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利·卡根是耶魯大學的哲學教授,著有《規範倫理學》《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 等。他曾推出一門關於死亡的哲學的公開課《哲學:死亡》 ,火遍全球。本書改編自謝利 · 卡根教授的公開課 《 哲學:死亡 》 。在這本書裡,謝利 · 卡根教授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探討並破除了很多常見的對死亡的誤解,從哲學的角度探究了死亡的真正意義,並指導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度過一生。人沒有靈魂。肉體毀滅,人格消失,一切不復存在,死亡即是終點。死亡本身的狀態並不痛苦,它的壞處在於奪走了我們的美好體驗,打亂了我們的人生。餘下生命的價值是正是負決定了死亡是好是壞,永生不值得追求,自殺有時可能是合理的。心懷感激,並且通過體驗快樂和追求成就,來讓人生變得更加充實、有意義,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關於「人是什麼」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觀點,一個是二元論,另一個是物理主義。物理主義認為,人沒有靈魂,只有肉體,人所能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靠肉體完成的,與靈魂無關。二元論認為,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部分構成的,因為有兩個部分,所以叫「二元論」。二元論者認為,肉體和靈魂構成了人,它們之間可以相互作用。即便你相信二元論,相信人有靈魂,也不意味著你就應該相信死後可以繼續存在。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靈魂和肉體是可分離的,肉體死亡後,靈魂可以離開肉體繼續活下去。第二種是,靈魂和肉體雖然是兩部分,但它們是密不可分的,肉體死了以後,靈魂也就跟著死了。邏輯上有一種原則叫做「證有不證無」,就是說,你只能去證明『存在」某種東西,而不能去證明「不存在」某種東西。這是因為證明某個東西不存在比證明某個東西存在要困難得多。相信靈魂存在的人應該想辦法證明靈魂的存在,如果證明不了,那我們就只能暫時認為靈魂並不存在了。第一種證明方法是「最佳解釋推論」。最佳解釋推論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相信了某樣東西的存在,就能很好地解釋其他理論無法解釋的一些現象,那麼我們相信這樣東西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另外這種解釋必須是最佳的,也許有好幾種理論都能解釋某一種現象,我們只相信最好的那種。日常活動、情緒體驗和自由意志這三個是最常見也最可能和靈魂相關的現象,但是靈魂都不能提供為它們最佳的解釋。哲學家笛卡爾還提出一種新的論證方法,他通過讓我們想像出自己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情形,說明靈魂和肉體是可分開的兩部分,從而證明靈魂存在。但是啟明星的例子告訴我們,笛卡爾的論證並不充分。既然主張有靈魂的人沒有足夠的證據,那麼我們理性的做法是暫且不相信靈魂的存在,除非出現新的證據。地球上有七十億人,每個人都有肉體,是什麼決定了你是你,我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呢?只有搞清楚了「我是什麼」這個問題,才能夠想明白當「我」死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以及怎麼做才能讓「我」在死後繼續存在。在不考慮靈魂的情況下,有兩種理論解釋了什麼是「我」。一種是肉體論,說你就是你的肉體,你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肉體不一樣;另一種是人格論,將你的思想、情感、記憶和目標統稱為你的人格,你就是你的人格,是人格把你和其他人區分開。不管是肉體論還是人格論,只要大體上保持不變,你就還是你。到底是肉體論對,還是人格論對,目前哲學界還在爭論。但不管是肉體論還是人格論,死亡都意味著終結。死亡就是一切都不存在的狀態。三、死亡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我們應該追求永生嗎?自殺是否是理性和道德的死亡的壞處是你再也不能夠享受生命中種種美好的事物了,這被稱為「死亡的剝奪理論」。生命就像一個容器,快樂和成就,就是生命這個容器中裝的有價值的東西。死亡的主要壞處就是,它會奪走我們的生命,同時也奪走生命中的快樂和成就。這就是我們害怕死亡的原因。死亡的另一個壞處是,由於死亡是不可預測的,我們不知道死亡究竟會在什麼時候到來,所以很難給人生作出合理的規劃。僅僅根據剝奪解釋理論,並不能說明永生不死就是一件好事。永生意味著你有無限的時間,一開始你可以盡情地去做各種各樣有趣的事,但是最終你是會玩膩的。在無限的時間裡,你把相同的事情做了一遍又一遍,到最後你只會感到無聊,生無可戀,陷入無邊無際的痛苦之中。我們可以追求更長的壽命,使自己能夠去體驗更多美好的事物,但是不應該去追求永生。在一些情況下,自殺是合理的。死亡之所以是壞事,是因為它會奪走生命中美好的事物,但如果生命中的痛苦大於快樂,那麼死亡帶走的就不是美好,而是不幸。當生活變得生不如死時,死亡就是可接受的。所以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自殺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並不應該受到譴責。面對死亡恰當的態度應該是心懷感激。宇宙中的粒子做著混亂無序的運動,最終卻有一部分粒子聚合到一起,構成了人,於是人類才能夠相愛、品嘗美食、欣賞風景、進行創造。從無到有,這是造化的奇蹟,我們應該對此心懷感激。死亡終將到來,我們該怎麼生活呢?生命的價值在於快樂和成就,那我們應該盡力得到更多的快樂和成就,讓有限的生命變得充實。作者的建議是,既要有一個宏大的目標,又要適當做一些容易得到快樂的小事。這樣,如果你實現了目標,取得了令你自豪的成就,你的人生會更有意義;即便你失敗,你還是能夠從一些小事中感受到歡樂,不會什麼都沒有得到。人們往往對未知感到恐懼,當心中有了一個對死亡清晰的概念之後,籠罩在死亡之上的陰影就消失了。除了思考死亡,我們也可以用理性嚴謹的態度去反思生活中那些未經深思卻又習以為常的概念,比如親情愛情、時間、金錢和工作等等,當對人生中的重大議題有了清晰的認知之後,我們也許就不會再感到恐俱或是迷茫了。1 .只有真正地去思考死亡,了解死亡,才能破解對死亡的迷思,從對死亡的誤解和恐俱中解脫出來,了解人生的真諦。 2 .快樂和成就,就是生命這個容器中裝的有價值的東西。死亡的主要壞處就是,它會奪走我們的生命,同時也奪走生命中的快樂和成就。這就是我們害怕死亡的原因。 3 .雖然死亡是一件壞事,但永生也不是什麼好事。我們可以追求更長的壽命,使自己能夠去體驗更多美好的事物,但是不應該去追求永生。 4 .宇宙中的粒子做著混亂無序的運動,最終卻有一部分粒子聚合到一起,構成了人,於是人類才能夠相愛,品嘗美食,欣賞風景,進行創造。從無到有,這是造化的奇蹟,我們應該對此心懷感激。 5 .既要有一個宏大的目標,又要適當做一些容易得到快樂的小事。這樣,如果你實現了目標,取得了令你自豪的成就,你的人生會更有意義;即便你失敗,你還是能夠從一些小事中感受到歡樂,不會什麼都沒有得到。
撰稿:孫一顆
腦圖:摩西
來源:東方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