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李玫瑾教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就任中國人民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雖然最為心理學教授的她,但是她對如何育兒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且它的這些見解得到了廣大群眾的高度贊同。
那為什麼一位犯罪心理學的教授,對教育孩子,分析孩子存在的問題會如此的一針見血呢?
這是因為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玫瑾教授對犯罪分子的研究發現,很多成年人的反社會行為都是和此人早年孩童時期的成長環境及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撇不開的關係。
因此他曾經有做了很多關於指教家長如何育兒的講課,並且這些講課都極其有效。而在某一次的講課中也是對家長提出了建議:她建議:哪怕家裡再窮,但是這幾樣東西一定不要給孩子斷的太早,不然對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1.奶粉
在餵養孩子奶粉的同時,家長可能還會搭配著一些粥等流質品來餵養孩子。搭配著用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不可用這些流質品來代替奶粉。
特別是老一輩的人,因為自己小時候是喝粥,因此潛意識可能會認為粥更好,從而用粥取代奶粉。而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小時候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段,粥的營養是不夠的。
孩子在斷了母乳後,由於孩子的「奶癮」還在,因此此時的孩子食慾不會很好,因此父母應該給寶寶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的奶粉。
並且在選擇奶粉是也不可大意,要注意奶粉的發源地,並且儘量選擇一些大品牌,而不要選擇冷門的品牌,因為大品牌質量有保證,不用擔心奶源。
2. 玩具
很多的家長因為孩子總是因為玩玩具而耽誤了吃飯,並且現在的玩具也不便宜,因此,會禁止讓孩子玩玩具,不給孩子買玩具。
但其實不然,雖然有時孩子玩玩具有影響孩子吃飯,但是經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在玩玩具時,可以鍛鍊孩子的平衡及肢體協調能力,這些孩子玩時的肢體動作會刺激孩子的大腦,使孩子的大腦更加活躍,從而有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
3. 紙尿褲
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一輩的人似乎對紙尿褲有偏見,因為他們會覺得紙尿褲會勒著孩子難受,所以通常採取把尿的方式。
但是殊不知,紙尿褲的作用不僅僅只是方便,省事。而是為了在保護孩子的脊柱,因為如果不用紙尿褲,孩子難免會拉在褲子裡。
而如果經常性的給孩子換褲子,由於孩子脊柱脆弱,很可能會在換褲子的時候對孩子的脊柱造成損傷。
l 寄語
家長在培育孩子的時候,一定馬虎不得,特別是對於一些新手媽媽,應該多去結識一些有經驗的寶媽,因為孩子在幼兒時期是很脆弱的,可能你的某一個不經意動作就會傷害到孩子還不自知。因此寶媽們應該多學多問,將自己置入一個「空杯」的狀態,從而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