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31日,北鬥一號01星成功發射,邁出了自主建設的第一步,6年時間,4次發射,建成北鬥一號導航試驗系統,實現我國衛星導航從無到有的突破。
2007年4月14日,北鬥二號MEO-01星成功發射,拉開了區域組網的序幕,10年時間,19顆衛星發射組網,實現了區域導航服務亞太的跨越。
2017年11月5日,北鬥三號MEO-01組星成功發射,開啟了全球組網的衝刺,4年時間,32顆衛星點將太空,架設「星間鏈路」,實現了全球組網的壯舉。
2020年6月23日,伴隨著沖天的巨響,長徵三號乙託舉著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直衝天宇,北鬥全球組網順利收官。中國用20年的時間走完了別國衛星導航40年的發展歷程,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作為北鬥唯一「母港」,承擔了全部北鬥導航衛星的發射任務,用一次次「又雙叒(ruo)叕(zhuo)」的驚豔的點火,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
奇蹟背後,是千千萬萬航天人的初心堅守,拼搏擔當;是無數平凡航天人的夜以繼日,無悔奉獻。
平凡英雄,無限榮光。此刻,大國星座光耀寰宇,來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幾位全程參與北鬥任務的系統工程師,他們,卻有數不清的故事、道不盡的情愫想要述說……
肖鋒:探索太空,我們使命崔徵、分秒必爭。
【人物簡介】肖鋒:中心技術部航天發射系統高級工程師,投身航天20年,參與執行航天發射任務112次,他率領的團隊研發的火箭飛行快速評定系統,填補了國內火箭實時飛行狀態評估技術的空白,是助力北鬥快速組網的科技尖兵。
我所在的技術部是中心的總體技術單位,被譽為中心的總體部、智囊團、蓄水池、孵化器,負責航天發射任務的質量把關、技術指導、中心建設規劃論證、核心關鍵技術研究攻關等工作。
2007年,伴隨著第5顆北鬥導航衛星的升空,發射場拉開了北鬥衛星密集組網發射的序幕,也迎來了高密度航天發射的挑戰。2009年某型號任務發射時,由於火箭三級低溫發動機提前關機,導致衛星未能入軌,任務宣告失敗。這次失利,對於我們打擊很大。我們明確知道衛星沒有進入軌道,但就是沒法第一時間搞清楚火箭飛行過程中到底是哪個具體環節出現了問題。問題遲遲不能歸零,直接影響著後續任務特別是北鬥組網任務的實施。這使我們開始反思,如何適應高密度任務的新形勢。
「光著急不行,得想!得幹!」很快我們提出了對火箭飛行過程進行快速評定的想法,並立馬開始著手方法研究、規劃定製和系統研發。
2012年11月27日晚,「中星12號」衛星在中心成功發射。經過兩年多艱苦攀登,我們自主研製的火箭飛行快速評定系統在任務中首次亮相,就在星箭分離後15分鐘給出了火箭飛行的體檢報告,不僅一舉填補了我國火箭飛行實時狀態細緻分析技術領域的空白,還使任務事後處理的周期大大縮短。此前,火箭的飛行狀態分析,需要在3-5天後從其他測控單位獲得原始數據,再進行數據處理、數據判讀分析,前前後後最快也要10天左右才能得出結論。現在,我們只需要10來分鐘。
首戰告捷,無疑給我們打了一劑強力的興奮劑:我們有了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去實現快評系統「更快速、更精細、更全面、更智能」的目標。
某型號任務中,快評系統發現三級火箭關機時間異常,並迅速定位於火箭姿控發動機故障原因,幫助研製單位開展技術改進工作提供了及時準確的技術依據。北鬥三號組網任務中,快評系統平均每發任務工作7個小時,實時分析數據數上千個,對新增的遠徵上面級飛行狀態全程進行了評定,為穩步推開上面級雙星快速發射直接入軌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
伴隨著北鬥二代、三代組網的10年來,快評系統的應用從CZ-3A系列火箭擴展到了CZ-2C、CZ-4C、CZ-11、CZ-5、CZ-5、CZ-5B等多種火箭型號,從人工輔助升級到了智能判讀,從軟體國產自主研發升級為全系統國產自主可控,在護航星箭安全飛天的同時,一次次刷新著飛行評定的速度,助力著測試發射和星箭產品的持續改進優化。
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遠。這些年,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卻沒有沾沾自喜,更不敢絲毫懈怠。作為總體技術部門,我們深知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航天發射領域更是如此。從軟體到硬體,方方面面我們都得爭分奪秒去發展去創新,才能應對高密度的挑戰,才能搶佔先機、掌握主動,不斷創造新的奇蹟!
江曉華:危難時刻,我不擔當誰來擔當?
【任務簡介】江曉華:中心技術部氣象系統高級工程師,投身航天33年,參與執行航天發射任務142次,多次於危機時刻精準預報,為火箭尋得點火「天窗」,被譽為把脈風雷定乾坤的氣象神兵。
氣象是影響航天發射任務成敗的重要因素,只有天氣情況滿足最低發射氣象條件,火箭才能點火升空。我們氣象系統就是追風望月、觀雲測雨,為火箭發射探尋飛天窗口的一群人。西昌發射場地處青藏高原東麓橫斷山脈,獨特的山區地形造就了複雜多變的氣候特點,強降水驟來驟停、高空風變幻莫測,年均雷暴日更是達到73.2天,氣象保障難度極大。我是1983年到中心工作的, 37年的任務經歷告訴我:要做到精準預報,既需要精湛的專業素養,更需要處變不驚的果敢擔當。
印象比較深刻的2018年7月29日凌晨三點半,第三十三、三十四顆北鬥導航衛星正在進行低溫加注,卻遭遇了突發強雷暴、強降雨天氣。火箭打還是不打?打,雷雨威脅,風險難以預計;不打,燃料洩回,危險性亦不容樂觀。指控大廳鴉雀無聲,發射陣地指揮部齊刷刷的把目光投向了我們氣象系統。面對壓力,我帶領氣象保障團隊,仔細分析了細網格預報產品、雷達回波、閃電定位、地面電場等各類氣象資料,憑藉大量的數據和豐富的經驗,果斷作出了「8點半之後雷暴結束,發射窗口無雷暴」的判斷。9點48分,火箭在風停雨住中成功點火,拖著長長的尾焰安全升空!
還有一次是2006年9月12日,「中星22號」衛星加注發射當天。正如我們分析預計的一樣,從12日02時10分開始,場區出現連續性明顯降水,濃濃的霧氣籠罩著發射塔架,低溫燃料加注及發射是否按照計劃正常進行?現場的氣氛異常緊張。任務指揮部要求我們氣象系統每小時匯報一次天氣情況。16時,通過對都卜勒天氣雷達、閃電定位、風廓線雷達、衛星雲圖等各種資料的綜合分析,我作出預報:8小時內場區維持小雨,逐步向零星小雨發展,無雷電活動,無大風,滿足發射要求。誰知道剛過2個小時,從場區西南側南支雲系前沿移過來一塊雲繫到達場區,中心雲頂溫度很低,顏色偏紅,強對流雲團來了嗎?同事們都頓時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仔細分析了電場數據,這塊雲團對應的電場值並不強,又分析了可攜式雷達高顯回波,發現場區上空的雲團為中空結構,由高雲和低雲組成,並非對流雲團,可以排除場區出現對流性天氣的可能。作為負責人,我果斷向指揮部匯報:天氣情況基本穩定,並有稍微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趨勢,為首長下定決心按時發射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決策依據。最終「中星22號」於13日00時02分順利點火升空。
在我們氣象室有一本傳承了34年的黨費繳納本,大家都像愛惜生命一樣珍惜她、愛護她,那一頁頁泛黃的數字,記錄的不僅是我們每名黨員幹部的初心和使命,傳承的更是一份對航天事業的責任與擔當!我們戰鬥在紅軍長徵經過的地方,發射的是長徵火箭,傳承的是長徵精神,我們每一個黨員都是一面鮮紅的旗幟,每一個支部都是黨旗高高飄揚的戰鬥堡壘。在逐夢太空的徵程上,在危機時刻的挑戰前,我不擔當誰來擔當!
林義勇: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投身更多中國奇蹟
【人物簡介】林義勇,中心技術部通信系統高級工程師,投身航天33年,參與執行航天發射任務142次,三十多年潛心鑽研發射場通信系統前沿技術,實現了中心通信系統的跨越發展。
通信保障主要擔負任務組織指揮、測試發射的數據傳輸、圖像監視、時間統一等工作,如同我們人體的神經、眼睛和耳朵,是航天發射實施的前提和基礎。由於發射場地理氣象條件複雜、加之業務範圍覆蓋廣、輻射時間長、任務標準高,做到「迅速、準確、安全和不間斷」,保障難度是很大的。
1987年,我大學畢業就來到了中心。那個時候,中心各項建設都屬於起步階段,條件十分艱苦。發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的時候,還需要民兵、老百姓徹夜幫忙守電線桿來保暢通。
發射亞洲一號時,外國人就要求要與家裡面通電話。那時候,我們通信系統和西昌地區的通信都比較落後,沒有開通國際國內長途直撥業務,不具備執行外事任務的能力。
我們就引進80年代先進技術,開始了「867」工程建設,建立了國際衛通站、移動通信站、程控交換系統等,中心外事通信系統初具規模,完成了亞洲一號衛星發射的通信保障任務。
雖然完成了任務,但是我們深知,與任務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系統可靠性差,故障率高,我們幾乎要帶著工具、帶著備件,通宵達旦的守線路、守設備,哪裡出了問題,自己立馬動手更換或者修理。這種狀況是不能適應國際航天市場競爭需要的,必須加緊發展加緊建設。
我們知難而進、奮起直追,規劃論證中心通信系統的發展藍圖,不斷引進學習國內外先進通信技術,持續推進國產自主可控建設,使發射場通信系統建設向數位化、智能化邁進。網絡體制實現一體化,出口電路實現光纖、衛星通信;電視系統實現了超高畫質化;時間統一系統向標準化、模塊化、網絡化方向轉變;試驗通信網絡逐步由業務單一、設備分散、監控手段落後向業務綜合、設備集中、遠程智能監控轉變;各類在用通信設備容量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強、集成度越來越高,實現了中心通信系統的跨越發展。
我始終堅信,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只要腳踏實地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我們不僅要完成眼前的任務,還在加班加點開展項目研究,致力於提高兩個發射場航天業務網的管理效率,進一步實現兩個發射場通信系統智能高效聯通,讓它更好地助力任務的完成。
為了追蹤通信前沿技術,我始終堅持每天看外文文獻、每年在國際重點期刊至少發表1篇論文的習慣。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想像我們的白衣天使守護人民生命安全一樣,守護好發射場的通信安全,保障火箭衛星測試順利、發射順利。
前不久,室裡新來的小同志聊天時問我,都是中心最資深的通信專家了,天天拼著加班圖個啥?我就給他講,人一輩子總要幹點啥,老一輩航天人為我們打下這麼好的基業,創造了這麼好的環境,我們這些後輩,怎能不珍惜黨和國家提供的和平安康環境,幹好自己的工作、盡好自己的本分呢?
今年,我55歲了,到中心工作33年來,有幸參與了我們通信系統建設發展、更新換代,更有幸見證了我們通信團隊護航星箭140多次無一失誤的傳奇。作為一名西昌航天人,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在以後的工作中,將繼續當好一顆航天螺絲釘,不停追夢、不停奮鬥,爭取見證並參與中心的200次任務!
來源: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何玲、鄭樹宏、沈運興、孟彥
編輯:王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