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曙明
在我們的歷史記憶中,康乾盛世,「犯強漢(清)者雖遠必誅」(雖然其「遠」亦不過是郅支城,即今天哈薩克斯坦一帶而已);道鹹衰世,則變成「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落差太大,乃至屈辱感百年不能磨滅。
眾所周知,康乾時的中國閉關自守,而道鹹時則已國門大開,仿佛閉關是強盛的保障,國門一開,發現比郅支城更遠、更強的「犯強漢者」,比比皆是,誅不勝誅,於是開始自卑了,開始焦躁了。國門被堅船利炮打開,這是沒奈何的事情,但我們仍可以把心關閉起來,眼不見心不煩,這是最後的防線。
我想起當年大清與暹羅交往的一件趣事。康熙年間中國實行海禁,不準民眾移居海外, 「凡出洋久留者,該督行文外國,將留下之人,令其解回立斬。」把華僑視為叛國者,但對旅暹華人卻格外施恩,準許他們仍在暹羅居住,免令回籍,更不用斬頭。
為什麼對暹羅網開一面?本來,在清廷眼中,一切國際交往都是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暹羅只是藩屬國之一,大清致送暹羅國王的國書,一向居高臨下,傲慢無禮,像大人訓斥稚童。但暹羅並不自認藩屬,希望發展平等關係,他們向清廷遞交的國書,站穩主權國家的立場,要求享有平等地位。
對這樣不給面子的「犯強清者」,清廷沒有大發上國之威,出動天兵,蕩平「蠻方」,實因翻譯從中做了手腳。一些服務於暹羅王室的華人翻譯,出於維護兩國關係的動機,有意把措辭傲慢的大清文書,譯成一篇和睦友好的文字,也把暹羅的文書,譯得謙卑恭順,滿足清廷的上國心理。結果不懂外文的兩國帝王,都被哄得神融氣泰,兩國得以和好日敦。
翻譯的作用,真是可大可小。近日在奧運會上,加拿大一名電視主持人在報導中國泳手艾衍含失利後,忘記關嘜,在直播室中說:「The little 14-year-old from China dropped the ball,baby.Too excited,went out like stink,died like a pig.Thanks for that.」聲音瞬間傳遍天下,引起軒然大波。
我最早看到的中文譯文是:「那個中國的14歲小孩失誤了,真開心,出場的時候臭烘烘的,死得像頭豬。」這種明目張胆的辱罵言論,任何文明人(不論是否中國人),都會感到憤怒,人們強烈要求這名主持人道歉。我雖不至於提到「辱華、反華」的高度,但憤怒是很自然的反應。
不過很快有熟悉英語的人說,drop a ball只是一句常用口語,意為「犯大錯誤了」;like stink是俚語,與臭沒關係,是「飛快」之意,went out like stink就是遊得飛快;died like a pig直譯是死得像豬一樣,放在這裡,就是輸得很難看。整句話應該翻譯為:「這位14歲的中國女孩犯了個大錯誤,她太激動了,開始時遊得飛快,結果後來死得太難看,還真多虧了她(加拿大才拿到第三名)。」我不知哪個翻譯是對的,如果後者正確,別說「雖遠必誅」了,我連一絲憤怒都不會有。
也許閉關太久,神經變得很衰弱,要麼以為天下人都是我的對手,要麼以為天下人都不是我的對手。這個時候,譯錯一個標點符號,都可能有無數人聞雞起舞,能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