總設計師。
  • 蛟龍號團隊總設計師徐芑南:「十年磨一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現場看到,「神舟九號」飛船航天員景海鵬、劉旺把創新獎的獎盃頒發給了蛟龍號團隊。
  •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我只是團隊中的一員」
    12月14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徐芑南,獲得中國科協評選的「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已經數不清這是徐芑南獲得的第幾個獎了。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海洋行業優秀代表人物等眾多榮譽,先後被他收入囊中。
  •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揭曉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獲獎
    上海交大1958屆校友、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所在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團隊」獲得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創新獎。1985屆校友、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陸益民,1986屆校友、上海綠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張玉良,1997年博士畢業校友、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董事長閻東升獲得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年度人物獎。
  • 潛水器專家徐芑南:退休6年後擔任蛟龍號總師
    資料圖:專家徐芑南與蛟龍號試航員握手他一生與海結緣,用歲月丈量海洋的深度,探索那未知世界的故事;他將經驗鍛造成一座階梯,供後來者攀登。彼時的徐芑南,擔任的工作正是「八五」重點項目——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項目的總設計師。此前,他還主持單人和(單人和雙功能)潛水裝具,纜控無人水下機器人(ROV)和「863」無纜自治式水下機器人(AUV)工程開發研製。秉著一份對載人深潛器項目的熱忱,他還是希望能一展拳腳,儘管這一項目被提出時,他已56歲。
  • 徐芑南:「蛟龍號」有什麼用?這些方面很重要
    作為我國7000米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芑南研製了多型載人深潛器和水下機器人。16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論壇第一場論壇在京舉行。「蛟龍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表示,載人潛水器的最大特點就是載人,可以把人的腦袋、眼睛、手帶到你需要了解的那個地方去。
  • 中國蛟龍號深潛細節曝光 海底插國旗無政治含義
    中國大洋協會供圖「蛟龍號」南海深潛3759米總設計師和潛航員接受本報專訪3759米,這是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的最大下潛深度。 要想在海洋中達到如此深度,即使在擁有先進科技的今天,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以至於今年7月之前,世界上只有美、法、俄、日四個國家能夠做到。
  • 「蛟龍號」主駕駛員葉聰:到過深海「龍宮」的人
    當天宮一號在太空遨遊時,「蛟龍號」也在向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進軍。年僅34歲的葉聰,就是我國海洋深潛「龍之隊」中的傑出一員。  眼前的葉聰,身材有些發胖,個頭中等,說話的時候總是會笑,但就是這個「宅男」,見證了「蛟龍號」的出生,還親自駕駛它深入大海。十年磨一劍,我國向海洋深處進軍的中國夢,就通過葉聰和他所在的「龍之隊」成為現實。
  • 蛟龍號"總師徐芑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起航
    那年17歲的徐芑南,剛剛參加完高考,也同樣對未來充滿著熱血。「當時國家最需要發展的,一個是航空事業,一個是航海事業,我又從小身在海邊,所以就很自然地選擇了船舶專業。」如今,談起這段經歷,徐芑南仍然非常驕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話號召了幾十年。對我來說,到祖國發展需要的第一線工作,就是最大的成功。」
  • 無錫中船重工702所蛟龍號青春團隊鑄就"中國驕傲"
    2002年,載人深水潛水器立項的時候,他是該項目的總布置主任設計師。此後,潛水器最重要的設計文件和圖紙——每個設計階段的任務使命分析報告、均衡計算書、深潛操作流程以及潛水器總圖均出自他手。  設計正幹得得心應手,中美首次舉行聯合深潛行動,而此時的中國還沒有自己的潛航員。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葉聰在日記中寫到。
  • 蛟龍號繪製中國深海藏寶圖 1.1萬米版引進民資(圖)
    這段海試日記出自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之手。對於蛟龍號,所有工作人員都投入了太多的感情與心血。  2013年12月12日,央視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團隊榮獲創新獎。站在頒獎臺上,已經77歲高齡的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向所有支持蛟龍號研發的科研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致謝。
  • 與「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等有合作,這個共同體不簡單
    共同體成員企業, 國內載人壓力艙領域龍頭企業——煙臺宏遠氧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大國重器「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院士緊密合作,將產品拓展到海洋深潛領域,成功研發智能化飽和潛水系統並即將產業化。帶式過濾機領域單項冠軍——核工業煙臺同興實業集團,聯合蔣莊德院士團隊研發的智能化過濾機裝備,通過智能傳感器的集成應用,實時採集設備運行數據,實現遠程運維。
  • 蛟龍號深潛7020米 創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
    昨天一清早,海上下起了瓢潑大雨,風力6級,給蛟龍號布放過程帶來了嚴峻挑戰。不過據現場指揮部總指揮劉峰介紹,蛟龍號還是經受住了大風大浪的考驗。從早上5點發布第一個命令,5點29分下潛,最終,9點07分蛟龍號潛水器將坐底深度穩定在7020米。隨後,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浩瀚深海中展開作業,照相、攝像、布放標誌物,對水體和生物進行取樣。
  • 兩院新增104名院士 702所蛟龍總設計師徐芑南入選
    今年新增院士中科院53名和工程院51名702所「蛟龍」總設計師徐芑南入選2013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19日分別發布新增院士中年齡最大的是「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總設計師、77歲的船舶設計製造專家徐芑南,最小的年齡48歲。平均年齡56.9歲,60歲及60歲以下的42人,佔82.4%。■退出與退休:打破院士「終身制」多年來,我國院士年齡結構老齡化、個別院士學術腐敗等問題備受關注。在院士制度改革中,終結院士「終身制」,推進院士的退出和退休成為各方熱議的話題。
  • 大洋調查利器!「蛟龍號」專用母船「深海一號」下水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2月8日,我國大洋調查利器,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水。作為我國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專用母船,建成後可以充分發揮「蛟龍號」的技術性能,顯著提升我國精細探索大洋資源環境的能力與水平,對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具有重要意義。據建造方介紹,該船船長90.2米,型寬16.8米,設計排水量4500噸,續航力超過12000海裡,可在全球無限航區執行下潛作業。
  • 《足跡:共和國記憶》|「大國重器」蛟龍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從2002年6月項目立項,到2012年深潛突破7062米,再到2017年完成試驗性應用航次,蛟龍號不辱使命,在遠海大洋刻上了中國深度,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由跟跑向領跑的跨越,為實現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 蛟龍號下潛深度7000多米有一發現,也許揭開了一個深海秘密!
    有句成語叫「上天入海」,大家都知道人類的載人飛船已經成功地無數次登陸月球,實現了上天的夢想,那麼今天說的入海呢,可不是單純地說在海洋淺層遊泳那麼簡單,我們說的是人類藉助科學儀器到未知的海底深處去探險。在海底最深處,科學家們發現了小紅蝦和魚的身影。2012年,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一個人乘坐潛艇「深海挑戰號」下潛到世界海洋最深處。他在海洋底處用了3 小時來探險,並收集到了一些資料。而前段時間,中國蛟龍號成功潛水到海底7千米下的地方。潛航員在步入深海的過程就是從光明往漆黑的過程,前面說了海底深處和黑夜一樣,比在晚上開車更危險,因為除了沒有光線也沒有參照物。
  • 揭秘:國內重點項目的總設計師畢業於哪裡?清華北大「名存實亡」
    現在就來揭秘:中國那些重點科研項目的總設計師,都是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遼寧艦總設計師:朱英富,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實現中國百年航母夢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實現千年的載人深潛夢復興號總設計師:梁建英,畢業於同濟大學,實現中國高鐵「風馳電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