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大學的「網課族」所學習的資源要比國內的廣泛。 |
臺下聽哈佛大學Niall Ferguson教授演講。 |
在中國,多數老師有時還是單方面的傳聲筒,學生是被排除在外的。 |
「網課」風靡,原來人文也性感
歷史找到了梵谷,但我們錯過了多少梵谷?
人文學科,不就是紙面上的那些東西嗎?都是浮雲。
見識了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的公開課——原來,傳說中的「人文精神」確有其事,人文學科也能這麼性感。教育者傳授的不單是知識,還有道德、審美、智慧、倫理。
不過,能達到這種水準的教師有多少?有這樣的水準,為什麼要去當教師呢?
好在,有網際網路這個分享的平臺,公平、公益、自由、免費則是分享的要義。這群在幕後為我們搭起知識轉接橋梁的人,從個人到字幕組,從網站機構到愛好者,因為共同的理想聚合在一起:把門打開,讓知識進來。 (季天琴)
名校公開課,今天你淘了嗎
不用點名,不用佔座,沒有考試,沒有學分,想上就上的國外名校課程讓中國的高校學生、白領階層趨之若鶩,大聲宣稱——以前愛逃課,現在愛「淘」課!
記者/邵樂韻
你知道2006年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講師是誰,去年最火爆的新生公共課又是哪門嗎?你知道耶魯大學那個半仙一樣盤腿坐在講臺上大談死亡哲學的大鬍子老頭嗎?你知道即便不能坐在鼎鼎大名的常青藤院校課堂裡,在家照樣能夠免費聆聽大師的授課、理化工商文哲醫史任君選擇嗎?
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率先拉開了網絡公開課程的序幕,計劃將該學院的全部課程資料都在網上公布,讓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裡的任一網絡使用者都可以免費取用。嗅覺敏銳的人驚呼: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正在卸下門鎖、拆掉圍牆,這是教學史上繼遠程函授之後又一令人激動的創舉!
果然,麻省理工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耶魯、哈佛、劍橋、牛津等世界名校以及財力豐厚的基金會的陸續加入,猶如水滴匯成浪花,將「公開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運動推向了正軌,並且一發不可收。
2002年,臺灣青年朱學恆第一次在網上知道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如今,朱學恆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經歷了最初幾年的鮮為人知,到今年年初網際網路資源分享平臺VeryCD與美劇字幕組聯合推出中文版網絡公開課,再到新浪等加入,國外網絡公開課的漢化工程出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熱鬧場面。
不用點名,不用佔座,沒有考試,沒有學分,想上就上的國外名校課程讓中國的高校學生、白領階層趨之若鶩,大聲宣稱——以前愛逃課,現在愛「淘」課!
大家都來OER
經濟學家託馬斯·弗裡德曼老早就說過,世界是平的。課堂也不例外。
83歲的瑪麗安·戴蒙德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解剖學已有50載。她授課的教室是學校最大的講堂,能容納736個人,學生們還是需要早作準備才能找到座位。但是有了網絡視頻,他們不再煩惱。
2005年以來,全球已經有150萬人次在YouTube上瀏覽過戴蒙德教授的網絡課程「綜合生物」。除了她以外,還有許多世界頂級學校的大師——比如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當代行為金融學主要創始人羅伯特·希勒、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幸福課」的講授者泰勒·本沙-哈爾、耶魯大學的哲學「大仙」雪萊·卡根等,都成了走出校園、走向世界的網絡新一代學術明星。
「我看起來上鏡嗎?不然我們可沒辦法開始。」麻省理工學院哲學系教授歐文·辛格如此幽默地開始他的《愛情哲學》課。
麻省理工學院72歲的物理學教授瓦爾特·勒溫同樣因為網絡開放課程成為千萬學子頂禮膜拜的對象。這位身高188釐米,滿頭白髮的教授,為了介紹鐘擺的周期與吊掛物體的質量無關,曾躺在從天花板垂下的吊索上,讓自己像鐘擺一樣擺蕩。「各位請看,這可是鐘擺之母。」接著他在講臺上蕩來蕩去,然後喊道:「物理學果然不假!」教室立時爆出歡呼聲,這段畫面也通過網絡傳遍全世界。
以歐美高校為主的公開課免費傳播儼然成了一種時尚,分門別類的講座錄像、教學大綱、課堂筆記就這樣大方地擺在各校的官網上,任人分享。而自從2006年蘋果公司開放了iTunes U(U代表University,大學)學習頻道,把喬治·華盛頓大學、杜克大學、密西根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課程資料集中起來後,更像是開闢了一塊新的知識自由市場,截至去年年底,iTunes U已經突破了1億的下載量。
英國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的開放課程經常出現在iTunes U下載排行榜前五位中,課程依難度分為「導論、中級、進階、研究」四個等級。該校名譽副校長瑪丁·比恩說,公開大學的網絡公開課程已經有1600萬人次的下載量,其中英國以外的下載量佔到89%。有6000名左右的學生在嘗試了免費網絡課程後,還購買使用了非免費課程。
有數據顯示,麻省理工開放課程的使用者中,42%是在校註冊學生,43%是校外自學人士。耶魯大學的情況也類似,校外的資源使用者佔到了69%。
正如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威廉·博文所說:「越來越多的大學,包括那些最頂尖的學校,正使用新技術讓世界進入它們的『轄區』,再也不可能緊鎖『大門』了。」美國非營利服務機構Ithaka S+R專門幫助學術機構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調研和教學普及,調研經理羅傑·斯科菲爾德更表示樂觀:「如今大家都在搞OER(公開教育資源)。」
開放課程雖然免費,但打造這樣一個平臺卻是耗錢的。OER運動主要資助者William&Flora Hewlett基金會在過去8年投入了逾1.1億美元,有1400多萬美元投給了麻省理工學院(該校另一資金支持者是Andrew W. Mellon基金會)。目前為止,麻省理工已經開放了1975門課程,其中33門課有網絡視頻版,另有百餘門課程配有動畫等多媒體教材,剩下的課程提供簡單的文字版如教學大綱、課堂筆記、閱讀材料、問題設置、課餘作業等。
耶魯大學網絡視頻課程製作的主要資金來源也是William&Flora Hewlett基金會,每門課的視頻錄製要3萬到4萬美元。這筆費用包括攝影師、字幕製作,還要確保「耶魯公開課程」負責人黛安娜·科萊納所強調的「高質量」——正是上乘的視頻質量讓耶魯公開課成為特別受追捧的對象。明年秋季,耶魯將實現36門課程數位化的目標,而且計劃製作更多課程。
Ithaka S+R的斯科菲爾德估計,過去10年投在公開課程上的錢已經有1.5億美元,還有更多的基金會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像比爾·蓋茨夫婦創建的基金會就捐贈了800萬美元。當年從哈佛大學輟學的比爾·蓋茨曾說,未來最好的大學就是網際網路。在看了麻省理工的開放課《固態化學導論》後他留言,「我從這些講座和課程資料中學到了很多,謝謝你們把它放到網上。」——這句評價讓麻省理工也頗為得意。
OER在中國
網絡公開課在中國的走紅可以借鑑這樣一個例子:今年3月19日,復旦大學邀請哈佛大學的人文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麥可·桑德爾來講講《什麼是正義》,結果據到場的學生講,「場面從來沒有這麼火爆過」,能擠進講堂站著旁聽的同學已經是極其幸運的了——現場版如此爆棚,更不難推斷網絡版的受歡迎程度。
由於OER運動起自美國,大多數公開課程都是以英語形式傳播。iTune U、YouTube等國外資源平臺固然給力,但對於非英語國家的學習者來說,只有英語夠好的人才能先行嘗到甜頭,英語水平較低的網民則不免望「課」興嘆。
字幕組,讓語言不再是傳播的障礙。按照那些名校的版權解釋,使用者只要遵循CC版權許可協議,即Creative Commons(創作共用)協議,遵循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再創作和相同方式傳播(即基於CC產品產生的新產品仍遵循CC協議)四個條件,作品就可以免費傳播。
如果說朱學恆的OOPS計劃是華人界翻譯海外公開課程的先驅,讓網友們開始了解和接受這樣一種學習方式,那麼大陸的網際網路資源分享平臺VeryCD與美劇字幕組的合作,就是第二個裡程碑,讓網民有了更多選擇。
從今年4月份開始,VeryCD開始籌備這個新的教育頻道。夏宏毅找到著名美劇翻譯人人影視YYeTs字幕組,尋求長期合作——VeryCD提供課程資源和發布平臺,字幕組負責翻譯。起初,人人影視有些犯難,雖然這是個好東西,但翻譯難度比美劇大得多,非常耗時耗力。
在夏宏毅的軟磨硬泡下,人人影視終於答應「做一個試試看」。
5月28日,由人人影視翻譯的耶魯大學教授卡根的《死亡》課程出現在VeryCD首頁。一時間,網友的反應出於字幕組的意料——下載量遠遠超過熱門電影。人人影視開始大量招募一批精兵強將,專攻公開課程翻譯。不久,TLF字幕組、OOPS(提供部分翻譯,並與國外院校溝通)、內地的超星大學堂(負責提供國內院校課程)等也加入了協作的行列。
7月9日,VeryCD U正式上線。夏宏毅在公告帖中寫道,「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課程的整理、發布、翻譯能夠帶動起網上學習的熱潮,如果還能自下而上的推動國內院校的積極響應,更是我們樂見其成的。」「2010年7月9日,我們回望1919年5月4日,會不會與有榮焉?」
中國網民的熱情被一下子激發了,從瀏覽量看,VeryCD U上各熱門課程的瀏覽量都突破了百萬,尤其是人文類課程,而且「很大一部分使用者是在讀大學、研究生」。論壇裡好評如潮:「有了這個等於免費無償的在家上國外名校啊!如果我們的大學也能做到那麼開放就好了!」「我也是超級支持,畢業後我就在這裡繼續充電,繼續我的『後大學』時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開源與開放對教育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