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有一句很流行的話:「一流的學生進IIT(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學生才念美國名校。」美國《新聞60分》節目更是拿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和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相比較。每年12月份的時候,來自歐美的各大跨國公司都會進駐印度理工學院,在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籤約一空。IIT裡流傳著太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它激勵著成千上萬懷揣夢想的印度年輕人不懈奮鬥。那IIT到底是一座怎樣的院校呢?
一、學校興建
在剛剛取得獨立的時候,早已千瘡百孔的印度百廢待興。印度政府意識到,要想儘快擺脫現實中的窘境,培養出高端技術人才,才是國家由廢轉興的必經之路。所以,即使當時的印度政府經濟困難,還是不惜代價地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來興辦學校。其中,印度理工學院便是它重點建設的院校。
初建時,印度政府有意地將校址選在了英國殖民統治時,專門用來關押反英的印度愛國人士的監獄。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激發每一位學子奮發學習、建設國家的熱情。這使得這座院校在興辦之初便具有了非凡的意義。
二、辦學理念
印度是世界聞名的人口大國,但印度政府卻並不甘心只做廉價勞動力輸出的服務站。當政者清楚地意識到,只有培養出掌握高端技術的頂尖人才,才能讓印度擺脫貧窮落後的局面。印度理工學院的教學理念在於充分重視學術自由和學術獨立。學校的校長是由教育家和教授擔任,不受外界任何權力的約束,使得這座院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工具化、庸俗化的出現。
當初,印度理工學院院長的女兒經過四次提交申請,才以筆試成績第一名、面試近乎完美的表現被IIT錄取。印度軟體巨頭的兒子想報考IIT的計算機專業,最終卻被無情地拒絕。在印度理工學院從來就沒有通融之說,哪怕你是總理、校長的孩子,如果考試成績不能擠進申請人的前2%,是絕對不可能進入這所院校學習的。嚴格、公正、透明的治學原則也成為了它生存的根本。
三、知行合一
在教學過程中,教授們雖然教給學生許多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當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卻不允許使用教師在課堂中講授的方法,而要進行獨立思考,創設出具有自己獨特思想的解題策略或方法。IIT甚至在學校的每個校區都創建了實習基地,就是為了能讓學生們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熟悉自己專業、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時,及時糾正自己在理論學習中的一些偏差。
一天夜裡,印度理工學院院長正要返回辦公室時,發現面前站著將近兩百名手拎水桶的學生,經了解得知,這些面帶怨氣的學生是來質問學校供水不足的問題。院長回復他們:「你們是印度理工人,所以你們是要學會解決問題的。現在出了一個問題,你們不是想著如何解決它,而是表現得像暴民!明天一早,你們帶著解決方案來見我,我們一起解決它。」第二天早晨,當三四個不同的解決方案放在院長桌案上的時候,院長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四、未來發展
近些年,印度理工學院的生源、教師隊伍、畢業生就業等方面均有意地向國際化方面發展。他們一方面努力吸引並招募海外頂尖學者,並開始在加拿大、美國和英國招聘教師;另一方面,印度理工學院還將額外招收更多的海外學生到校就讀。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校的國際認可度,並提升其國際排名。
印度理工學院培養的人才不僅實現了印度經濟的飛速發展,同時也為其他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輸送了新鮮血液。相信,這所被比爾·蓋茨曾稱之為「改變信息世界的大學」還會創造出新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