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對上千名嬰兒做了相關研究發現,寶寶的各種手勢以及表情的變化都是有意義的,並不是偶然為之。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不會通過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時候就需要寶媽變身「福爾摩斯」,從細微之處甄別寶寶的意圖。
通過寶寶的肢體語言更好地解讀寶寶,這樣才能快速找到解決方案,讓寶媽們的「帶娃之路」變得暢通無阻。
明白寶寶的正確意圖才能更輕鬆
懷孕的時候,關玲就在幻想自己生完寶寶之後也是一位時尚辣媽,可事與願違,當了媽之後才發現整天照顧寶寶都忙不過來,哪來的時間收拾自己。
帶孩子確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看著忙裡忙外照顧孩子的關玲,丈夫也幫不上什麼忙,於是把老家的媽媽叫過來搭把手。
婆婆來了之後,關玲明顯感覺輕鬆不少,果然還是有經驗的人照顧寶寶比較輕鬆,有時候寶寶一哭,關玲都不知道為啥,婆婆就已經準備好了奶瓶。
「你不能只關注寶寶哭鬧的事情,你看他這會握著小拳頭就是在說我餓了,你得明白這些動作才行。」
關玲恍然大悟,寶寶不同的肢體語言是在向媽媽傳達不同的意思,只有正確解讀才能讓帶娃變得事半功倍。
原來了解寶寶的肢體語言有這些好處
對於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說,只能通過肢體語言來向媽媽表達自己的需求,「我餓了」「我困了」或者「我不舒服」等等。
尤其是新手寶媽,如果能夠了解寶寶這些動作背後的含義,就能更加迅速地找到解決辦法,從而給予寶寶最貼心的照顧。
而且通過肢體語言跟媽媽進行「交流」,能夠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變得融洽,一個表情或者一個動作,就能夠明白「彼此的心意」。
此外,寶寶通過正確的肢體語言闡明自己的想法,對於今後語言的學習也能起到很大的幫助,能夠讓寶寶更早地學會說話。
這五種「暗語」,幫助寶媽讀懂娃
心理學家表示:在寶寶不會說話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行為來知曉寶寶的「暗語」,理解孩子想告訴自己的話。
暗語一:握拳頭
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小手就是握著拳頭的,差不多三四個月的時候,就會呈現稍微打開的狀態。
如果寶寶「餓肚子」,就會握緊小拳頭,等到肚子填飽的時候雙手就會放鬆下來,通過這樣的行為告訴媽媽「該餵奶了」或者「我飽了」。
暗語二:搖腦袋
研究表明:大部分寶寶在出生之後會通過搖腦袋來模擬在羊水中的狀態,以此讓自己平靜下來。
所以,寶媽們看到寶寶搖腦袋的時候,很大概率上是寶寶有一些緊張,適當地拍拍寶寶給予安撫就可以了。
暗語三:揮手臂
寶寶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就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驚跳反射,這是一種寶寶特有的原始反射。
大人在受到驚嚇的時候通常會大喊大叫,可寶寶又不會說話,於是他就用力地揮舞自己的手臂,讓媽媽知道「我很害怕」。
暗語四:縮膝蓋
寶媽們發現寶寶哭鬧的時候縮著膝蓋,甚至把整個身體都蜷縮起來,多半是因為腸胃不適或者脹氣,向媽媽表達「我不舒服」的意思。
暗語五:踢踢腿
成年人在遇到開心的事情時會出現跺腳的動作,當寶寶玩得很愉快的時候也會有相同的動作——踢踢腿。
這是寶寶在說「我很高興,真好玩」,尤其是寶媽們給寶寶洗澡的時候,或者是跟寶寶做遊戲的時候,他會特別喜歡踢踢自己的「小短腿」。
寶媽們要因勢利導,這樣帶娃
了解了寶寶的這些「暗語」之後,寶媽們就得想辦法「對症下藥」,不管是寶寶有什麼要求都能夠輕鬆應對。
寶寶開心
當寶媽們發現寶寶「說」出了開心的暗語,不妨給寶寶做鬼臉、跟寶寶對視或者搖一搖他的小手臂,讓寶寶知道「媽媽感受到我的快樂啦」。
寶寶不開心
寶寶偶爾也會有「煩躁」的時候,寶媽們可以給寶寶一個擁抱,然後輕輕哼唱歌謠,緩解寶寶「暴躁」的情緒。
心理學家建議:對於0-3歲的寶寶來說,爸爸媽媽的擁抱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更喜歡被父母抱在懷裡的感覺。
寶寶不舒服
如果寶媽們get到寶寶有可能是腸胃不舒服,可以輕輕拍打寶寶的後背,或者是揉揉小肚子,這些都沒有效果的話,那寶媽就得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做檢查,聽從醫生的指導。
所以,寶媽們要及時讀懂寶寶的「暗語」,別讓寶寶自己在那干著急「媽媽怎麼聽不懂我的話呢」,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寶寶的需求哦。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