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在大家心中一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那麼真正的高考狀元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一、高考狀元被清北兩次退學,只因屢犯同一個錯
1、天才的偏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高考神人張非的故事,此人堪稱高考「釘子戶」。張非本人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14歲的時候去上了中專,因為調皮搗蛋被勒令退學,之後又換了一個中學備考。誰能想到,他一舉考上復旦大學。
進入復旦之後,張非一度不太滿意這個學校,沒多久就直接退學了。之後張非又參加了數次高考,被清華錄取兩次,被北大錄取兩次,皆因沉迷網絡被退學處理,更被北京大學下了「禁令」,不願再錄取他。
張非被數次退學,究其根本,除了他自律性差,一直沉迷網絡無法自拔以外,他對於自己的學習、生活等都是沒有規劃也沒有目標的,這些看起來普通人都有的品質,他反而極度缺乏。這就導致了過了高考這個坎兒,他反而不知道要怎麼繼續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了。
2、天才的「偏見」
張非的「釘子戶」經驗,可以被說為天才對自我的認知不足,屬於自己對自己的偏見。那麼這一位高考狀元,就是屬於,世人對天才的奇葩「偏見」。
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李伯泰,高考分數703分!
語文138,數學146,理綜279,英語140!
他是2010年北京理科狀元,然而被媒體大肆宣揚的不是他的「高分」,而是他的「低能」。緊隨高考狀元而來的不是什麼讚譽,而是「中國高考狀元竟然被美國11所名校拒絕」。一時之間「高分低能」、「應試教育的失敗產物」等標籤,開始一一貼在了李伯泰身上。
沒有人關心703分背後的孩子有多麼努力和優秀,也沒人關心他曾經放棄過北大報送名額,自然也就不會有人知道,李伯泰先在清華委託培養了一年,之後選擇了港大,拿了四年64萬港幣的獎學金。人們記住的只有「中國高考狀元竟然被美國11所名校拒絕」。
然而實際情況是,李伯泰高二申請國外名校的同時也申請了全額獎學金,像耶魯、哈佛等名校每年只招收少量國際生,而頒發獎學金給國際生的機率就更低了。難道我們的高考狀元只有考上國外名校才算是足夠優秀,清華北大已經不能滿足你們了嗎?
那麼,如果說李伯泰之後申請麻省理工大學交換生資格通過了呢?再如果說他還去英國劍橋大學交換學習了一年呢?再再如果說他在2017年,成功攻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醫學-理學雙博士學位呢?
優秀的人馬不停蹄,嘲笑的人固步自封!
二、歷年高考狀元後來到底怎麼樣了
「為什麼成功人士當中很少看到高考狀元的蹤影?」、「為什麼當年的高考狀元,很多之後都寂寂無名了?」、「為什麼有的高考狀元混的還不如普通人?」……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只要你真的去查一下,你就會發現,無論是所謂的成功人士當中沒有高考狀元,還是什麼寂寂無名,都是純屬扯淡。
首先,高考狀元的人數少之又少,分散到各個領域,就更是難見蹤影。就拿今年的高考來說,參與高考的人數就有1071萬,但是最終的高考狀元卻只有寥寥幾十人。這幾十人如果沒有媒體願意去追蹤報導,可能就真的如同李伯泰一樣「寂寂無名」了。
其次,怎麼定義成功?如果你定義的成功是諸如成為馬雲、馬化騰這樣的人,那麼不好意思了,全球可能都也就這麼幾個了。如果僅僅以高於大部分普通人的成就為標準,那麼,從古至今,大部分狀元的都可以稱之為成功人士。
在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一共出現了504名狀元(一說592名),有民族英雄文天祥、大詩人王維、楷書四大家之一柳公權、詞人張孝祥、茶道大成者張又新、實業家張謇……這中間還沒有計算制科狀元蘇軾、武狀元郭子儀、王安石等。
如果你覺得這些狀元離你太遠了,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恢復高考之後的狀元發展如何。
在艾瑞深《2015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當中顯示,成就較高的高考狀元有以下這些:
誠然,很多人依舊會說,高考測試出來的只是在相應標準下的應試水準。但是大家是否應該思考一個問題,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無不是耐心、毅力、記憶力、智力、專注力等都有過人之處的人,這份品質放在別的領域同樣不可能會多差。
三、做一個優秀的人,做自己的狀元
優秀如各省市的狀元,畢竟只是少數,更多的反而是那些隨處可見的普通的孩子。
縱觀歷年高考狀元,我們發現,這些家庭都有許多共同點:
①父母工作穩定,家庭和睦
父母有個穩定且能準時上下班的工作,且不說別的,至少對孩子基本的陪伴就已經做到了。家庭和睦,孩子生活在充滿愛意的環境裡,即便他不一定多麼優秀,那也一定是個健康上進的好孩子。
②父母性格溫和,教育頗嚴厲
從近兩年的熱搜就不難看出,許多父母尤其是年輕父母,在給孩子輔導作業上就很難保持溫和了。就如網友說的,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其實對待孩子教育嚴厲一些小編覺得倒並不存在多大的問題,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避免沾染諸如喝酒、抽菸等毛病。但該溫和的時候也要拿出作為父母的包容和愛意,尤其是對待叛逆期的孩子,暴躁的一刀切,那麼最後可能就是兩敗俱傷。
③孩子本身自律,熱愛學習
我們不難發現,身邊成績好的孩子,大部分都有很強的自律性,也非常熱愛學習。他們願意主動積極的接受各方面的知識,也願意花時間去鑽研。自律和熱愛,這些品質都不是天生的,大多受周遭環境,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社會環境等影響。這些都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才能擁有的品質,從小養成良好習慣,何愁孩子不優秀?
網上盛傳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這個觀點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你的孩子或許不能做什麼狀元,甚至他過於普通,在別人眼裡不那麼優秀,沒有那麼的讓你滿意。但如果他是一個人格健全、品質優良的孩子,那麼他已經是個很棒的孩子了,那他也一定會成功,或早或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