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世界|攝影天地 |教育之窗
文 | 馮志敏
「編輯」清平世界
愛國者李木生
按語:
李木生先生說:從馮志敏身上學到了許多,如她的認真,如她的好學,如她堅持不懈的朗讀,如她逢事總要往深處想想並問個為什麼等等,都值得我學習。想不到作為親友團的她,還在研討會之後定下這樣有獨到見解的文章——
二零一六年九月十二日晚八時,由濟寧新聞美術協會和非墨文創中心共同舉辦的「對月當歌」李木生作品文學研討會,在宣阜巷非墨文創中心熱烈舉行。作為李木生先生的親友粉絲團,我們驕傲而自豪的盛裝出席了研討會。雖然現場明星、教授、大咖雲集,親友團的到來,依然別出精彩,有了壓陣與服務的「特效」。
舉辦方顯然是很有想法和創意的團隊。張立國、孫宜才、劉永遠等名評論家的精彩討論,播音專家聲情並茂地誦讀,都給人以高品質的審美享受與文化薰陶。這場研討會不失為一場高水平的文化盛宴。
雖然現場燥熱,人群擁擠,仍然擋不住大家對文學如浪的熱情和發自內心的敬意。更有姜光炎,在近十一點的朗誦環節,插空堅定地搶過話筒:「我準備了很長時間的三分鐘發言,由於時間關係,我濃縮成三句話,還是得說……」。十一點多了,大家仍然熱情高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專業朗誦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還沒撈著發言與朗誦的人,急得搓腳。看看時間太晚,大家只好作罷,不甘心的強哥實在忍受不住,半夜回到家,自己錄了一遍要朗誦的文章,發到群裡才算安心。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我先認識了李先生,接觸後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才開始讀他的書。純真智慧的兒童,謙虛睿智的長輩,風趣幽默的朋友,真誠寬厚的兄長,堅定獨立的自我,他給了我多種感受。文如其人,在文章中除了有生活的這些印象外,更多的是獨立的精神、文人的風骨、與慈悲的大愛。研討會上教授作家,老師、藝術家們對作品從感情、視野、境界全面地進行了專業深刻的剖析,並與其他散文名家的作品進行對比說明、解讀,以及對作家人品的肯定與評價等,都讓我連連點頭深有同感。回來雖然無法一一複製,但有幾個詞我卻牢牢地記住了:「視覺、高度、真誠、熱愛和貫通古今」。
不光記住了這些,我還有大家沒有說到的想法,那就是:李木生先生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的文章裡以晏子的口說到「國家上上下下儘是聾子和啞巴,那還有什麼希望?」他還從孟子的仁者愛人,君輕民重說到當下的腐敗以及歌舞昇平裡的亂象叢生、世風日下,並對人性泯滅之中的國之危難表示著深深的擔憂,這不是對祖國更深切的熱愛嗎?
又如敦煌部分經書,被一個王道士的人廉價賣給外國人。在國人一片謾罵聲中,作家卻往深處開掘,看到王道士屢經報告與請求官家保護髮現的莫高窟,官家卻只顧收下寶物而對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卻無人問津。作家進而更看到了一個現實:這些全人類的寶貝,雖被賤賣卻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境界決定了高度,正是擁有如此胸懷才有這樣的視覺,並從他的批判筆觸裡,體會到了一種對於祖國的愛護。就如醫生面對病人,是直指病灶,還是諱疾忌醫?哪種態度對病人真正有益,不是不言自明的嗎?還有,想想那些整天高喊忠誠與愛國的腐敗分子,他們不正是真正的人民的叛徒與賣國者嗎?
作家們寫事件,都講究語境,在現實社會環境裡充斥著虛偽、奴顏、狡詐等惡習。先生不光沒被同化反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改變著它周圍的環境,使之成為真誠而積極的語境。傅雷曾給傅聰寫信囑他:「不要過多的參加音樂會,而要騰出精力來把自己所學傳授給他人,使之成為社會的財富」。先生勤奮於繁忙的寫作中,仍然儘量抽出時間,傾情解讀他發表的作品,並推薦詮釋更多的優秀作品,更有勤勤鼓勵他人動筆、寫出心聲鼓勵。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選擇中前行,面臨選擇時往往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麻煩問題而困惑與煩惱。其實如果打開眼界,提高高度放大格局,轉換視角,一切就迎刃而解,不是問題了。所以作為文人,他的作品不只是優美華麗的美文,更應是影響人們精神思想,從而淨化心靈,提升生活質量的引導書。我想,用至誠至善影響身邊人、更多的人,這一定是先生的心願和目標。那個曾經提出過「第二種忠誠」的人(因為愛之烈所以責之切),不是在遠離祖國的時候,還在時時關心著祖國的百姓、不顧耗時費國也要辦一份刊物以期影響更多的人嗎?
由於才疏學淺說不出什麼高深的道理,這是我從先生的文章與做人中,和現場學者們的解讀中感悟到的一點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