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穿過玻璃照進家裡,戶外確實非常溫暖。但是由於新冠肺炎的存在,我和淘氣的2歲寶寶只能宅在家中玩耍,他玩的非常開心,但是稍過一會兒就得再去吸引他的注意力。他非常喜歡藍天和白雲,所以我指著天空,然後叫他的名字。「看,這是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多美啊!」
他專注地看著窗外的天空,就在我覺得他快要失去興趣的時候,突然他指著天空說:「sky(天空)」。是的,我確定這是他說的準確的一個英文單詞,我開心的笑了,他的記憶力還不錯,這和我平時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大進步。
這一步表明孩子取得各種小進步進入開始階段。並在上幼兒園之前,他們的語言表達會與周圍人的表達非常接近。
研究發現:一般孩子在入學前說母語並且詞彙量大約有6000單詞;能說結構完整的複雜句,能夠描述清楚自己的世界以及內部的結構;幾乎可以準確地發出母語裡所有的讀音;能夠通過自己或是其他人的語言習慣學到新的和抽象的概念;可以通過閱讀和書寫學習語言;開始學習數學。
學齡前是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孩子都是這樣的,因為父母與他們的交流,讓他們學會了正確的說話方式。
在早期教育中,不僅僅是語言,還有天賦和習慣培養都是不容忽視的,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它們的重要性。
3T原則: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開發孩子的智力。
美國的薩斯金德提出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3T原則」:共情關注、充分交流和輪流談話。它隨時隨地都可以融入我們的生活,不管我們在討論孩子的衣服顏色,書本的內容也好,或者圓柱狀的物體時,3T原則都應參與其中。因而預料豐富的早教語言環境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至關重要。
1、共情關注。
「共情關注」要求我們去有意識的觀察孩子關注什麼。等時機成熟,父母再和孩子討論它,即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這就是通過父母的語言來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
比如,我坐在沙發上,手裡拿著一本《專注力貼紙書》。我拍了拍沙發,並向孩子微微一笑。這個舉動正是我向孩子發出信號:過來找媽媽玩貼紙。可惜,孩子沒有反應,繼續擺弄著諾米骨牌。這時,我說:「過來,這兒有本貼紙書,一起來貼。」
看上去挺不錯的,不是嗎?有媽媽陪伴,再加上一本貼畫書。孩子還想要什麼呢?
實際上,我並沒有覺察到孩子的興趣,應該加入到孩子的隊伍中。體會到孩子的言語:「媽媽,快過來啊,諾米骨牌可有意思呢。」
換句話說,這就是共情關注。父母仔細地關注孩子的興趣,再接著加入的話,不僅可以改善親子關係,通過遊戲中在互動中產生語言交流,提高孩子的遊戲玩法,從而達到開發孩子大腦的目的。
這一點有多麼重要也就不用多說了。當父母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孩子的大腦相應的就會得到開發,因為大腦轉移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媽媽可以這樣說:「寶寶,想不想聽媽媽講故事呢?」仔細地關注孩子的回應,即使沒有得到回應,也是應用「共情關注」有價值的體現,這樣的回應在早期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行為是很有必要的。
綜上所述,共情關注就是觀察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行為表現,然後做出下一步的行動。避免孩子的情緒管理失控、學習能力弱等現象。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共情關注,同時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提升孩子的未來社交能力和情商及認知力的發展。
2、充分交流。
和孩子交流的目的是讓孩子掌握各類詞彙,並學會使用它們,長期孩子的語言就會上升到嶄新的高度,而且這種交流是雙向的,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和促進大腦發育。
比如,你可以說:
「你拿媽媽的包包做什麼?」
「你給媽媽找找鑰匙。」
「你拿家門鑰匙開開門。」
不斷每天這樣的重複,和孩子進行語言和表情交流,讓孩子接觸到豐富的語言環境,並讓孩子聽懂和理解詞義,慢慢地孩子就用起來得心應手了。等孩子大一點,還可以加入一些動詞、形容詞等來拓展孩子的語言表達。
另外美國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成員和孩子交流很多,孩子就會說不同的內容,也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和大量的詞彙,孩子也就能由此更好的學習語言。
所以,父母平時在孩子有了一定基礎的交流模式下,去拓展一些更複雜的交流形式,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3、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對開發孩子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
接下來父母該如何做到輪流談話呢?首先,父母共情關注孩子的興趣,然後和孩子進行充分交流,最後父母和孩子發起談話互動,等待孩子的回應,或反之。從嬰兒期的哭聲交流到語言交流,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詞語,但期間一定給出孩子回應的時間,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輪流談話中,採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開放式交流,就可以讓孩子的思想自由放飛了,然後做出各種回應,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問題能力,還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3T原則不僅可以運用到和孩子的日常對話中,還可以運用到孩子的閱讀或其他學科中,比如共情關注孩子閱讀中的關鍵,充分交流書中的內容,並在輪流談話中拋出問題引發孩子思考,從而在閱讀中讓孩子學到知識。
1、「天賦遞減法則」——趁早教育,發掘孩子的潛能。
研究發現人的天賦是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遞減的,教育開始的時間越晚,孩子最終所能發揮的潛能就越少。所以說,關於孩子的語言天賦,越早開發越好。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如果父母注重教育,其中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麼孩子的天資就可以充分發揮,甚至可達到滿分的能力;如果放任不管,那只能成為具有40分能力的人,只發揮出一小部分潛能。但是如果抽時間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進行適當教育,孩子的能力就可以達到80分左右。把握住這個語言的關鍵期就是在孩子的6歲之前,一旦錯過,即使在理想的教育,孩子的能力也就發揮受阻了。
在心理學裡把這樣的現象稱作「天賦遞減法則」,就是教育開始的越晚,孩子相應的得分能力越,天賦就越低。
研究顯示:一般孩子的語言天賦在7歲左右就開始枯竭,語言能力在接近8歲的時候就逐漸消失了。同樣,其他的才能也相應的開始退化。
我們總是不禁感嘆那些聰明會說的孩子,其實大部分原因是來自於早期教育和生長環境的結果。因為孩子在年幼的時候能夠輕鬆的學習很多東西,而且還喜歡用腦。所以在培養孩子語言天賦的時候,如果遵循天賦遞減的規律,則會讓孩子成為「社交能手」的機率大一點。
現在就讓孩子多讀書,一個2歲的孩子就已經具備了閱讀能力,而且學習欲望非常強烈。這個時期的閱讀會促進孩子腦神經的發育,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懶得或者忙於其他事情沒有陪伴孩子閱讀,限制孩子的閱讀能力,那麼就是限制了孩子的智力發展。
音樂家莫扎特的樂感就是這樣培養的,在嬰兒期的時候,父親就每天給他聽5首不同旋律的鋼琴曲,後來在3歲的時候父親教他鍵琴入門,結果3歲就能登臺演出。5歲時候就開始創作小曲,6歲開始為鋼琴創作協奏曲。他的進步是不是很驚人呢?這完全來自於父親的早期精心培養,若不是及早教育,恐怕不能如此快速地發掘他的音樂天分。
2、對「早期教育」認識的偏差。
義大利蒙臺梭利說過:「兒童出生後頭三年的發展,其程度和重要性,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早期教育」我們都知道,但是它的真正含義並未理解,導致孩子的教育和潛能出現種種問題和理解上的偏差。
(1)理解上的偏差。
對於沒有條件上早教和不願意學習的家長來說,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總是不停地交孩子識字、數數,背詩等,以知識代替智力,以局部能力取代全部潛能培養。
(2)方法上的偏差。
例如孩子不願意寫作業和看書,有些父母就用金錢或者物質刺激,使孩子的活動局限於獎勵本身,忽視了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最終錯過了孩子潛能的真正開發時機,阻礙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充分發展。
3、正確的早期教育方法。
(1)玩遊戲開發孩子潛能。
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過程中,玩遊戲中開發孩子的潛能非常重要。例如,父母可以在家裡用大箱子做一個圓筒,距地面大概50釐米。然後,父母可以在前方假設一個喜歡的玩具,讓孩子以匍匐前進的方式穿過圓筒,通過爬、鑽等一系列動作發展孩子的運動和體格潛能。
(2)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早期教育中父母應該刺激孩子的反應速度,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比如,鼓勵孩子摸一摸絲巾、棉布或能使孩子感到好奇的東西,讓他感受,慢慢地就會了解很多東西。這種主動的學習會促使孩子接收能力更快。
大家是否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英國的長途鐵路是古羅馬人鋪設的,寬度只是古羅馬戰車的寬度,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結果這個寬度影響到美國太空梭燃料箱兩旁的兩個火箭推進器的寬度。這說明鐵軌的寬度決定火箭助推器的寬度。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路徑依賴」法則。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一旦人們在生活中選擇某一路徑,在以後的發展中,就會依賴這一路徑,而且很難輕易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這一法則還啟示父母:如果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某一習慣,之後這一習慣就很難更改。
一個孩子從小養成的習慣,將直接影響到他的一生。習慣一旦形成,便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
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按時起床,每天刷牙,每天鍛鍊等,那麼以後,你想要讓他放棄這一習慣都非常困難。因為有一種慣性的、本能的力量在督促著他去行動。因此說,良好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這一習慣越早養成,孩子就越容易依賴。作為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從小培養好習慣的重要性。
這裡需要糾正一些父母錯誤思想:孩子小時候養不成好習慣不要緊,長大之後,好習慣會自動養成的。有的父母甚至會認為等孩子長大之後,等懂事了,小時候的壞習慣是可以改正的。因此,他們總是疏於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例如父母不顧孩子的好吃懶做,認為孩子在學校調皮搗蛋沒有什麼不好……他們總是心想,等孩子長大了,被生活所迫的時候,自然會變得勤快;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變得成熟穩重……可結果呢,孩子長大了,愈發地好吃懶做;孩子長大了,依然到處惹事生非。這個時候,再去糾正孩子的這些習慣,就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這句話不僅道出了習慣的重要性,還告訴我們習慣的養成要從行為入手。那麼,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怎樣去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1)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能庇護。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做出某種錯誤行為是在所難免的。但父母不能因為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包庇孩子的錯誤行為,這種做法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以為然,孩子就會抱著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久而久之,犯錯對孩子來說就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2)培養習慣從小事做起。
細節決定成敗,同樣好習慣往往表現在生活中的各種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比如做事認真的習慣,體現在心思縝密,考慮周全,做事有計劃,有條理等等。許多家長常常忽視了這些細節和小事,其實是錯誤的。
(3)持續堅持。
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父母要做到持之以恆,直到孩子形成良好而穩固的習慣為止。良好習慣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且在形成過程中,還經常會有相反的力量在與之抗衡。
(4)實踐出真知。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只是對孩子一味地說教,還要讓孩子參與到實踐中來。如果父母只注重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而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那麼,好習慣是不會真正形成的。
全文從早期語言發展、天賦開發和習慣培養分析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早期教育中,父母把眼光投向孩子身上那些由年齡帶來的特徵,便會發現孩子有很多父母意想不到的能力,那些良好的發展勢頭,就是孩子的發展優勢。其中父母的語言可以直接塑造孩子的大腦,父母早期開發孩子的潛能會讓孩子長大後脫穎而出,父母早期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將會對孩子一生享用不盡。
所以,父母要抓住孩子早期的心理特徵和發展規律,塑造優秀孩子的特性,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而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