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現唐代磚瓦窯群 刻畫文字或為工匠塗鴉(圖)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出土的蓮花紋方磚坯

  出土的方磚

唐代磚瓦窯址支通道

  位於富平的桑園唐代磚瓦窯址,是迄今發現的唐代磚瓦窯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窯群。記者昨日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這是一處為唐陵服務、官營的唐代建材基地。

  0.9平方公裡分布495座磚瓦窯 迄今規模最大

  桑園唐代磚瓦窯址,位於富平縣宮裡鎮桑園村和澗頭村,唐定陵陵山的西南側。早在上世界90年代中期,省考古研究所就對這處窯址進行了調查和局部發掘,並出土了鴟吻、獸面脊頭瓦等唐代高等級建材。

  從2012年至2013年,省考古研究院陸續對該窯群進行了詳細的考古勘探和部分發掘。探明在定陵西南側0.9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分布有13組共495座唐代磚瓦窯。每組窯群多者40座-50座,少者數座,除個別為平面曲尺狀分布外,大多呈兩兩相對式、南北方向延續的布局,相對的兩排窯間為長條形的操作通道。

  「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因為以前發現的唐磚瓦窯一般就幾十座,可這次發現了495座。」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於春雷告訴記者,這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唐代磚瓦窯址。

  窯壁發現刻畫文字或為工匠即興塗鴉

  於春雷介紹,這次發掘選擇了13組窯中的一組,發現了南北向操作通道、窯東西向支通道、灰坑等遺蹟。出土遺物主要有磚、瓦燒成品與生坯,另外有少量陶製工具、陶片、瓷片與銅鏃等。

  13組窯的主操作通道為一南北向長條形的壕溝,寬近四米,完整長度根據勘探判斷在70米到300米不等。通道東西兩側為相對分布的窯爐,即文獻記載的「穿掘為窯」。窯門外有堆放的草木灰或原本堆放草木灰的淺坑,通道東西兩側為相對分布的窯爐。

  窯爐皆為馬蹄形半倒煙式饅頭窯。該遺址已發掘的窯爐分為兩類,一類形體較大,大部分保存有窯壁及其以下部分,頂部均不存,窯床後壁下部有5個吸菸孔。另一類窯形制較小,窯頂尚存,窯床後壁底部有3個吸菸孔。

  「前者窯室內堆積出土了大量帶泥坯的磚。」於春雷說,據此分析這是從地面開挖大坑,然後向四周擴挖成窯室、火膛等,並向後部掏挖出煙囪。燒前應從頂部裝窯,以泥磚坯砌出窯頂。這些帶有燒結泥坯的長方磚就是頂部砌磚。形制較小的窯爐,則是從操作通道兩壁掏挖而成,裝窯和出窯都從窯門進出。於春雷說,兩類窯窯壁上都留有擴挖或掏挖的工具印痕跡。

  此外,在個別窯爐窯壁上有刻畫的文字,可識別的有「王」「亳」「九」「論」等,還有小兔等紋樣。考古人員推測,這或是工匠建窯時的即興塗鴉。「他們的隨性之作,卻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出土遺物以磚為主,有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3種。此外,還出土有少量外素麵、內布紋的瓦,均已殘破。

  建材專供唐陵使用

  將尋找作坊設施

  既然這處窯址是迄今發現的唐代磚瓦窯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窯群。那麼這裡生產出的磚運到哪裡呢?於春雷告訴記者,這應該是一處為唐陵服務的、官營的重要的唐代建材基地,對研究唐代磚瓦製作工藝有重大意義。

  「肯定是給唐定陵供磚的,因為它距離定陵的下宮只有300米。」唐定陵是唐中宗李顯的陵墓。除了定陵,富平還有4座唐陵,距離這處磚瓦窯址各有幾公裡遠。根據磚瓦窯的規模來看,也有可能還給其他唐陵供磚。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其規模遠超其他唐代帝陵附近發現的磚瓦窯址,因此,這處窯址在當年的管理、用途及與周圍遺址的關係也應該比其他窯址要複雜得多,需進一步深入探討。另外,考古人員雖然在3組窯爐的兩側開探溝試掘,但目前尚沒有發現作坊遺蹟,因此,尋找磚瓦窯作坊設施將是省考古研究院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記者文豔周立/ 文 記者李明/圖)

相關焦點

  • 富平現唐代最大磚窯場 修建者文化水平高(圖)
    富平發現唐代最大規模的磚瓦窯場本報訊(記者趙爭耀)1月26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工作者在位於富平縣宮裡鎮的桑園窯址考古中,發現了500多座窯爐,是迄今已知的唐代規模最大的磚瓦窯場遺址「經調查勘探,估計窯爐總數量超過500座,目前已經揭露的窯爐26座,皆為馬蹄形半倒焰式饅頭窯,由窯門、窯室(火膛、窯床)、吸菸孔、煙室、煙囪等組成,大部分窯爐頂部不存,少量窯爐保存完整。」省考古研究院專家於春雷說,已發掘的窯爐有兩座窯壁上發現修建窯爐時工匠留下的頗顯書法功力的文字,還有部分繪畫作品,說明當時修建窯場的工匠中有文化水平頗高的人員參加。
  • 墨跡賞畫之唐代: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名稱】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年代】唐代【形制】絹本設色【尺寸】55.9x81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李白的詩作即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比喻,蜀道路多險峻山勢崎嶇,從這幅描繪細膩、刻畫生動的青綠山水可窺一二。
  • 陝西為勞模工匠提供學歷教育
    新華社西安9月18日電(記者李浩)一場特殊的勞模工匠學歷提升班開班儀式17日在位於陝西省西鹹新區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主角是來自陝西各地市多個行業的45位優秀勞動者代表。這是陝西首次舉辦勞模工匠學歷提升班,學員完成學業後將取得西安交通大學的學歷證和學位證。
  • 瑰麗迷人的唐三彩,唐代工匠智慧的結晶,對陶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唐代的墓葬和窖藏中出土唐三彩很多,這與唐代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盛行厚葬的風氣有關。《舊唐書·輿服志)記載:近者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破產傾資,風俗流行,遂下兼士庶。」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得知,唐三彩不是作為日常生活用器的,而是一種人死後用以陪葵的器物。所以又稱為「明器」或「冥器」。
  • 西安城牆刻滿神秘文字,本以為是遊客塗鴉,真相其實很簡單
    當我漫步在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西安城牆上時,發現地面的城磚上居然密密麻麻地刻畫著許多神秘的文字!這到底是咋回事?蹲在地上仔細端詳,這些城磚上都整整齊齊地刻著「戶縣大王王守,一九八四」的字樣。乍一看我還以為是哪個不講文明的遊客在西安古城牆上亂刻亂畫的塗鴉,類似於「到此一遊」。
  • 《唐宮仕女圖》是一幅畫嗎?唐代女子的真實相貌如何?
    能畫出這個水準也是相當不容易了,從這些仕女圖中,不僅能看出唐代女性的一些基本樣貌特徵。02還能掌握她們的服飾,日常生活中的不少特點,仕女圖就好像她們日常生活的還原,而且還涉及到了眾多貴族女子。除了藝術價值外,它們的歷史研究價值也是相當高,很多人都是通過研究仕女圖,從而了解到當時的一些歷史。從這些仕女圖中,能看出唐代的女性是比較開放的,不僅衣著較為開放,當時女性的審美特點也體現出來,不少仕女體態豐滿,她們的神態儀表刻畫較為細緻,人們也能深入了解到她們的日常生活。
  • 怎麼在QQ表情圖片上添加文字和塗鴉?
    我們在QQ上面發送圖片的時候,有時候想要在圖片上面添加一些文字,或者塗鴉。那麼如何在QQ表情圖片上添加文字和塗鴉呢?實現結果(如下圖所示) ,下面來談談具體的操作方法:第一種:非QQ會員。如果你的QQ不是QQ會員,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步驟實現QQ表情圖片添加文字。
  • 原來唐代器物上的眾鳥之首暗示了唐代社會那麼多的小確幸
    唐代的裝飾紋樣充滿異域風採,這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各民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唐代的工藝美術吸收少數民族的審美風格後,出現了以鳳紋為主體的複雜、完整的綜合性裝飾藝術風格,也愈發顯出鳳紋圓潤飽滿、雍容華麗的特點。唐代瓷器鳳紋常見的有單鳳、鳳銜花卉、雙鳳舞祥雲、雙鳳穿牡丹等。這種紋飾多重於頭部及尾部的刻畫,姿態端莊秀麗,舞姿柔美,十分富於情韻。
  • 唐代渤海國文字瓦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的產生與使用,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其中,一些帶有「文字」的陶瓦受到許多學者關注,並取其名為「文字瓦」。現黑龍江省博物館就收藏有一些文字瓦。 這些文字瓦上有百餘個「文字」,大體可分為正楷漢字類、殊異字類及符號類3種。就文字數量而言,瓦上大多為單字,少有雙字,三字以上更不多見;就製作形式而言,則有模印及刻劃兩種。
  • 北大古鐘內壁塗鴉: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和韓文字跡
    慈濟寺山門雖已經過粉刷,但門洞中仍能看到不少塗鴉。 中新網 圖  記者在這口古鐘東面的慈濟寺山門注意到,雖已經過粉刷,但門洞中仍能看到不少塗鴉。刻畫的文字內容也與北大校鍾內壁類似。有北大畢業生告訴記者,此處塗鴉大多是校方採取保護措施前就已存在的。  日前,清華大學的日晷、二校門也發現了被塗鴉刻畫的痕跡。  與此同時,高校方面也在積極應對這些對文物的破壞行為。  清華大學相關人員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學校已對塗鴉處進行了現場勘察,制定了修繕方案,將儘快啟動修繕工作。
  • 開封柳園口溼地變工地 磚瓦窯在灘區取土燒磚
    鄭州國家黃河溼地公園  位於黃河南岸大堤北側、以南裹頭廣場為中軸,東至黃河公鐵兩用橋、西到保合寨控導壩,總面積2萬餘畝,劃分為6大功能區,總投資4.77億元。  開封市柳園口省級溼地自然保護區  西起中牟縣,東至蘭考與山東交界處,全長60多公裡,以黃河河床為軸,南北延伸寬15.5公裡,面積達16148公頃。
  • 看磚瓦窯的華麗嬗變
    看磚瓦窯的華麗嬗變 「我們4家企業『眾籌』將輪窯企業升級整合為 『新型隧道窯節能企業』,改變了傳統生產工藝,同時還投入了500萬元購買了脫硫塔、降塵噴霧設施等汙染治理設施,有效的實現節能降耗,減少汙染物排放……」近日,在位於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高橋4組64號的成都市蒲江五興節能建材有限責任公司,企業負責人孫志良向記者介紹了企業的綠色發展轉型之路
  • 白水湖公園樹木被塗鴉
    6月5日,潯陽晚報記者在白水湖公園看到多棵樹木被隨意塗鴉和刻字,公園美景被大打折扣。6月5日上午,潯陽晚報記者來到白水湖公園,裡面樹木蔥鬱茂密,樹蔭下的石凳上坐著一些納涼的市民。潯陽晚報記者發現,幾棵樹幹上都亂七八糟地刻畫著一些文字和圖案。這些被刻字的地方,樹皮已經枯死,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 唐代甌窯出永嘉 窯工留下千年文字待解之謎
    考古專家在一件匣缽上發現「大中十一年」的紀年,由此確定窯址的時代為唐代中晚期。這是首次在上林湖以外地區發現唐代用釉封口的瓷質匣缽,並出土部分可與秘色瓷媲美的高質量青瓷。坦頭唐代甌窯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建明表示,坦頭唐代甌窯遺址的出現與該地區瓷土豐富、燃料充足以及水運便利的因素有莫大的關係。
  • 北大古鐘內壁塗鴉密密麻麻: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和韓文字跡
    北大古鐘內壁塗鴉密密麻麻: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和韓文字跡 北大古鐘內壁塗鴉現狀。中新網 圖中新網北京8月31日消息,近日,有媒體報導,北京大學校內古鐘等文物遭破壞,引起關注。30日,記者前往實地探訪。當日上午,記者來到未名湖西岸。記者看到,古鐘外觀並無刻畫痕跡,並且鍾亭入口處貼還有「鍾亭危險,小心落下,小心傷人,請勿觸摸,請勿敲鐘,請勿搖晃,愛護文物,有攝像監控」的字樣。而鍾亭對面的確有一個攝像頭。
  • 塗鴉愛好者:一幅街頭塗鴉成本數百至上千元(圖)
    昨日下午4點左右,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位於安貞橋北面橋身東側的塗鴉現場。橋身所塗圖案為一黑色人頭畫像和一連串彩色英文字母。整個圖案大約長7米、寬1米。在安貞橋西側也塗有黑色的「555」大字,還有其他彩色的圖形。  據塗鴉地點對面的北京農商銀行保安樂先生回憶,「橋身東側的塗鴉是3日晚上畫上的。」
  • 「國寶解密」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到底值多少錢?
    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很多來西安旅遊的朋友們都想去陝西歷史博物館,一睹國寶風採,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國寶背後的秘密故事嗎?
  • 陝西歷史博物館那些精美絕倫的鎮館之寶
    皇后玉璽,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68年出土於陝西省鹹陽市狼家溝村,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玉璽印面為正方形,高2釐米,邊長2.8釐米,重33克。
  • 賈國濤:以鏡為鏡——唐代螺鈿鏡與絲路文明
    關鍵詞:唐代螺鈿鏡 資鑑華物 絲路文明 興衰鏡鑑螺鈿鏡是盛唐獨有的特種工藝鏡精品,堪稱中國銅鏡史上的巔峰之作。《髹飾錄》文曰: 「螺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緻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