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濟公,與電視劇中的形象,幾乎是一模一樣
文/熊貓話歷史
佛教自從傳入我國之後,便被很多統治者和普通大眾所接受。對於統治者來說,佛教的教義能夠幫助他們穩定民心,教導人們不要造反,可以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而對於普通人來說,佛教的教義則能夠讓老百姓被苦惱所困惑的時候,尋找到心靈的慰藉。
我國擁有著很多佛教聖地,這些佛教聖地也孕育出很多得道高僧,他們給當時社會的影響很大。要是說起知名度最大盒最受民眾喜愛的高僧,就不得不說濟公了。相信很多人都曾看過關於濟公的影視作品,知道濟公並不注重規矩。不但對儀表不太重視,而且他還喝酒吃肉,這對於很多佛教信徒來說都是不敢想像的。但是濟公卻飽含憂民之心,喜歡為弱勢群體打抱不平,所以民眾們也很喜歡他。
很多人可能人認為濟公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其實他真實地存在於歷史當中,而且還與電視劇中的形象,幾乎是一模一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濟公是個怎麼樣的人?活佛濟公本名叫做李修緣,他是南宋時期的人物,之所以後來會走上出家這一條路,並不是因為生活所迫,而是就和佛教有緣。原來濟公的家世還是非常不錯的,他的祖上還曾是宋太宗時期的駙馬爺,到了他父親這一輩家中還是有人在朝廷做官。
但是他父親到了四十多歲還是沒有孩子,於是便常年的吃齋念佛,終於生下來一個兒子。他父親認為這是佛祖恩賜的孩子,為了感謝佛祖,濟公的父親便去了寺廟中還願,還請了當時寺廟中的得道高僧為兒子賜名,「修緣」這個名字就是高僧所取,看上去就有佛教的意境,後來也證明濟公的確很有這方面的天賦。
李修緣年輕的時候,曾經研讀過很多本書,也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還非常精通醫術,但是父母去世之後他便來到了寺廟出家當了和尚,法號叫做道濟。但是他的修行和尋常的僧人並不一樣,他不喜歡在寺廟內念經誦佛,而是到處遊歷出去到處遊歷,如果路上遇到不平之事便會出手相助。還會到山林中尋找一些藥草,幫助那些無錢看病的人治病,而且分文不取,於是他的名氣便越來越大了,後來被人們尊稱為活佛。
雖然僧人給人們的印象一直都是嚴謹的,但是濟公卻是完全不一樣,酒肉依然照常吃喝,而且穿的也是破破爛爛的,說話也瘋瘋癲癲的。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僧人卻創作了很多佛經,在民間也是很接地氣,所以關於濟公的傳說也非常多,活佛濟公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讀者朋友們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和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