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湘西網
本報記者 龍清彰 通訊員 周殿大
誰第一個把遠程教育帶到湘西?湘西電大。誰把大學辦到全州的鄉村社區?湘西電大。
州府吉首,花果山下,有一所湘西人身邊的大學,它就是創辦於1983年的湘西民族廣播電視大學。這所集學歷教育、幹部在線教育、社區教育為一體的大學,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為己任。
這是一所面向未來的「網際網路+」大學,是一所紮根在湘西大地的沒有「圍牆」的大學。
築夢:丹心譜寫教育傳奇
盛夏之季,樓群環繞的湘西電大校園綠樹成蔭,寧靜而祥和。校園東側,一組鐫刻「開放、共享、全納、泛在」的景觀石,昭示著這所大學的辦學理念,一棵建校時栽下的任豆樹,拔地參天、華蓋如雲,與之相映成趣。
37年上下求索、一路跋涉,湘西電大備受州委州政府的關懷。州四大家領導高度重視電大教育,一屆接著一屆幹,鼎力支持學校發展。近年來,州委書記葉紅專,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州委副書記廖良輝,州委常委、州委組織部部長龔明漢,副州長李平等領導先後來校調研指導,學校轉型提質取得重大突破。
37年弦歌不絕、逐夢前行,湘西電大建成了覆蓋湘西城鄉的辦學系統。學校現有本專科在籍學生5305名、幹部在線教育學員32000餘名、終身教育在線學習用戶25000餘個。育人路上與時俱進,湘西電大邁入萬人大學行列。
37年滋蘭樹蕙、潛心耕耘,湘西電大讓成千上萬學子圓夢大學、建功立業。建校以來,5萬餘名專本科畢業生遍布湘西城鄉,服務各行各業,湧現出全國五一勞動模範企業家王錫炳、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田耳、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譚豔林等一大批傑出校友和學子。靜水深流,微瀾蒼溟,湘西電大以夢為馬、不負使命。
37年篳路藍縷、砥礪奮進,湘西電大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幹部教育先進單位,被省教育廳評為「湖南省示範性電大」。最近十年學校連續被評為全省電大優秀分校。築夢徵途不舍晝夜,湘西電大譜寫了我州遠程教育傳奇。
風雨兼程,薪火相傳。湘西電大人以數十年不變的忠誠和無悔的追求,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2014年、2016年,州委書記葉紅專兩次赴電大調研指導工作,他指出,電大有優質的資源,我們要用好這些國家資源,為我州全民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創造良好條件。2017年,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來到電大現場辦公,解決學校辦學發展的困難和問題。東風化雨,滋潤心田,電大人因此信心倍增。
初心:越窮越要辦好電大
矗立於湘西電大校園的礪志樓,自建成那天起,就以昂揚的身姿,守望著湘西學子,見證著電大人37年植根湘西的奮鬥歷程。
改革開放初期的湘西,人才的缺乏和流失,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湘西呼喚人才,電大應運而生。
「越窮越要辦好電大」,這是時任州委書記楊正午作出開辦電大決策時的鏗鏘指示。「辦好電大,培養湘西永遠流不走的人才」,這是時任州長吳運昌的殷切寄語。語重心長、擲地有聲,激勵著電大人艱苦創業。
在那個年代裡,湘西電大缺資金、缺場地、缺設備、缺師資,什麼都缺。然而,再大的困難,擋不住黨委政府辦好電大的決心;再多的問題,難不倒矢志追夢的電大人。沒錢,向各界各單位「化緣」;沒場地,四處租借,教師住工棚,學生「打遊擊」…… 湘西電大創造出當年創辦、當年招生的奇蹟。1987年9月,匯聚各方力量的教學樓投入使用,電大人稱其為「礪志樓」。
湘西電大建校十周年紀念碑,靜靜地佇立於花木掩映的校園裡,上面鐫刻著當年捐資建校的單位和個人 ,一段銘文刻骨銘心:「盛世逢,教育興…… 當此建校十載之際,難忘各方支援真情:政府撥款,幾竭財政;社會資助,解囊萬金;校友捐贈,奉獻愛心…… 」
而今,湘西電大今非昔比,一個「人人皆學,樣樣有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網絡學習空間已然建成。學歷教育、幹部在線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4 個在線教學平臺,匯聚了6.5萬餘門優質網絡課程;數位化校園實現千兆主幹網、百兆到桌面,支持學生開展全天候在線學習;在「雲教室」,學生不僅可收看直播課程,還可與專家教授遠程交流互動;網絡學習機房裝備學生用計算機200餘臺,所有教室均建成多媒體教室。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湘西,因電大而更加精彩。
求索:讓電大教育惠及湘西人民
礪志樓門廳屏風上,題寫著「讓學習伴隨一生」 的校訓,提示著每一個進入電大的學習者:學無止境,唯有學習方可開啟精彩人生。讓電大教育惠及湘西人民,湘西電大是忠實的實踐者。在這裡,匯聚著最優質的學習資源,提供著最體貼的支持服務,運行著最高效的辦學系統。
開放辦學和系統辦學,是湘西電大最大的優勢。寬進嚴出、課程開放、彈性學習,滿足了學習者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上聯國家開放大學、湖南廣播電視大學,下轄七個縣電大,湘西電大搭建功能強大的信息化教學、管理平臺,為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提供有力支撐。
知識就是力量,電大助力人生。建校之初,因湘西高等教育資源稀缺、大批求學人擋在大學門外的現實,湘西電大先後推出幹部專修科、電大普通專科班、註冊視聽生等辦學形式,一舉佔據了全州成人教育的半壁江山。
教育與時俱進,電大引領趨勢。進入新世紀,湘西電大精準把握脈搏,再出發、再創業,再次勇立時代的潮頭,贏得發展的先機,開啟了服務湘西全民終身教育的新徵程。
2000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開放教育試點」辦學項目,在湘西成功落地。電大人問道實踐,上下求索,全國首創「送網下鄉」,全省引領「互助學習」。2006年,學校被省教育廳評為開放教育試點優秀單位。
2009年,湘西電大啟動「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將大學建在雲端辦在田野,填補了湘西農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歷史空白。10年招收農民學員3112名,覆蓋全州所有行政村。農民大學生培養,有效地激發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有力地夯實了農村基層政權人才基礎。
2011年,州委、州政府作出推進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決策,湘西電大當仁不讓、主動請纓,摘得「湘西社區大學」「湘西州幹部教育培訓網絡學院」牌子,就此形成開放教育、幹部網絡教育、社區教育三位一體的辦學新格局。
放眼湘西,與改革開放相生相伴的湘西電大,已經成為湘西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力軍,已經成為湘西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撐。
子曰:有教無類。這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夢想。「人生進步的階梯,教育公平的砝碼,全民學習的平臺」,是湘西電大的辦學願景。撫今追昔,歷史與現實於此交匯, 三代電大人的不懈努力,讓這個偉大的夢想已觸手可及。
奮進:電大逐夢的腳步永不止息
2004年,永順縣小溪鄉小學有9 名教師報讀電大,當時的小溪鄉不通網絡,學員無法上網學習。湘西電大急學員所急,購置可攜式伺服器和筆記本電腦,導入網絡課程,送網下鄉。六月驕陽似火,4名教師坐車、乘船、步行,輾轉6 個多小時抵達目的地。入夜,溪邊那間民居燈火通明,結束一天工作的學員,開始了求學人生中的第一次網上學習。好奇新鮮、激動喜悅,不僅是電大學員,還有陪伴他們的一大群學生和家長。這個酉水腹地的偏遠鄉鎮,照進了第一縷現代教育的光芒。
後來,「送網下鄉」擴展到全州7個不通網絡的鄉鎮,惠及68名基層電大生。歷時4年的「送網下鄉」,總行程達到兩萬五千公裡,湘西電大人以執著,完成了面向基層、服務學生的萬裡長徵。
想盡千方百計,不讓學生掉隊,這樣的故事在湘西電大還有很多。送網下鄉送的不僅是資源和服務,更是深切的人文關懷,澎湃於其中的始終是電大人追逐教育夢想的激情。
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湘西電大積澱了豐厚的精神文化。這就是,始終不渝高擎開放的旗幟,始終不渝追求教育公平的夢想,始終不渝致力於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始終不渝堅持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辦學定位,始終不渝踐行「開放、共享、全納、泛在」的辦學理念,始終不渝弘揚「讓學習伴隨一生」的校訓精神,始終不渝傳承光大與時俱進、創新開拓、忠誠奉獻的價值追求。
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歷史。從舉辦專科,到開辦本科;從面向機關行業,到服務農村農民;從單一的學歷教育,到面向全社會的終身教育;從以廣播電視為教學媒介,到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湘西電大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遠程教育與時俱進的歷史,就是一部紮根湘西、服務社會、惠及全民的教育詩篇。
有什麼樣的精神,就有什麼樣的人生。2016年,吉首市矮寨鎮大興村農民龍關紅再次創業——養殖黃牛和山羊,由於缺乏技術養殖一度受挫,她渴望通過學習增強本領。2018年,龍關紅如願以償進入電大學習畜牧獸醫專業,她學以致用,帶動全村70餘戶村民養殖牛羊,合作社吸納20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每年出欄黃牛80餘頭、山羊300餘只,實現年產值120餘萬元。湘西電大不僅圓了她的大學夢,更圓了她和全村父老鄉親的致富夢。
相約新方位,奮進新時代。湘西電大服務湘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腳步永遠不會止息,面向未來,初心猶健的電大人使命彌堅。湘西電大黨委書記肖明安說:「新時代賦予電大新使命,我們要再出發、再創業,以服務湘西全民終身教育為己任,努力把湘西電大建設成為內涵充實、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開放大學。」
回望湘西電大走過的37年奮鬥歷程,我們有理由相信,站在新起點上的湘西電大,將再次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湘西、無愧於電大使命的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