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燈
李奶奶 口述
趙安李素貞整理
傳說光武集南地裡,每逢月黑頭加陰天,都有個閃閃發光,忽明忽滅的紅燈籠,專為讀書人照路。老人講,這裡邊還有段動人的故事哩。
宋朝時候,光武集上有個出名的教書老先生。他學識淵博高,德高望重,附近百十裡地的學生都拜在他的門下求學。一天他正在講課,見窗臺外面趴著個六七歲的要飯小孩瞪著閆聽課。開始他還不大注意,後來看這孩子不論颳風下雨,天天如此,就有些感動了,但也沒有驚動他。以後,忽然又出現一件怪事,幾個不會寫文章的學生,好象突然開竅了,篇篇都寫得通順流暢,又像出自一人之手。一天中午他提前吃飯,不再休息,先到學屋,卷個席簡蹲到裡邊偷偷地觀察動靜。一會兒,聽學屋門吱呀一聲開了,許多學生擁著一個什麼人進來。這個說:「先給我寫。」那個講:「先給我寫。」你拉我拽地亂爭,這時聽一個孩子的聲音說:「別慌,別慌.一個一個挨著寫,只是千萬別讓先生知道了,要是先生知道不讓聽課就苦了我啦。」老先生輕輕閃開席縫看,見眾學生圍著一個小孩,那孩子立著腳即剛剛能趴在桌子上寫字。他一會兒口含著筆頭深思,把嘴唇都塗黑了;一會兒揮筆疾書,真有個下筆千言之勢。你猜他是哪個?正是天天在窗外聽課的那個要飯的小孩。老先生越看越愛,忘神叫一聲:「好!」猛地站了起來。這一下可嚇呆了眾學生、嚇壞了那小孩。要飯的小孩哇地一聲哭了,跳下板凳就逃。
老先生磕磕絆絆連忙跑上前去,一把拽著說:「原來是你!我非收下你這個學生不可。」那孩子這才明白了老先生的意思,帶著一臉眼淚,咧嘴笑了。口稱師父,跪下就磕響頭。老先生連忙將他抱在懷裡說「以後我教你讀書,吃、住和我在一起!」
原來這孩子姓王名英才,自幼聰明過人,喜愛讀書,不幸父母雙亡,家境窮困,以討飯為生。自被老先生收留後,學習更加刻苦。開始時老師教多少他學多少,後來老師用大針扎書本,扎透到哪裡,他便能背會到哪裡。一次次花開花落,一回回冬去春來。在老先生十載辛苦栽培下,王英才學得滿腹經綸。
有一年,皇帝開科取士,老先生賣掉他僅有的二畝半老墳地,送王英才進京趕考。英才走後,老先生仍然放心不下,心想,英才雖有學問,但是官府歷來用人唯親,考中與否實難預料。他憂慮歸心,臥床不起。其他的學生們趕來時,已經斷氣了,只有那顆心仍然咚咚地跳個不已。學生知道老師還有心事未了,一齊跪下禱告。誰知他那滿心憂思,忽然化作一個通紅通亮的小燈籠,從口裡噴出,穿窗而過,飄飄蕩蕩直向光武西北方向的開封城——宋朝的京城飛去。
這時,英才正在荒野裡跋涉,其時正當三更,月黑風緊,草深林密,道路坎坷,英才正在進退兩難之際,突然前面出現一盞紅燈。他緊緊地跟著這盞紅燈,終於走出了險境。
從此每當夜間,紅燈都出現在英才前面,行走給他引路,住宿為他讀書照明。一直將他送進京城。英才進了考場,文章作得頗為得意,考官一致將他的文章推薦給主考官,主張將他點為狀元。誰知主考官卻準備將狀元送給他的一個親戚。他在夜間偷偷將這兩篇文章拿回書房,剛剛做賊心虛地將他親戚的文章拿在上面,去用紅筆點,突然屋內一下溢滿紅光,他吃驚地抬頭一看,見窗外高高地懸著一盞紅燈,他嚇得連忙把王英才的文章翻在上面,只見滿屋紅光一下都凝到了王英才的文章上,主考官手兒一顫,那筆下不偏不倚恰恰點在王英才的文章上,就這樣英才被點中了狀元。
王英才中了狀元後,那燈又千裡迢迢地回到光武附近,每日黑夜它都飄飄蕩蕩在原野裡遊動。這個燈不照官,不照富,專給貧苦秀才去照路,大家都叫它狀元燈。
資料來源:界首民間故事選
一九八六年四月
插 圖:劉亭青 李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