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跡賞畫之唐代: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2021-02-08 墨跡簡言

【名稱】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年代】唐代
【形制】絹本設色

【尺寸】55.9x81cm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李白的詩作即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比喻,蜀道路多險峻山勢崎嶇,從這幅描繪細膩、刻畫生動的青綠山水可窺一二。


畫面安排了峻險的山嶺,盤曲的石徑,危架的棧道,雲繞的天際。崇山峻岭間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棧道行進,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應為唐明皇,走到橋前,黑馬作驚蹶停步之態,作者可能想藉此動作表示唐玄宗避難途中的驚慌心理吧。


嬪妃們則身著胡裝戴著帷帽,展示著當時的習俗。中部侍馭者數人解馬放駝略作歇息,表示長途跋涉的勞累。畫左邊還安排有一隊人騎正在棧道上行進。


此畫構圖雄奇,以山水為主,人物鞍馬為輔,山水畫的比重在構圖上明顯增強,在構圖意識上進行了創新,對於後世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畫中山勢突兀,白雲縈繞,人物動態及其衣帽服飾都刻畫得細緻入微,馬匹、駱駝也描繪得生動有趣。畫上奇峰、峻岭、巨石、白雲、流水,都用細線勾出,而且作者用線條表現出了巖石的形體和結構,塑造出了山峰的雄偉氣派,改變了以往畫山石只能表現出山的象徵形象的作法,這在唐代山水畫中是極少見的。用石青、石綠、硃砂等重彩設色,不加皴斫,保持著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遺風,但卻做到了色不壓線,保持著線的節奏美,並能達到色彩明麗和諧,格調典雅,使得畫面場景複雜而又具體,色彩絢麗卻沉著和諧。此圖時代特徵明顯,體現了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繪畫風格。

這幅名畫在清代《石渠寶笈·三編》中的著錄畫名曾是《宋人關山行旅》。1957年李霖燦先生根據蘇軾《東坡題跋》卷五《書李將軍三鬃馬圖》中「唐李將軍思訓作明皇摘瓜圖」一段文字,以及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的文獻記載:「明皇幸蜀圖,李思訓畫……宮女有即圃摘瓜者,或諱之為摘瓜圖」,認為此圖當作《摘瓜圖》或《明皇幸蜀圖》。


然而北宋宣和內府,藏品目錄中李思訓名下並無和「摘瓜」主題相關的畫作,到是隋朝展子虔和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名下,各有「摘瓜圖一」,於是《明皇幸蜀圖》的作者由「傳李思訓」變成了「傳李昭道」。


這幅《明皇幸蜀圖》,不論從山石配置的左右對稱性,或嬪妃、仕女的頭飾、鬃馬等造型都承襲了中國古代傳統樣式,這些均可從唐代山水壁畫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馬俑中發現類似的範例。不過,雖然這幅圖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經宋人輾轉反覆臨摹,現在看到的這幅《明皇幸蜀圖》已滲入了宋人對山水結構的理念。

相關焦點

  •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唐)-中國名畫鑑賞語音講解(三)
    明皇幸蜀圖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唐朝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 李昭道,盛唐人,唐代名家李思訓之子,亦工著色山水,與其父同享盛名,官至太子中舍,畫史上稱為小李將軍。
  • 齊白石書畫院-湯發周揭秘:宋人《關山行旅圖》與《明皇幸蜀圖》
    如今為我們所熟知的唐人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從前曾一直被稱為宋人《關山行旅圖》深藏臺北雙溪故宮。它之所以後來被歸於唐代山水巨匠李昭道,躋身隋唐設色山水,皆由李霖燦先生此文引起。文中如娓娓道來般,憑藉豐富的學識、樸素的邏輯,溫和敘述對於古畫的認識、引證、思辨,在當今理論中已屬罕見。
  • 耗時兩年設計製作完成 版權蜀錦被釣魚臺國賓館珍藏(圖)
    成都造版權蜀錦被釣魚臺國賓館永久珍藏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23日訊(記者 蔣亮) 與雲錦、壯錦和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的蜀錦有了自己最高工藝的代表作:8月23日記者獲悉,在第三屆成都非遺節上廣受好評的蜀錦《明皇幸蜀圖
  • 你知道的《千裡江山圖》和你不知道的「青綠山水畫」
    畫中生動描繪了春光和煦、山野清新、水波漣漪的美景。在繪畫技巧上,創造性地運用了青綠勾填的方法。畫面造型用筆細勁爽利,勾線有輕重、頓挫的變化。近樹枝幹穿插有序,遠山上的樹叢則只以墨圈塗而成。山間踏春的遊人直接用粉點染,精細生動。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唐代是青綠山水畫繁榮興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李思訓、李昭道的山水畫則最具代表性。
  • 為什麼「千裡江山圖」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代表,它的魅力何在?
    展子虔代表作品《遊春圖》唐代的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李思訓或者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見第一個內容,下面)。李思訓父子也是唐代皇室,李思訓是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王李叔良之孫,應該算是李世民的堂侄。而且青綠山水也是由其父子給推向高峰,李思訓還被明代董其昌推為山水畫北宗之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李思訓代表作品有:《江帆樓閣圖》、《宮苑圖絹本》。
  • 屏風畫:傳統的絹、紙繪畫,是如何被用來裝飾屏風的?
    唐代及其之後,屏風普遍變高,大面積的插屏和曲折的圍屏逐漸增多。這為絹、紙繪畫成為主要裝飾手段提供了舞臺。據傳,唐太宗李世民喜歡書畫,讓虞世南把《列女傳》寫在屏風上。另外,《唐書》有記載,憲宗曾將「前代君臣事跡寫於六屏」,「宣宗書《貞觀要政》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從此以後,絹、紙繪畫被大量應用到屏風上作裝飾。
  • 陳尚君:日本畫師筆下的歷史長卷《長恨歌圖》
    在《長恨歌圖》的折頁裝幀上,上半部是高清原畫;下半部則以左右對照的方式,將詩歌原文及解讀按豎排呈現,詩歌原文採用少見的「專金」印刷。這種裝幀形式,將繪畫、詩歌和解讀合三為一,讓讀者可以同時賞畫、品詩、讀史。下文是陳尚君專門為《長恨歌圖》而作的解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