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蓮花紋方磚坯
出土的方磚
唐代磚瓦窯址支通道
位於富平的桑園唐代磚瓦窯址,是迄今發現的唐代磚瓦窯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窯群。記者昨日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這是一處為唐陵服務、官營的唐代建材基地。
0.9平方公裡分布495座磚瓦窯 迄今規模最大
桑園唐代磚瓦窯址,位於富平縣宮裡鎮桑園村和澗頭村,唐定陵陵山的西南側。早在上世界90年代中期,省考古研究所就對這處窯址進行了調查和局部發掘,並出土了鴟吻、獸面脊頭瓦等唐代高等級建材。
從2012年至2013年,省考古研究院陸續對該窯群進行了詳細的考古勘探和部分發掘。探明在定陵西南側0.9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分布有13組共495座唐代磚瓦窯。每組窯群多者40座-50座,少者數座,除個別為平面曲尺狀分布外,大多呈兩兩相對式、南北方向延續的布局,相對的兩排窯間為長條形的操作通道。
「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因為以前發現的唐磚瓦窯一般就幾十座,可這次發現了495座。」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於春雷告訴記者,這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唐代磚瓦窯址。
窯壁發現刻畫文字或為工匠即興塗鴉
於春雷介紹,這次發掘選擇了13組窯中的一組,發現了南北向操作通道、窯東西向支通道、灰坑等遺蹟。出土遺物主要有磚、瓦燒成品與生坯,另外有少量陶製工具、陶片、瓷片與銅鏃等。
13組窯的主操作通道為一南北向長條形的壕溝,寬近四米,完整長度根據勘探判斷在70米到300米不等。通道東西兩側為相對分布的窯爐,即文獻記載的「穿掘為窯」。窯門外有堆放的草木灰或原本堆放草木灰的淺坑,通道東西兩側為相對分布的窯爐。
窯爐皆為馬蹄形半倒煙式饅頭窯。該遺址已發掘的窯爐分為兩類,一類形體較大,大部分保存有窯壁及其以下部分,頂部均不存,窯床後壁下部有5個吸菸孔。另一類窯形制較小,窯頂尚存,窯床後壁底部有3個吸菸孔。
「前者窯室內堆積出土了大量帶泥坯的磚。」於春雷說,據此分析這是從地面開挖大坑,然後向四周擴挖成窯室、火膛等,並向後部掏挖出煙囪。燒前應從頂部裝窯,以泥磚坯砌出窯頂。這些帶有燒結泥坯的長方磚就是頂部砌磚。形制較小的窯爐,則是從操作通道兩壁掏挖而成,裝窯和出窯都從窯門進出。於春雷說,兩類窯窯壁上都留有擴挖或掏挖的工具印痕跡。
此外,在個別窯爐窯壁上有刻畫的文字,可識別的有「王」「亳」「九」「論」等,還有小兔等紋樣。考古人員推測,這或是工匠建窯時的即興塗鴉。「他們的隨性之作,卻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出土遺物以磚為主,有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3種。此外,還出土有少量外素麵、內布紋的瓦,均已殘破。
建材專供唐陵使用
將尋找作坊設施
既然這處窯址是迄今發現的唐代磚瓦窯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窯群。那麼這裡生產出的磚運到哪裡呢?於春雷告訴記者,這應該是一處為唐陵服務的、官營的重要的唐代建材基地,對研究唐代磚瓦製作工藝有重大意義。
「肯定是給唐定陵供磚的,因為它距離定陵的下宮只有300米。」唐定陵是唐中宗李顯的陵墓。除了定陵,富平還有4座唐陵,距離這處磚瓦窯址各有幾公裡遠。根據磚瓦窯的規模來看,也有可能還給其他唐陵供磚。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其規模遠超其他唐代帝陵附近發現的磚瓦窯址,因此,這處窯址在當年的管理、用途及與周圍遺址的關係也應該比其他窯址要複雜得多,需進一步深入探討。另外,考古人員雖然在3組窯爐的兩側開探溝試掘,但目前尚沒有發現作坊遺蹟,因此,尋找磚瓦窯作坊設施將是省考古研究院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記者文豔周立/ 文 記者李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