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甘肅陸軍第三標在崔家崖舉行演習
同盟會甘肅支部會員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一聲槍響,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百名就讀於武昌陸軍中學堂的甘肅青年也投身於這場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中。
陝甘學子湖北求學
這是一段塵封的往事,追根溯源還要從甘肅陸軍學堂說起。甘肅陸軍學堂原名甘肅武備學堂,成立於1902年,四年後改名為甘肅陸軍學堂,1912年改名為甘肅陸軍小學堂。這所學校是清末甘肅(包括寧夏、青海兩省)的第一所新式陸軍學堂,創辦者是楊增新。
按照清末陸軍教育制度規定,各省陸軍小學堂的學生學習三年畢業後,優秀學生就可以進入中學堂學習。當時,全國有四所陸軍中學堂,分別是在北京清河的陸軍第一中學堂、陝西西安的陸軍第二中學堂、湖北武昌的陸軍第三中學堂、江蘇南京的陸軍第四中學堂。湖北陸軍第三中學堂成立於1909年,由於西安陸軍第二中學堂還沒有建成,只好在湖北第三陸軍中學堂中增招了陝甘兩省陸小畢業生。這樣,這批陝甘學子才有機會到湖北第三陸軍中學堂學習,也就有了參加武昌起義的機會。
武昌起義爆發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籠罩在暴風雨來臨前的寂靜中。由於消息洩露,湖北新軍被勒令待在營房內,不許外出。10月10日傍晚6點左右,駐守武昌城北門外塘角的第21混成協炮11營輜重隊士兵李鵬升,點燃草料庫,起義開始了。隨後,武昌城內的其他軍營也陸續響應。起義發生時,在陸軍第三中學堂的學生有千人之眾,最後有700多人參加了起義。
隴原志士血灑武昌城
起義的槍聲在武昌城內響起,28歲的蘭州人馬守常跟隨起義部隊衝進了湖廣總督府。馬守常是甘肅陸軍學堂中宣傳民主思想的活躍分子。 10月10日,起義爆發之時,馬守常已經是湖北陸軍第三中學堂畢業的軍人了,他義無反顧地參加了起義。馬守常跟著起義隊伍,先是攻佔了中和門(起義門),隨後又參加了奪取楚望臺軍械庫的戰鬥,最後死守藩庫。武昌起義後不久,全國14個省陸續通電宣布起義,而此時,尚有甘肅等四個省沒有通電。參加武昌起義的甘肅學子紛紛回家,準備在甘肅發動起義。馬守常在回家路上,經過潼關時,被陝西革命軍張鍅所挽留,遂留在陝西革命軍中效力。後參加了陝軍東徵,隨軍打到靈寶,1912年12月底,病逝在西安。
控制蛇山 炮轟總督府
武昌蛇山是一條長約千米的小山,一頭俯視武昌城內,一頭伸在長江邊,蛇山是控制武昌城的制高點。隴上志士在蛇山上上演了精彩的一幕。1911年10月10日晚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陸軍第八鎮司令部,而此時蛇山卻掌握在清軍手中。為控制蛇山,起義軍和清軍爆發了一場大戰。
張鈺就是在攻打蛇山的戰鬥中犧牲的。張鈺是狄道人(今甘肅省臨洮),1910年被保送到湖北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在學校中就和革命黨人有聯繫,聽到起義的槍聲後,他先後參加了攻打中和門、楚望臺軍械庫、總督府等戰鬥。攻佔蛇山中張鈺衝鋒在前,不幸犧牲。
起義部隊控制蛇山後,隨即架起大炮,猛轟湖廣總督府。據當年親歷者的回憶錄說:「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誌,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火光處發炮轟擊。」
蘭州勇士升起起義大旗
一個個年輕的身影在疆場上奔波。在參加武昌起義的百餘名甘肅青年中,有兩個人不能不說。這兩個人就是張宗海和樊政。
張宗海是蘭州人,進入湖北陸軍第三中學堂後,加入了同盟會,後來擔任新軍教官。起義發動後,他跟隨部隊攻佔了總督府。第二天早晨,他勇敢地爬到了黃鶴樓頂升起了起義的旗幟。他的這一行為,被人們稱為膽俠俱備。黎元洪組織軍政府時,通電全國24個省派代表參加,實際上路途遙遠,戰火紛飛,有些省份的代表並沒有到場。張宗海就代表甘肅省,參加了軍政府成立的典禮。張宗海後來秘密回蘭,參加推翻張廣建的活動,遭受通緝,藏在羊皮筏子的胎中,順水漂到桑園峽才躲過追捕。後來他長期追隨孫中山先生,據說在東北反對蔣介石而遭殺害。
還有一位就是武都人樊政。樊政是武都馬街人,1909年考入湖北陸軍中學堂深造。他在上海參加同盟會,1910年創辦同盟會甘肅支部。起義中,樊政任司令部高等偵察員、軍務調查員,曾在漢口等地督戰。後來,樊政回到甘肅,和同學胡登雲(隴西縣人)、同志焦桐琴(青海樂都人)等進行活動時被捕入獄。1917年,他又潛回蘭州與胡登雲、焦桐琴等建立「甘肅護法軍」,計劃發動臨洮起義。失敗後被捕入獄,胡登雲犧牲。
百餘位隴上志士,或在起義中犧牲,或返回隴上繼續開展革命,或在陝西等地參加了當地的革命,還有人長期追隨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奔走呼號。文圖/王文元 (感謝《蘭州晨報》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