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全國乃至南亞地區,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是最頂尖的一所大學,沒有之一。如果年輕人能夠擁有這所大學的文憑和學位,就意味著可以找到非常好的工作,前景無限光明。
其實,印度理工學院是一所比較年輕的大學。1961年,在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的安排下,印度國會通過了《理工學院法案》,正式開始組建印度理工學院。
截至目前,印度理工學院已經設立了23個校區,分散在印度23個不同的城市。每一個校區在教學、科研上都是自主的,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大學。
為了監督、管理這23個校區,印度成立了理工學院校委會(IIT Council),由印度教育部部長擔任主席。也就是說,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著學校,足以顯示出印度理工學院的重要性。
對於這23個校區,一般是分開來排名的。根據2020年印度全國大學排名 (NIRF),在前20名中,有15所學校是印度理工學院的校區,第1~10名全部屬於印度理工學院。
其中,第1~5名分別是馬德拉斯校區、孟買校區、克勒格布爾校區、德裡校區和坎普爾校區。
可以說,在印度的高等院校中,印度理工學院處於絕對的霸主地位。但是,在全球範圍來看,印度理工學院的排名並不是特別高。
根據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孟買校區排在第162位,德裡校區排在第172位,馬德拉斯校區排在第264位,坎普爾校區排在第283位,克勒格布爾校區排在第295位。
即使是在亞洲地區,得分最高的孟買校區也只能排第33位。在亞洲地區前30名中,日本8所,中國大陸7所,韓國6所,中國香港5所,新加坡2所,中國臺灣1所,馬來西亞1所;印度連1所也沒有。
從世界和亞洲的排名來看,印度理工學院確實非常的尷尬。但客觀來說,這所印度頂尖學府的生源質量一直都還不錯。
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人口基數非常的大。印度高中生要想考入印度理工學院,需要進行激烈的競爭,就好比是千裡挑一、萬裡挑一。有人開玩笑說,一流的學生考印度理工,二流的學生才考美國名校。
上圖是印度理工學院比較出名的4位畢業生,分別是谷歌CEO桑德·皮查伊、谷歌企業業務總裁阿米特辛格、昇陽電腦公司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思科高管帕德馬錫沃裡奧。
實際上,在美國矽谷,以及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企業中,都有很多來自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
在建校之初,印度理工學院就面臨著比較嚴重的人才外流問題。很多學生在畢業以後,會選擇到美國和歐洲留學深造,繼而在國外找工作、定居,甚至加入外國國籍。
因此,很多印度人認為,國家投入巨額資金運營學校、培養學生,到最後卻是在給外國人做嫁衣,這是非常不划算的一件事情。
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之所以出現人才外流的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印度的發展水平與國外存在一定的差距,機遇要少一些,工資和待遇也比較低。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印度還是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營商環境,提高勞工待遇。
同時,印度應該繼續加大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資,建設更多、更優質的學校,實現更加平等、普惠的教育。總之,教育是一個國家重要的事業之一,怎麼投資都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