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18日,2020 CNBC全球科技大會在廣州南沙盛大舉行。國際領先的數字健康平臺微醫受邀參會,與IBM、華為、法國巴黎銀行等全球頂尖的科技與商業「大腦」齊聚一堂,以「東西方科技對話」為主題,共論全球科技賦能商業的創新模式及數字經濟未來發展趨勢。
CNBC是全球第一大商業和財經新聞媒體,今年是CNBC在中國成功舉辦的第三屆全球科技大會,大會業已成為連接東西方科技創新的橋梁,為促進全球科技創新和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
「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將科技和創新巨頭聚集在一起交流想法。」CNBC國際高級副總裁Max Raven表示。在後疫情時代的背景下,本次大會聚焦「新冠肺炎應對策略」、「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數位化進程加速」等7個議題展開對話和分享,向全球超過130個國家及地區直播。
會議現場,IBM執行董事長Ginny Rometty、港交所執行董事兼執行長李小加、法國巴黎銀行(中國)執行長賴長庚、微醫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張曉春等數十位來自全球各創新領域的大咖,以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通過富有前瞻性的思想碰撞,為數字防疫、社會治理、數字經濟發展等貢獻了極具引領性的觀點及見解。
在這次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防控攻堅戰中,各國醫療服務體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考」。在中國的抗疫過程中,經由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數位化手段加持的網際網路醫療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這也讓身處風口浪尖的醫療健康服務行業迎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網際網路在抗疫過程中的作用,那就是網際網路醫療從『最好能有』變成『必須要有』。」張曉春在接受大會訪談時表示,新冠疫情暴露了現有醫療服務體系的一些短板,比如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到對病患人群的高效細分,使得醫療資源的短時間內擠兌現象進一步加劇。
在疫情突襲的關鍵時刻,包括微醫在內的數字健康平臺企業快速行動,通過創新數位化的醫療服務實現了人群分類管理,將發熱、急慢性、普通居民等群體在短時間內進行篩分,進而分別確認相應診療流程和路徑,針對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務。輕症、慢病人群由平臺承接,急病患者則通過線上精準轉診到相應醫療機構。
微醫在疫情暴發伊始火速上線「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為全國用戶免費提供線上問診、在線購藥及配送、心理諮詢等創新服務,高峰時期,平臺一天完成了28萬人次的線上服務,承擔了武漢97%的慢病在線的複診量,大大減少了疫情期間線下交叉感染的機率,分擔了醫療機構接診壓力。截至11月17日,「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已累計服務225萬人次,總訪問量超1.6億次。
「這一點提示我們,醫療甚至衛生服務體系要把『治疾病』更多地轉向『管健康』。」張曉春表示,當下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更好地連接和配置醫療資源。而居家醫療則是醫療資源得到數位化遷移後一種新場景的嵌入。「尤其是以慢病患者為主的檢測、監測、幹預、治療甚至再往前的預防,會越來越多以居家、社區場景為主,而不再是一定要去醫院。」目前,微醫已在武漢、天津、濟南、泰安等地實現慢病複診購藥的醫保在線支付,用戶在家就能獲得看病、買藥、醫保支付等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
「疫情中數位化的醫療健康服務所體現出的這些價值,將在後疫情時代變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常態化剛需。」張曉春表示,作為中國網際網路醫院的開創者,微醫將在數位技術的驅動下,在醫療服務供給、患者體驗以及醫療保障支付幾方面不斷探索創新,為人們提供看病、管病、管健康的一體化數字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