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窗戶紙那麼脆弱,古人為何還敢糊床上?其實我們都想錯了

2020-12-18 騰訊網

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一個經典鏡頭,人們為了偷看,都會用舌頭舔下手指,隨後再拿手指戳破窗戶紙,偷偷觀察裡面的動靜。這似乎是古人用來偷窺的一種最佳方式。玻璃工藝傳入中國較晚,因此在觀眾心中留下了一個固有印象:古代的窗戶都是紙糊的。紙張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物品,用它來糊窗戶,既不能保證人們的隱私,遮風擋雨更是一件難事。在古代沒有玻璃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給屋內遮風擋雨,保暖採光的呢?

最早的窗罩是多種多樣的,因為造紙業直到東漢才成熟,而且古代的紙很貴,所以不是每個家庭都能用紙來粘貼窗戶。在古人用紙貼窗之前,用來保護風雨和保護隱私的窗戶主要是竹草製成的窗簾,也就是古詩中經常出現的「窗簾」。另一種是在櫥窗裡放一塊木頭,有點像今天商店門口的避難所。白天用木棍固定木頭,晚上放下木板。可以關閉的窗口稱為「摘出窗口」。在「水滸傳」中,潘金蓮打開了窗戶,也就是古代的樹枝摘窗。

民間有一句''女追男隔層紗,男追女隔座山'',這裡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女孩追男孩就像隔著一層窗戶紙,只要稍微一挑明,男的就會立刻同意。古裝劇裡的窗戶紙都是油紙,一捅就破實屬正常。然而,現實中古人不可能用這樣簡單的窗戶紙。通常情況下,他們使用的是一種叫藤紙的東西。這是一種用藤皮製作的紙張,韌性比油紙好很多。除此之外,古人也會在藤紙表面刷一層桐油,以達到疏水的目的,即便是蘸水,也很難捅破。這種可以起到防水的效果,在古時候的油紙傘就是由這種材料所製作的。

古代人也是很聰明的,古代人同樣也知道要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一般來說也只有達官貴族家裡的窗戶是用紙糊的了。原因是因為這些有錢人的府邸往往都會有專門的人日夜巡邏,所以他們完全不用擔心會被偷窺,但反而窗戶紙上破了個洞,整個府邸的下人都要因此受罪。也就只有一些普通人的家庭才會考慮不要用紗布毛皮糊窗戶!紗布相比較紙張而言,可能透氣性比不上,但比一些質量極差的劣質的布匹已經好上很多了,也能夠保證陽光灑進來。

對於一些普通的民眾來說,用刷了桐油的紙來糊窗已經是一種奢侈享受了。這些被用來糊窗戶的布其實質量非常好,不用擔心「用手指就能捅破」這種事情的發生,通常也很牢固、能用很久。這是古人用來保護隱私所用的一種方式,雖然窗戶被用布糊上,多少透光性都會有所下降,但是透氣性是十分完美的。而如果需要採光,就把窗戶窗框的木質結構打開就可以了。

相關焦點

  • 常說「捅破窗戶紙」,古代窗戶既如此脆弱,又如何遮風擋雨呢?
    常說「捅破窗戶紙」,古代窗戶既如此脆弱,又如何遮風擋雨呢?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畫面,就是劇中人物用手把窗戶紙捅破,觀察屋內的情況。那既然古代的紙窗戶如此的脆弱,為何還會被大範圍的使用呢?而且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它又怎麼能遮風擋雨呢?
  • 古代沒有玻璃,古人是如何遮風擋雨的?除了窗戶紙,還有什麼?
    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一個經典鏡頭,人們為了偷看,都會用舌頭舔下手指,隨後再拿手指戳破窗戶紙,偷偷觀察裡面的動靜。這似乎是古人用來偷窺的一種最佳方式。玻璃工藝傳入中國較晚,因此在觀眾心中留下了一個固有印象:古代的窗戶都是紙糊的。
  • 古代用紙糊窗戶,為什麼風颳不破,雨打不溼?古人智慧不可小瞧
    但是在古代,卻沒有現在這麼便利的條件,是比較落後的,但是古代人的智慧是不可以小瞧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古人的智慧。我們經常能在電視劇中,看見古代人家裡的窗戶是用紙糊的,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有疑問,為什麼用紙糊窗戶嗎,是因為窮嗎?
  • 古代窗戶紙並不是油紙,輕輕一點就破,為何達官貴人都用它呢
    不少古裝劇中,都有這樣的場景。那些飛簷走壁的江洋大盜,需要事先探聽消息時,先用手指蘸點口水往窗戶上一捅,便可以從外窺探出房間內的細節。因為古時並沒有玻璃,直到明清時節,才有類似玻璃的琉璃。普通人家用的都是窗戶紙,紙遇上水自然是一點就破。然而古代的窗戶紙,並非大家想的那般脆弱。
  • 古今窗戶有什麼不同?古代的窗戶,為什麼不怕颳風下雨?
    根據不同的需求有磨砂窗戶,有堅硬的防彈窗戶等等,正常的窗戶遮風擋雨自然不在話下,為了防蟲蚊和透氣性兼顧,我們還安裝了便利的紗窗,若是不想光線太強烈打擾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還可以善用窗簾,將室內的光線度調成自己舒服的樣子。
  • 古代的窗戶大多是紙糊的,颳風下雨怎麼辦?
    在我們印象中,古代的窗戶大都是紙糊的,手指一搓就破了,那麼颳風下雨怎麼辦呢?難道風雨不會破壞窗紙,從而吹進屋內嗎?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具體情況。而糊窗的紙也不都是新紙,很多都是寫過的廢紙重新加工而成,因為古代的紙比較貴,製作也沒現在這麼容易,所以古人都多加利用。而這種用廢紙加工而成的窗戶紙,大多顯青色,所以沒白紙那麼透光。那麼,這裡有一個問題,古代的窗戶為何大多都是紙糊的呢?
  •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上用什麼遮風擋雨呢?
    我國溫度帶分布回到正題,冬天除去空調間的溫度,最愜意的時候莫過於隔著玻璃窗,躺在小沙發上曬太陽了,陽光透過玻璃窗,直射在身上,既溫暖又舒服。在享受這溫暖陽光的時候,看著這透明的窗玻璃,我在想現代的我們有玻璃襄在窗戶上為我們擋風擋雨,已經成為了日常必不可少的建築家裝材料了。那麼在古代,人們的窗戶上鑲嵌的是什麼呢?
  • 古代的「銀票」就一張紙,可為什麼沒有人敢造假?原因其實很簡單
    古代的「銀票」就一張紙,可為什麼沒人敢造假?原因其實很簡單!眾所周知,我國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北宋時期。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人們也開始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防止造假的發生。到了明末清初時期,隨著銀票技術越來越成熟,基本上已經沒有人敢造假了。那也許你就會問了:技術再成熟,這銀票不就一張紙,為何就沒有人敢造假了呢?首先來說,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由國家頒布相應法律打擊造假。
  • 古代窗戶大多是紙糊的,颳風下雨怎麼辦?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於是,在那之後,在很多的事情上,紙張開始發揮自己的作用,其中就包括糊窗戶。 因為紙張的生產提速了,價格上也就不貴了,因此,這古代的窗戶,大部分都是紙糊的,老百姓用紙還是用得起。
  • 古代窗戶都是紙糊的,為何不怕風吹雨打,先人智慧值得學習
    古時候沒有窗玻璃前,大多數窗裡全是紙糊窗戶,現在的人們在一些古裝片或電視劇中,常常見到主人公隨意拿手一戳,窗戶紙就弄破一個小孔,讓我們難免好奇,這種窗戶怎樣擋風遮雨。因此,在那以後,在許多 的事兒上,紙張剛開始充分發揮自身的功效,在其中就包含糊窗戶。直至漢朝造紙術的發明的創造發明,出現了專業用於糊窗戶的窗戶紙,因此,房間內的光照也能夠提升了 。但是此刻,紙沒有普及化,品質也不是非常好,非常容易爛,不可以大規模地當窗戶紙用。直至南北朝時期階段,造紙術的發明飛速發展,紙張才被規模性應用。
  • 古代人家窗戶都是紙糊的,那麼颳風下雨怎麼辦?老一輩人給出答案
    並且在一些古裝劇中都能發現,但是這些窗戶和現在來比未免有些太過於破了,因為當時的時候,窗戶一般都是用紙糊的,像現在大家在看一些經典的古裝劇的時候都有發現。其實在古代的時候,一開始很多房屋都是沒有窗戶的,只不過是後來人們的需求越來越高,希望讓房間更加亮堂,並且要透氣一點,這時候人們才發明了窗戶,而且從那以後窗戶就成了人們居住環境中不能缺少的一個部分。
  • 古代窗戶大多是用紙做的,人們不怕下雨被淋透嗎?看完長見識了
    大家都知道,古代沒有玻璃,所以房子的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大家都知道,紙的硬度很小,容易破裂。那麼在下雨的時候,窗戶會不會被雨淋透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古代的紙窗戶並不怕被雨淋。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 古代窗戶真是用紙糊的,遇到颳風下雨怎麼辦,原來都被小說被騙了
    所以問題就來了,這些電視劇裡的窗戶都是紙做的,就不怕颳風下雨給它扎破了,其實事情的真相很簡單,用紙做窗戶的人不多,都是些有錢人,別被小說裡的情節給騙了。不過還是要來探討一下紙窗戶,紙呢,密度非常小,一沾水就會破,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造紙術了,再由蔡倫改進,可惜技術不成熟,在後期才慢慢發展起來的,不過能用紙來糊窗戶,也是個大戶人家了,畢竟在古代能解決溫飽都算不錯了,誰還有閒錢去搞這些。
  • 為何賓館床尾都有一個長凳子?原來這是古人發明的,叫「春凳」
    為何賓館床尾都有一個長凳子?原來這是古人發明的,叫「春凳」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老百姓創造出了很多工具、家具,符合生活所需,一直沿用至今,凳子、木床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結構也是各式各樣,如今很多賓館床尾都會放一個長凳,原來這是古人發明的,叫「春凳」 。
  • 古代銀票就一張紙,為什麼沒人敢造假?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但是由此有些人就想起一個問題,現如今的紙幣用的都是特殊紙張以及油墨製造,且還有一系列類似光彩光面,安全線 ,鏤空透光等等防偽手段。都還有層出不迭的假幣源源不斷的出現在市場上面,那麼在科學技術遠不如今天的古代,僅僅只是一張紙的銀票,為何沒有人造假呢?
  • 文言文那麼難懂,為什麼古人不使用白話文?古人也想但沒辦法啊
    語文最難的部分當屬文言文,晦澀難懂不說,一個字還有多種翻譯,特別容易理解錯,而文字最大的功能便是記錄事情,但文言文又容易產生歧義,比如古代有很多人都注釋過《論語》之類的古書,也就是將古文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用更淺白的話解釋一遍,然而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解釋自然也不一樣,程朱理學便是最好的案例
  • 古代的窗戶都是紙糊的,手指一捅就破,颳風下雨怎麼辦?漲知識了
    其實,古代窗戶上糊的並不都是紙,在紙張出現之前,窗戶上糊的是窗紗,而紙張出現之後,由於紙張物美價廉加上透光性好,所以才會大面積使用。
  •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當時孔乙己生活的時代背景,正是文言文到白話文過渡時期,人們生活中交談普遍都是白話,他還講文言文顯得非常滑稽。古人和現代人說話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之所以咱們了解的古書都是文言文,主要是古人用了「言文分離」的特殊形式。
  • 古代沒有烤箱,那麼古人是怎樣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呢?
    有網友問:古代的丫環小姐是怎樣在沒有烤箱的情況下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點心的製作方法很多,不一定全部要用到烤箱,可以蒸,可以油炸、可以煎、可以烙、還可以在爐子上烘烤等等。我們小時候家裡沒有烤箱,吃的那些點心零食之類的很多是用蒸或是油炸等方法做出來的。
  • 為何「情侶房床尾」都有一個凳子?其實古代就有了,名叫「春凳」
    文/仁義論史為何「情侶房床尾」都有一個凳子?其實古代就有了,名叫「春凳」大家猜猜小編今天又來給大家揭秘什麼了呢?我們平時愛旅遊的朋友們都知道酒店的「情侶房床尾」通常都有一個凳子在那,大家是不是很好奇那個凳子的用處呢,其實,這個在古代就有了呢,名叫「春凳」,今天就讓小編來給大家講一講那個凳子的來歷。在古代,女子的嫁妝之一就是「春凳」,這種與平時的凳子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春凳」的尺寸相對來說更大一點,通常都放在床尾,主要是放衣服和被子的,在更衣的時候是非常便利的,可以說是相當於一個移動的衣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