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窮IT富金融」,這句話的意思是家境不好的學子,多數選擇IT行業改變未來,富家子弟選擇金融行業尋找存在感。但實際上,也不見得貧困家庭出身的一些二本學生,他們就註定做不了金融,這些強調家庭背景的答案顯然都是很偏激的。對於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來說,包括金融、四大、律師、資本市場法務等等,這些都是僅次於IT行業的未來選擇。
很多人都說金融行業多金,但那些平均年薪百萬的金融人士,他們更看重的是財務自由和年薪千萬,但這些普通人即便是成功考上了金融專業,也是無法達到年薪百萬、千萬,因為頂端金融做的都是人脈生意,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一沒人脈、二沒靠山,在競爭力強大的金融行業又如何混得一方土地?
對於普通家庭的子女來說,搬磚金融比搬磚IT以外行業的薪資要高一些,除了因為家境原因被大家勸退之外,還有人認為金融專業太虛學不了什麼硬技能。其實這個觀點,如果放在考不上名校的情況下還是不無道理,問題是我們需要明白名校到底是什麼,衡量的標準又是些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2017年的秋季金融招聘會上來分析,秋季金融招聘每年好的金融崗位,大致上可以分為央行等政府部門、券商前臺、銀行總行、央企金融部門、公募、保險資管、信託、PEVC、保險資管等等,這些職位的需求量大約在5000人左右。
又考慮到富裕家庭VIP預定約三分之一坑位,實際的需求量大概也只有3000+。另外,在北上深每年產生的經濟國商稅務保險統計的5000+裡,競爭力最強的要來自清北復交的2000人,深高金100人、其他4校每家200多人,這些大約有3000人,再加上其他地區中開浙武廈南西財總計約有5000餘人,還有一些海外名校的相關碩士可能還沒有統計在內。
在海外競爭比較強的名校裡,由於各類項目太多計算方法也不嚴謹,如Vanderbilt、WUSTL、Rochester等商科類的碩士回國大概有500-800人,英國大約有350人。總體來說,金融行業招人的需求量特別大但並非是好事,因為招人的標準也非常嚴格還會加上其他條件,比如本科學校、還有顏值等等。
也就是說,渴望在金融行業佔下一個好坑,就需要提升個人的三維了,也就是學歷、實習、證書,學歷作為前提、實力表現非常重要,而證書又是在錦上添花。如果家庭條件不太好又想考金融行業的話,個人三維的提升就是非常有價值的提煉,即便是達不到這樣的嚴格要求,後邊還有機構銷售、券商基金中後臺,但這些一般也是要碩士學位,包括銀行分行其他一些還行的部門也可以選擇。
倘若我們不能保研不能出國也考不上研的情況下,至少還可以在四大上努力,雖然四大的日子比較難熬,但是卻很少有行業可以穩定地逐年晉升,相信只要有耐力,年薪到了三十歲左右達到50w還是很有希望的。
所以說,對家境貧寒選金融合不合適的問題,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定位是什麼,金融行業雖然含金量高,但是自己能夠經歷風雨真正賴下去的才是真正的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