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在《做了這麼多年設計,你真的讀懂「戶型」了嗎?》一文中,良子介紹了如何系統的看待一個戶型。當時因為篇幅的原因,沒有將戶型平面之外的內容展開。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跳出戶型平面談「戶型」,將戶型放在更大範圍內去衡量優劣。
可以是「毗鄰的戶和戶的關係」,也可以是「不同樓之間戶和戶的關聯」。這樣,你就能理解現實生活中一些不可思議現象背後的邏輯了。
02
公攤面積
一個戶型的銷售面積(產證面積)和公攤面積有直接的關係。
同樣是140平方的戶型建築面積,如果兩個戶型的層數不同,極有可能套內實際使用的面積相差好幾平方。
受規範的制約,不同的樓層決定了不同的樓梯和電梯的數量。所以,套內實際的使用面積和戶型的「核心筒」(公共運輸面積)直接相關。
核心筒設計的優劣,直接決定了戶型設計的成敗。交通核一定要布置合理,面積集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核心筒主要有五種:
a.一部樓梯(原6F以下,現4F以下)
b.一部樓梯+一部電梯(11F以下)
c.一部樓梯+兩部電梯+外廊(18F以下)d.一部剪刀樓梯+兩部電梯(18F及以上)
e. 兩部樓梯+兩部電梯+外廊(18F及以上)
因為「沒有電梯」不符合潮流的發展,也不利於老齡化社會的要求,所以第一種沒電梯的交通核我就不介紹了。
第二種:11F的核心筒
一部樓梯+一部電梯,面積約:20M2(如下圖)
第三種:18F的常規核心筒
A.一部樓梯+兩部電梯,面積約:58M2(如下圖)
B.還有一種分廳的核心筒:一部樓梯+兩部電梯,面積:56M2(如下圖)
比傳統的小一點,但每層省2個平方,也能省不少面積,折合成人民幣也是好幾萬啊 。
第四種:18F以上的常規核心筒
A.一部剪刀樓梯+兩部電梯,面積約:70M2(如下圖)
因為
規範修改的原因,「三合一前室」很多地方都不被允許。所以現在新建項目,主流開發企業用的核心筒是下面這樣的。面積約:78.7M2(如下圖)
B.還有一種改良的18F以上的核心筒,面積:64M2,(如下圖)
比傳統的核心筒面積小不少。因為佔的面寬比較大,只適用平層4戶的。
同樣因為規範修改的原因,「三合一前室」很多地方都不被允許。所以現在新建項目,主流開發企業用的核心筒是下面這樣的。面積約:70.1M2(如下圖)
C.另外還有一種分廳的核心筒:兩部樓梯+兩部電梯,面積:約76M2(如下圖)
核心筒面積越來越大,一是舒適性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所以,戶型面積即使相同,套內使用面積也越來越緊湊。有時候甚至脫離了人體正常的尺度。
有了上面這些核心筒的基礎數據,不管你是買房,還是設計,都該有抓手了吧。
03
毗鄰關係
一個戶型除了與核心筒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之外,其實和你隔壁戶同樣關係緊密。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關上了門,隔壁跟我有啥關係,老死不相往來的嘛。其實不然,因為你的隔壁可能在「光照、通風「等方面對你產生影響,甚至是眼神。
A.光照影響
普通購房者可能不太懂其中的奧妙,但是建築師必須得懂。上圖兩個單元戶型中,右側的中間套因為突出比較多,對兩邊的日照影響非常大,上午西邊套在陰影裡、下午東邊套在陰影裡,如果你買了東西邊套的大戶型,求心理陰影面積。
而左側的戶型就相對好一些。現在越來越多的開發商能關注到這一點了。
採光設計標準和日照不是一個概念,也放張表吧,淺嘗輒止。
B.通風影響
」南北通透「是很多人選擇戶型的主要條件,而有些戶型雖然沒有被隔壁戶阻隔,但是被核心筒堵住了」氣門「。如上圖,中間套被北側的核心筒完全擋住了,這樣的戶型你讓它怎麼南北通透呢?
所以,後來有了改良的戶型,在北側設置外廊的方式。(如下圖)
C.互視影響
你雖然戶門一關,感覺上與世隔絕了。但因為戶型的問題,你的一些日常可能還在鄰居的眼皮底下。
如下圖,東邊套在陽臺上,客廳的一舉一動,只要中間套想關注,隨時隨地的。
再比如下圖,衛生間的位置兩家只隔著2米不到,即使沒有視線的交流,也讓人感覺挺尷尬的。而開窗排氣的時候,視線的幹擾,估計是免不了的。
因為土地集約的要求,讓數量眾多的人集中在一棟樓裡,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相互幹擾。而作為建築師,要深刻的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出發,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去儘量減少這些幹擾。
04
場域關係
美國曼哈頓高樓林立,還催生了」高樓攝影愛好者「一族。隨著手機像素的技術革命,現在普通人都能拍出高清的照片,對面樓裡的一切,基本是一覽無餘。所以戶型設計可能要關注到「場域」的問題。
攝影愛好者畢竟是少數人,我們完全可以一拉窗簾了事。那麼,無形的「光」和「氣」又是怎麼影響整個小區的戶型呢?
A.日照
凡是住宅性質的用地,開發商在開發前期,都需要給規劃局提交一份日照分析報告。這是普通人拿不到,也看不太懂結果的報告。
有些人因為自己家房子和前面那棟樓的間距很大,沾沾自喜。可他也許不知道,就是因為日照過不了,才把兩棟樓之間的距離拉這麼大的呀。就如上圖我標註的位置,兩棟樓的間距大概有70米,日照才勉強通過的。
作為建築師,除了解決戶型的日照問題,可能還有責任關照下房子之外的一切,比如空地。使得儘量多的空地在太陽底下。
B.通風
由於疫情的原因,民眾對於通風的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關注戶型本身的「南北通透」,其實在整個小區規劃時,更應該注重通風。讓整個小區通透,會更有益於居住本身。
如上圖左側的形式,是很多建築師慣用的提高容積率的手法,最後一排像一座山一樣將小區擋得嚴嚴實實,還美其名曰「有靠山」。
隨著人民群眾對居住的要求越來越高,右側的形式是建築師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當然得同時解決容積率的問題。
我們除了要把」風「當問題解決,更應該把」風「作為資源使用。合理的組織小區內的」風「,有效的利用不同季節的」風「,將風和景觀有效的結合起來,這不僅僅是景觀設計師該考慮的問題了,也應該提上建築師的工作日程。
05
結束語
上文結合著《做了這麼多年設計,你真的讀懂「戶型」了嗎?》一起看,是良子對戶型理解的」完成態「,或者是階段性的完成態。
我一致強調系統思考的重要性,就是要把時間這個維度也考慮進去,讓時間來檢驗我們的思考,我們的創作,我們的一切。
很多人做戶型設計多年,很多人「閱戶型無數」,都形成了自己的」套路「。經驗帶來安全感,但經驗有時候也制約了我們的進步。如何走出」舒適區「,迎接未知的明天,疫情之後,值得每一位建築師思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很多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能都找到了答案。
唯有人性,是最難把握的,可能戶型即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