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賦遞減原則是教育謊言?避免拔苗助長,學習才能一點就通

2020-10-28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如果孩子從出生後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已經晚了兩天。」

這句話似乎很準確地點出來現在父母們的共同焦慮:孩子到底應該從什麼的時候開始教育?不同的父母總是能給出不同的建議。

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教育」的觸角已經逐漸延伸到了孩子更小的階段,特別是孩子天賦遞減原則的流行,教育從幼兒抓起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這一點在孩子參加早教培訓的數據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根據2020年《中國早教藍皮書》的數據顯示,目前一線城市中0~6歲兒童參加早教培訓的比例已經高達69.76%,而在二線城市這個比例也在不斷擴大,隱隱有過半的趨勢。

抓住孩子0~6歲認知發育的關鍵期,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似乎已經成為許多父母約定成俗的默契。但同時也有人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對孩子過早的教育真的不是在拔苗助長嗎?

孩子學習教育越早越好?天賦遞減原則是引發寶媽憂慮的內因

許多寶媽或多或少都聽過這個原則,但對這個原則具體內容卻是模稜兩可。實際上,這個原則是在大量研究觀察的基礎上,統計的一條普遍而又特殊的規律,最早出現於美國作家斯託夫人的書中。

天賦遞減法則描述的是兒童潛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地衰退的規律,同時強調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一個生下來是100分潛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接受合理的教育,將來會挖掘100分的潛能,如果5歲開始教育,將來可能只能發揮80分的潛能;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將來能發揮的潛能則會降為60分。

相信許多父母在聽到這個結論後,一定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恐慌和焦慮。可正像前面說的那樣,這條法則的本身就是一個普遍而又特殊的規律。

  • 說它普遍,是因為這條法則的基數較大,適用於大部分孩子大腦發育的客觀情況。
  • 說它特殊,是因為孩子的天賦是不能被量化的內容,因而用遞減來代指天賦變化實際意義很有限。

換句話來說就是,孩子的天賦不像專注力和記憶力那樣能夠量化,天賦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單純地說天賦的增減其實並不準確。

但這些差別並不意味著「天賦遞減原則」就是一場教育騙局

就拿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來看,小時候學習語言的難度要遠比長大後重新學習一門語言的難度低,這其實也從側面證實,孩子的某些能力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減。

父母要做的是學會抓住孩子的發展規律,避免盲目地訓練,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天賦遞減原則」的作用。

父母掌握天賦遞減原則,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1)開啟天賦,提高學習效率

鈴木教育體系的創始人鈴木鎮一先生一直主張用音樂來起到早期教育的作用。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發現往往是那些十幾歲,學了很多音樂技巧的孩子,對於音樂的敏感度會降低。

相反,反而是那些只有幾歲的孩子卻對音樂有強烈的敏感,很容易能掌握音樂技巧。而且,年齡越小的孩子,這種能力會越強。

當這些寶寶年齡再大一些,學習音樂的相關技能,學習和吸收的效率會超過那些從來沒接觸過音樂的孩子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節約後期的教育成本

小時候寶寶的大腦具有很強的感應度,這種「敏感度」能幫孩子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內容。這個階段的寶寶的學習和之後的學習並不完全相同,他們會更強調直觀感受,而不是一些技巧性內容的學習。

這個過程就像是,小時候的興趣學習仿佛是一顆種子,這時候寶寶的大腦發育會是最好的土壤,雖然不會有明顯的變化,但這顆種子畢竟還是寶寶身上紮下了根,等到寶寶長大重新學習的時候就像下了一場春雨,小時候的學習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許多父母會發現小時候學習過的孩子,等到長大接觸知識的時候往往能夠一點就通,一看就懂。這其實離不開小時候「種子」的作用。

天賦遞減原則並不代表著教育越早越好,避免拔苗助長才能一點就通

現在許多父母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矯枉過正:

孩子存在天賦遞減原則,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就要越早越好。

這幾乎成為一些家長的潛意識。實際上,孩子的教育不能用一條概率來一概而論。孩子早教固然重要,但同樣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採取科學的方法,否則會起到拔苗助長的反作用。

1)尊重孩子的感受

0~6歲的寶寶已經有自我意識的產生,這個階段的寶寶能夠對眼前事物做出一個「喜歡和不喜歡」的評價,父母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擅自為孩子做出選擇。

最好的辦法就是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父母只需要和孩子強調堅持和做好陪伴就完全足夠了。

2)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標準,最有效的教育標準就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針對性應對。

父母不妨在生活中觀察一下孩子的喜好,根據孩子性格的不同,讓孩子主動地學習一些喜歡和感興趣的內容,這樣孩子學起來也開心,效果往往也不會差。

3)建立合理的期待

根據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會對孩子產生一種正面積極或者負面消極的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會對孩子下一步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用。在這種效應下,父母需要積極地為孩子做出期待和鼓勵。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期待的建立應該合理,不應該超過孩子現在的能力範圍。過高和過低的期待都不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暗示,也必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啥時候上幼兒園?並非越早越好,"天賦遞減法則"先了解一下
    我就見過兩個比較極端的情況:有一個寶媽為了省點錢和避免麻煩,所以在其他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並沒有讓自己的孩子也去幼兒園學習天賦遞減法則告訴我們,並不是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關鍵在於要在天賦潛能下降之前就進行規範的學習;就像語言發展有關鍵的時期一樣,孩子各方各面的發展也都有關鍵時期,比如說習慣的養成等。當這些方面的發展關鍵期正處於孩子上幼兒園的階段時,我們就很有必要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交給專門的老師進行教導了。
  • 孩子沒什麼天賦?天賦遞減法則:很可能是家長錯過培養「關鍵期」
    很少的家長會知道孩子天賦的培養是在孩童的早期的,即是很少的家長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法則——"天賦遞減法則"。家長要想好好培養孩子的天賦,懂的"天賦遞減法則"很重要。"天賦遞減法則"是這樣定義的"天賦遞減法則":指的是:兒童的天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
  • 孩子自學能力越來越差,了解「天賦遞減規律」,開發更多潛能
    不少父母都會抱怨,感覺自己家的孩子一點自學能力都沒有,無論是做作業還是自己學習,都需要有人在後面盯著陪著。就像今年剛開始有不少人在家看網課,但是真正學到知識的卻沒幾個。尤其是線上上課,考驗的更是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自制力。
  • 天賦遞減法則:這4種能力越早培養越好,別錯過天賦培養的關鍵期
    比方說在學習英文的時候,如果從小讓孩子學習英語,那麼孩子的英文水平就會漲得很快,甚至更學習母語一樣輕鬆,可如果是初中才開始學習英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就表明人的天賦是會隨著年齡而退減的。那麼家長們在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先明白什麼是天賦遞減法則,才能更好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的開發和培養。
  • 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讓你來評選出教育界最大的謊言,你會用哪句作為答案?竊以為是這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伴隨著這句「謊言」的誕生,可以說無數的家長為之折腰,花費無數心血、精力、金錢,陪伴孩子,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不同的,每一年高考,能夠進入名牌重點大學的學生,也還是鳳毛麟角。可是,就是因為「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一再地拔苗助長。近幾年來,有一個詞特別火爆,那就是——早教!
  • 淺析孩子的早期教育在語言發展、天賦開發和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孩子都是這樣的,因為父母與他們的交流,讓他們學會了正確的說話方式。在早期教育中,不僅僅是語言,還有天賦和習慣培養都是不容忽視的,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它們的重要性。一、早期教育對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至關重要。3T原則: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開發孩子的智力。
  • 怎麼教育孩子,報早教班還是輔導班?家長不要拔苗助長
    為了讓孩子能夠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成功,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給他們報了什麼早教班、輔導班,目的是讓孩子多一點學習知識,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是對教育規律的最大誤解!所謂的「長高」,就是把秧苗都拔了出來,當時看著是長高了一點,但是過了一夜所有的秧苗都已經枯萎了!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拔苗助長」的故事。意思是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能急於求成。否則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會帶來危害。
  • 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報早教班還是輔導班?家長都不能拔苗助長
    為了能夠讓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成功,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給他們報了什麼早教班、輔導班。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多一點學習知識,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是對教育規律的最大誤解​!
  • "拔苗助長"危害多,只需4步讓你重新認識孩子,避免盲目教育
    所以,在教育孩子中,家長應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使孩子的天賦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的興趣愛好能得到個性化的發展,切實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孩子才能充滿信心的去面對生活,面對未來。
  • 潛能心理學:挖掘孩子的天賦智能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成長遵循著一種規律,也就是孩子的天賦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遞減。所以,越早發現孩子的天賦潛能,越能更好的教育引導孩子。1、1個法則天賦遞減法則:開發孩子的早期智能孩子的天賦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遞減。
  • 拔苗助長危害大,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循序漸進
    要把握好教育的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一步登天」,一定要循序漸進,才能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幸福的基礎。教育部去年也發布了《3~6歲兒童發展指南》,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時,要克服拔苗助長式的做法。著眼於讓孩子幸福快樂,健康成長,成為具有健全人格、能獨自面對社會的人。
  • 好學生變成問題大王,利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給孩子更優質的教育
    其實,這一個例子中,我們就可以深刻的明白到,對於孩子的教育,並不是父母給予越多的關愛越好,父母要在教育的過程中,摸清孩子的成長規律,而父母要對孩子放手的點,就是「邊際效應」達到的最高的那一點。如果父母在達到這個點的時候,仍舊對於孩子還是一味的付出,那麼會讓孩子感受到的關愛,超出了負荷度的時候,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反應。
  • 超前教育就是拔苗助長,為什麼超前教育仍是常態?
    拔苗助長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寓言告訴我們成長有自己的規律,如果過於進行拔苗助長,就會導致禾苗受損,而學生的教育同樣也是這樣,孩子在每個階段應該接受什麼樣的知識教育都是經過科學研究的,超前教育的危害,你都知道嗎?
  • 「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才能讓焦慮遠離
    課程的難度也是有增無減,甚至不斷出現「拔苗助長」的勢頭,尤其體現在「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的趨勢上。家長焦慮和擔心自己的子女跟不上教學或希望趕超其他同學而提前補課、提前學習、提前競賽,並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作為最好的藉口和理由。
  • 「不報班孩子跟不上」教育孩子要注意「羊群效應」,避免做無用功
    陷入「羊群效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容易幫倒忙,甚至可能是在做無用功。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避開「羊群效應」。琪琪的媽媽就是一位比較焦慮的人,幾乎每次開完家長會,琪琪媽都會抑鬱寡歡好幾天,因為琪琪媽媽和丈夫沒有文化,所以根本無法輔導孩子。為了彌補孩子的不足,琪琪媽媽經常給孩子報各種補課班和特長班,希望女兒的成績會有所提高。
  • 望子成龍與拔苗助長
    說實話,回答這些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也不是我這個「半瓶醋」能解答的,即使教育專家的答覆也恐怕難以令人滿意。無奈,我只好給他們講了兩個成語:望子成龍和拔苗助長。我首先肯定,你們望子成龍的心態恐怕是自古以來中國家長的真實寫照。這種心態本無可厚非,你們的初衷都是好的。做為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都希望自己的後代學業優秀,事業有成,小則可以光耀門庭,大則可以報效國家。
  • 0-6歲是培養天賦的最佳期,家長明白這種規律,孩子才有發展空間
    因此即使是有天賦的孩子,也必須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才能取得一些成績。這時如果家長不重視,沒有督促孩子,孩子的天賦,很可能就像過眼雲煙般消逝而去。現如今,還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培養很重視,但往往表現為一股腦讓孩子參加很多課外興趣班,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只會導致孩子學而不精,特別是真正有天賦的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和開發,白白浪費了精力和金錢,損失了時間。
  • 復旦「似是而非課」的啟發,家長教育要避免誤區,正確培養孩子
    天賦基因測試靠譜不靠譜?我們也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智商測試的調查問卷等等。然而很多信息我們並不能分辨清楚,在真真假假的信息中,我們沒有辦法去得到確定的科學結論。很多家長也喜歡發一些朋友圈,看到符合自己心意的結論就直接轉發,不管他是真是假。由此可見,真正能夠分清楚信息還是非常少的。
  • 50%家長心目中的一個疑問:孩子學習少兒編程需要天賦嗎?
    提起少兒編程教育,相信家長和青少年都耳熟能詳了,這是目前教育三大趨勢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在線教育和素質類教育。隨著國家政策出臺,各省的高中小學也紛紛響應,作為特長生和高考選考科目進入到實際的升學考試中,這使得家長紛紛焦慮了起來,50%家長心目中的一個疑問:編程起碼是大學生才能學習的吧?我們孩子不知道有沒有編程天賦,也可以學習嗎?其實,家長們有點想多了。類的腦發育成熟要遠遠早於類身體的各個器官。
  • 孩子的數學還在及格線上苦苦掙扎?培養數學天賦,家長如何著手
    一、孩子的數學邏輯,需要家長從小培養大部分小朋友在進入學校學習之前,都會接觸一些數字性的學習,比如認識數字,簡單的加減數字,在幼兒的啟蒙教育和早教裡,這些內容都可能出現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實際上,這就是幼兒數學邏輯教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