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都會博物館最強使用攻略來了
逾37萬張高清藏品圖片免費開放,圖片路徑哪裡找?
深圳晚報記者 楊端端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7日宣布,將在線上對學術研究以及商業使用的用戶開放其公共藏品資源。「我們豐富多樣的館藏涵蓋了5000多年的世界文化歷史」,大都會館長託馬斯·P·坎貝爾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的核心任務是讓所有想要學習和享受這些我們保護之下的藝術品的人都可以獲得這些資源。通過使用新的方式來激發創造性、普及知識、創造靈感,讓博物館的藏品更具便利性,這符合21世紀觀眾的需要。」大都會博物館的此舉意味著,無論是藝術家、設計師、教師、學生,專業人士或是業餘愛好者,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並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分享這些公共領域藝術品的高清圖像。
一件文物有10多張圖片及重要信息
據悉,這次藏品公開的初步計劃將推出20萬件藏品的37.5萬張圖片,大多為高清、橫向解析度為4000像素。大約還有100萬件印刷、雕版、海報、明信片等易受損的公共藏品還未進行數位化處理。大都會博物館沒有披露自己放棄了多少經濟利益,不過可以拿同行的數字大概估量一下:在開放圖像版權之前,勞申伯格基金會僅憑藉勞申伯格一個人的作品,每年能賺取10萬美元圖像版權費,至於館藏豐富的大都會——儘管它是個非營利機構,版權費只會是前者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此舉立刻引起了藝術愛好者們的強烈擁護,甚至在社交網站上為大都會設了「# Met Open Access #」的標籤。
深圳晚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研究部主任黃陽興博士,他介紹,近年來,大都會其實一直在逐漸開放它的館藏圖片數據。本次全面開放有裡程碑的意義,它將會使這些藏品能夠最大程度地接觸到廣大用戶,突破實體展示的物理限制。因為博物館的歷史藏品應該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開放數據是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使命。黃陽興說,自己作為文物考古研究者其實在好幾年前就開始使用一些世界大型博物館的免費圖片數據了,所以對於如何取得這些圖片的路徑非常熟悉。他說,在進入大都會博物館的主頁/Art/Collection/Search/路徑下面,可以發現圖片下方有一個「Public Domain」(公共領域)的標誌,這表示你可以從大都會官網以高解析度免費下載的這張圖片,可以在法律允許範圍內複製、修改和發行,且即使用於商業目的,也不需要提出申請。
黃博士認為,大都會博物館提供的圖片最有價值的一點是:一件文物有360度的十多張圖片,而且附含名稱、尺寸、來源、出土時間、之前展覽情況、學者注錄等重要信息。而藝術品則包括作品名稱、藝術家、創作日期、媒體和尺寸等關鍵信息和相關介紹,這大大利於網絡用戶探索藏品的廣度和深度,價值非同小可。
全球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放圖片數據
大都會博物館並不是第一個這樣做的博物館,在此之前,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美術館(其網站稱開放4.5萬件藏品圖片提供下載,且數量不斷增加)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均已經開放了館藏資源的高清圖片下載,其規模和廣度令公眾大開眼界。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也從去年開始在線提供了展覽相關圖片資源的下載。
2013年,荷蘭國立博物館就將12.5萬件藏品的高清圖片放到網際網路上供人下載、使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倫勃朗的《夜巡》,梵·高的《自畫像》都在其中。博物館還在官網列出了如何使用這些高清大圖的教程,並鼓勵大家用這些藝術品的圖片進行各種衍生和創作,比如製作手機殼、衣服、抱枕等等。
除了在開放資源的數字上勝過這些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比它們還要開明:它大方地和其他網站握了手,讓用戶可以不必打開大都會的官網,就能在一些平時訪問更頻繁的網站中找到公開資源。這些網站包括 Creative Commons、Wikimedia、Artstor、美國數字公共圖書館和Pinterest等。
不過,也有一些被認為「逆潮流」的藝術機構。去年,瑞典視覺版權協會就曾將維基媒體瑞典分部告上法庭,認為他們在未取得藝術家同意的情況下對公眾提供免費的藝術品圖片。儘管法院最終判決維基媒體敗訴,但不少人為不帶商業目的的維基媒體喊冤,認為這是「對版權法過時的並且限制性的解釋」。
首先進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http://www.metmuseum.org/。
以米芾書跡為例: 《吳江舟中詩卷》。
看到圖片下最左方有「Public Domain」嗎(紅色字)?這就表示這是一張共享圖像。你可以從大都會官網以高解析度免費下載這張圖片,在法律允許範圍內複製、修改和發行,即使用於商業目的,也不需提出申請。
PS: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大方地和其他網站握手,它讓用戶不必打開大都會的官網,就能在一些平時訪問更頻繁的網站中找到公開資源。這些網站包括 Creative Commons(知識共享,非營利組織,也是一種創作的授權方式)、Wikimedia、 Artstor、美國數字公共圖書館和Pinterest等。
來源:深圳晚報
(責編:赫英海、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