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歷史愛好者,今天我們又在這裡相遇,我是酷愛解讀歷史文化的小賢,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歷史感興趣,歡迎點關注留下您的想法!
現在每戶人家一般都會用到窗戶,而且窗戶的普及其實已經很久遠了,從古代就是有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不管是看電視劇也好,還是根據老一輩的人去了解也好,為了讓屋裡頭更加的通風又明亮,所以說一般都會在蓋房子的時候都會設定窗戶。並且在一些古裝劇中都能發現,但是這些窗戶和現在來比未免有些太過於破了,因為當時的時候,窗戶一般都是用紙糊的,像現在大家在看一些經典的古裝劇的時候都有發現。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一開始很多房屋都是沒有窗戶的,只不過是後來人們的需求越來越高,希望讓房間更加亮堂,並且要透氣一點,這時候人們才發明了窗戶,而且從那以後窗戶就成了人們居住環境中不能缺少的一個部分。那麼就有很多人會好奇,既然古時候發展並沒有那麼快,也沒有玻璃等等,那麼用紙糊的窗戶,遇到颳風下雨的時候會怎麼辦呢?會不會就不能用了!畢竟紙張來說硬度非常小,而且也非常容易破裂,如果說不小心沾上了水,這樣的話也很容易溼透了,所以說非常不適合用紙張來當作窗戶的,但是為什麼古代人還是喜歡用紙來糊窗戶呢?
那我們先來說一下,這個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明出來的呢?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造紙術發明家就是蔡倫,在公元105年也就是元興元年,他將紙張獻給了朝廷,這個時候他受到皇帝的讚揚,從此以後全國各地開始使用這種紙,並且人們為了為了紀念他發明的紙,特地稱為蔡侯紙。不過後來因為東漢朝廷內部開始爭奪權力,而蔡倫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蔡倫為了不去受審,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結果服毒自盡了。
其實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我國才開始廣泛使用紙。所以大量規模生產之後價格比較便宜,這樣的話尋常百姓也可以買得起,所以說人們在蓋房子的時候都會用紙糊窗戶,那麼紙糊窗戶最有優勢的地方也是在這裡。但並不是普通的紙就可以用來當作窗戶紙,一般做窗戶的紙會生產一些比較韌性極強的紙,而且不會容易破裂,這樣的紙張是專門用來糊窗戶的,而且在古代也會根據人們的需求能夠生產出一些防水或者說是透光比較好的油紙窗,而且這樣的紙比一般的紙硬度要高一些,更不用擔心會破掉!
並且窗戶紙在各地的製作工序也好,或者說是原料用法也好,都是不一樣的。就比如古代東北地區的窗戶紙,在很久以前,這個地區一般都會用麻紙或者是麻布紙或者高麗紙等等,這樣的紙纖維比較長,而且比較厚比較粗一些,雖然說製作工序比較複雜,但是它的原材料還是比較好獲得的,一般都是用蘆葦,蒲草,棒花麻線,等等將這些原料剁碎之後,然後開始生洗。而且這種紙一般都是,在外面並不是裡面的,因為在東北地區天氣比較寒冷一些,而且人們都是需要用火炕來取暖,窗戶一般是用來通風採光的,所以說在冬天屋裡屋外的溫差是比較大的,如果說貼在裡面的話,這樣會導致窗戶上結冰霜,並且會遇熱融化,等到融化後上面的水就會流到木頭上,所以說很容易將窗戶欄杆腐爛。所以說在古代窗戶紙貼在外面和裡面也是有很講究的。
再者古時候的窗戶紙雖然說並不是很厚,正是因為纖維長韌性高的原因,就和現在的一些手工紙或者是棉紙類的東西質量是差不多的,而且在古代這個主要是起到能保護隱私的作用,另外還能當作紗窗來用光能透進來,並且不會很曬,這也是古代人的聰明之處。再一個如果說遇到颳風下雨的話,這個也並不用擔心,因為主要古時候的建築物都是有挑簷的,而且這個挑簷大多會生出到牆體50釐米以上,古代房子的本身窗子很小,並且離著地面是非常高的,並不像現在的一些建築一樣都有落地窗,古代並沒有那麼的先進,除非是一些很大的暴風雨,可能會影響到這個窗戶紙,如果說是一般的小風小雨的話是不會影響的。並且在古代來說,窗子的質量是比較好的,就算是颳風下雨導致有樹葉落下,也並不會是窗戶紙破裂。
並且在古代來說,不管是拿紙糊窗戶還是用沙糊窗戶,一般這種事情都不會發生在窮苦人家,因為這些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一般都是有錢比較富有的人家才會用這些東西做窗戶,並且在古代並不是只做窗戶,而且還有一明瓦看,就比如說一些貝殼經過加工之後使用,或者說是用動物的角熬製做成的。
好了,今天的文章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裡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喜歡歷史文化的小夥伴留下您的分享,一起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