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孩子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在一點點的消退,比如他們看到一朵不認識的花,不是去觀察花的形狀、顏色、氣味,而是直接打開手機掃一下,看看是哪種花,然後掃一眼花卉介紹。甚至有的孩子連掃一掃的興趣都沒有了。
這一切來源於現代社會獲取信息太容易了,導致我們已經逐漸喪失了好奇心。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本書重新喚起我們對世界的敏感與興趣。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就可以承擔這樣的重任,書名是《企鵝、鳳梨與穿山甲》,看到這個名字,也許會讓你摸不著頭腦,其實它的副標題更能體現書的核心思想:來自世界探索先鋒的驚奇記錄。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克萊爾·科克-斯塔基 ,寫過很多一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的書,比如《如何給獅子剝皮》、《喬治王朝時代的賭博藝術》等等。
而今天的這本《企鵝、鳳梨與穿山甲》,是他整理了大量的大英圖書館資料後寫成的。這些資料從中世界一直橫跨到20世紀,資料的作者有海盜、有勞改犯,也有傳教士等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第一次見到某個稀奇古怪的事物,比如第一次見到香蕉、第一次喝咖啡等等。這些事物在當時,對於他們來說屬於異世界的奇特物質,書中整理了他們的經歷後,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他們是如何感知這些物質的。
這本書的閱讀樂趣在於,那些我們平時司空見慣的事物,在第一次被人類發現時候,人類是如何小心翼翼又帶有渴望的和它們接觸。
這本書共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節講述了人類第一次見到的奇特動物,比如長頸鹿、斑馬、袋鼠等等,第二章節講述了世界各地第一次被發現的美食,比如荔枝、鳳梨等等,而第三章節講述了不同地區的人和風俗習慣。
閱讀這本書有很多有意思的體驗,比如可以從細節裡看出不同時代人們的行為方式差異。在第一個章節第四頁描寫金剛鸚鵡,用了1699年一位作家在《新航海及美洲地峽》裡的文字,前面大段文字都在描寫這種金剛鸚鵡的生活習性和外貌特徵,讓人對金剛鸚鵡大生好感,但是最後一句讓整段都改了方向,最後一句是這樣描述的:「這是我所見過的最美麗、最可愛的鳥(金剛鸚鵡)了。它們的肉是黑色的,味甜質硬。」
這種行文方式,在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了,前面還在誇鸚鵡好看,下一句就是冷靜的評價肉質。看來那位作家的好奇心已經超越了他的理性了。
在會偽裝的「羔羊」這一章節裡,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探險家追著一隻「白色羔羊」進了灌木叢,瞬間這隻「白色羔羊」和灌木叢融為一體,探險家沒辦法,於是開了一槍將「白色羔羊」嚇出來,但探險家驚訝的發現,跳出來的這隻「白色羔羊」似乎和之前不太一樣了。
當探險家將這種奇怪的動物抓住,發現動物的體型和之前一樣,但是顏色已經從乳白色變成了黑灰色,還有一些其他的體貌特徵,表示這是探險家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動物。
最後作者認為:這是一隻偽裝水平一流的動物,可以隨時變成和周圍環境一樣的顏色。
看到這裡,我幾乎目瞪口呆了,難道這些探險家們沒有考慮這是另一隻動物嗎?看著作者一本正經的寫著奇怪的故事,瞬間讓我體驗到了智商優勢。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裡,曾經有很多人認為事件起源於武漢人吃蝙蝠,而某個旅遊節目吃蝙蝠的視頻也一度流傳,雖然最終闢謠了,但是吃野味會導致病毒感染,以及蝙蝠身上有N多的病毒,這種觀點已經深入人心了。看了這本書後發現,原來吃蝙蝠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習慣。
在本書的第89頁裡這樣寫道:當地人(印度人)認為蝙蝠肉吃起來口感像兔肉。
這個案例再次說明:作死是人類的共同衝動。
這本書要說缺陷,主要體現在案例的鬆散,以及話題的深入程度比較有限上。所以我們可以將它當做一個剛剛探險回來的好朋友,正坐在你家的沙發上跟你侃大山,告訴你這次探險的奇妙見聞。但是這樣的談話不是學術探討,所以你大可以放鬆下來,聽聽你的好朋友是如何描述的,即便那些描述的東西,其實你已經見過無數次了。
對於現代人來說,當我們可以直接去搜索到各種百科條文的時候,我們觀察世界的好奇心已經被破壞了,這時候需要的正是這樣一本書,用荒誕和學術夾雜的方式告訴我們:其實有一種神奇的動物,長得像白色的羔羊,但是可以隨時根據環境來改變身上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