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你的「Met story」是什麼?

2020-12-14 澎湃新聞

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在此前的消息中,大都會宣布將閉館至7月,而「150周年特展」也將延期。

然而,在閉館期間,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依舊在通過線上講述著博物館故事。作為慶祝大都會博物館150周年的一部分,「大都會博物館故事(Met story)」是一個視頻系列,該項目是為期一年的社交媒體計劃,旨在分享參觀過大都會博物館的人的故事,談及他們自身與博物館的聯繫。這些分享故事的人則包括藝術家、策展人、老師、設計師、演員、博物館工作人員、公眾人物等。

大都會博物館

Met Stories :回顧與期待

目前,這一視頻系列已發布了四集。第一集的主題是「回顧與期待」,大都會影像檔案保管員史蒂芬妮·波斯特(Stephanie Post)講述她與大都會攝影歷史檔案的故事;教育家,前Runway項目的主持人蒂姆·岡恩(Tim Gunn)則分享了他在大都會博物館中看到的時尚歷史;而紐約芭蕾舞演員西拉斯·法利(Silas Farley)則講述了博物館藝術是如何成為舞蹈靈感的。

西拉斯·法利(左),史蒂芬妮·波斯特(中),蒂姆·岡恩(右)

史蒂芬妮·波斯特在大都會博物館工作了25年。在她看來,大都會博物館如今已改變了很多。「我在影像檔案部工作,我也喜歡整理這些檔案,其中包括老照片,員工照,博物館內部及外部的影像資料。這是我所能觸及到的時光之旅。」

史蒂芬妮·波斯特在整理影像檔案

攝影檔案,大都會博物館展廳內部

史蒂芬妮表示,「我學習如何看待線索。有些照片上可能沒那麼多的信息。比如,許多圖片上面並未標註日期,所以我只能更進一步,仔細地看這些圖片。例如,這裡有遛狗的女士,也有閱讀報紙的男性的照片,後者在讀的是《生活(Life)》雜誌,上面顯示著1970年第四期,那時大都會博物館剛翻修完。此前,大門口的樓梯並不寬,是十分擁擠的。今年是大都會150年,也是翻修後的50周年,如今,大都會面向世界,歡迎所有的人來博物館參觀,已成為了城市的一部分。就像50年前那樣,你可以看到孩子們在門口玩耍,相互追逐,熱狗攤依舊在那。」

攝影檔案,1970年代大都會博物館外

攝影檔案,1970年代大都會博物館外

在她看來,坐在檔案館裡看這些照片,看著時光流逝,看著博物館的變遷,「時光是最好的鏡頭」。

教育家,前Runway項目的主持人蒂姆·岡恩(Tim Gunn)說,「我來到大都會時總會精心打扮一番,以表示對文物的尊敬。這些文物的眼睛或許也會回眸看著我們。」在他的故事裡,他講述了如何在博物館裡發掘時尚的歷史:

「當我獨自在館中徘徊時,我發現博物館裡沒有關於時尚的課程,我認為那是毫無責任感的。當你在埃及展廳看著那些雕像時,你或許會想,20年前,亞歷山大·麥昆設計過。因此,我想到的是,我將帶我的學生來大都會,帶到古埃及展廳參觀,因為這裡是時尚的搖籃,這裡是裁縫業的起源,這裡是珠寶設計的起源。生產織物起源於埃及,而亞麻始於8000年前。然後,我們會走過古希臘、古羅馬展廳,開始談論布料。然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部分,我們會關注於當時的高級時裝。」

大都會博物館古埃及展廳

大都會博物館古埃及展廳展示的亞麻織物

「對我而言,大都會給予了我燃料,讓我在這裡發現自我,了解自我。這些文物是活著的。他們在當時被創造出,並和當下相連接。」

紐約芭蕾舞演員西拉斯·法利(Silas Farley)則講述了博物館藝術是如何成為舞蹈靈感的。首先,他講述了他與芭蕾的不解之緣,也講述了博物館是如何給予其靈感的:

「我第一次看芭蕾是在我六歲的時候,那是在北卡羅來納,我家鄉的教堂中。從此,我便被芭蕾所迷惑住了,走上了成為芭蕾舞者的道路。我覺得男芭蕾舞者就像是戰士詩人,這也讓我最終來到紐約,成為紐約芭蕾舞團的一份子。14歲時,我來到這裡,開始了芭蕾舞訓練。」

「當時的贊助商給了我一張大都會博物館的會員卡。我一直很好奇芭蕾和其他藝術形式是如何相關聯的。而我覺得大都會就是為我這樣的人設計的,我在藝術圖案中看到了韻律,在繪畫的筆觸中看到了動態,在雕塑中看到線條、形態和精確性。作為芭蕾舞者,這些力量和感性的結合是我所追求的。在羅丹的雕塑中你可以感受到這些,在中國畫長卷和書法中,同樣蘊含著我所尋找的韻律。」

西拉斯·法利在羅丹雕塑前

大都會美術館館藏的中國繪畫

Met Stories :打破邊界

第二集的故事則圍繞著主題「打破邊界」,其中,廚師、作家約坦·奧託倫吉(Yotam Ottolenghi)談到食物和藝術是如何相聯繫的;穆斯林律師協會的聯合創始人阿西姆·雷曼(Asim Rehman)回顧了他是如何從童年時代訪問大都會,以及博物館是如何塑造他的美國穆斯林身份的;而獨立策展人和藝術史學家洛瑞·西姆(Lowery Sims)則講述了她在大都會博物館從事當代藝術收藏時的故事。

洛瑞·西姆(左),約坦·奧託倫吉(中),阿西姆·雷曼(右)

廚師、作家約坦·奧託倫吉(Yotam Ottolenghi)說道,「我是廚師,我喜歡博物館,但我並不覺得這兩者能有什麼聯繫。直到2015年,大都會聯繫了我,他們有一個展覽「耶路撒冷:1000-1400」,他們希望我做一個活動來創造這種地道的中世紀盛宴,該地區的特色美食。」

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的中世紀藝術品

約坦表示,「在中世紀的耶路撒冷,基督教,穆斯林在一起,那時候的美食也成為了如今中東的美食文化。但我並不知道中世紀的情況。因此,當我準備這次盛宴時,我尋找了世上的第一本烹飪書籍,那是10-13世紀在巴格達出版的。令我震驚的是,實際上那時該地區的食物與現在的食物是多麼相似。例如羊排和水果、堅果,鷹嘴豆和小扁豆等中東飲食文化中的所有這些東西,實際上在當時就存在了。而當我走進博物館的時候,也能發現相同的情況。當你認真地看待藝術作品時,你可以看到當時的文化,展廳為不同文化的人提供了橋梁,每樣物體都不是孤立的在那裡的,而食物也是一樣的。」

大都會博物館館藏中展現美食的藝術品

穆斯林律師協會的聯合創始人阿西姆·雷曼(Asim Rehman)則回憶了自己第一次去大都會博物館的情節,「我在紐約長大。我家也是在附近唯一的移民家庭。1987年,我父母租借了一輛校車,帶上了許多穆斯林家族,大家一起帶上零食來到大都會博物館遊覽。這件事最終也登上了穆斯林通訊報。那一次遊覽也是我第一來到大都會博物館,也讓我感受到大都會是一個大的社區,裡面也展示著我們的歷史遺產。」

1987年,阿西姆·雷曼與父母及其他穆斯林移民一起參觀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並不單單是物件,而是我們創造的這個社區,可以讓不同的人一起參觀這些物件。隨著我逐漸長大,我不再討論伊斯蘭藝術是多麼美麗,多麼重要,重要的是學習,面對不同的文化傳統,打破邊界。」阿西姆這樣說道。

獨立策展人和藝術史學家洛瑞·西姆(Lowery Sims)講述了她在大都會博物館從事當代藝術收藏時的故事:

洛瑞·西姆在展廳內

「我此前在大都會待了27年。最早,我是大都會的一名普通員工,從事的項目名為『社區項目(community programe)』,我們的工作是讓大都會走到戶外。1975年,我成為了20世紀藝術的助理策展人。在當時,大都會對於20世紀的當代藝術的選擇是非常保守的,到90年代中期,大都會逐漸開始關注了作品的多樣化,我們試圖展示人類的全部努力。從我個人而言,我見證了大都會的改變。如今,博物館更強調互動和公眾的參與。機構過去是單方面的權威,但是如果機構邀請人們參加,作為我而言,我當時一直在做的是問觀眾的感受。有時候,作為策展人,你只需要問和聽,然後再繼續工作。」

Met Stories:被看到

第三集的主題是「被看到」,藝術家,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政策顧問喬迪·阿坎巴伯特(Jodi Archambault)談及了博物館中美洲原住民藝術品的展示是如何影響身為美國原住民的她。

喬迪·阿坎巴伯特

在敘述的開端,喬迪·阿坎巴伯特(Jodi Archambault)指著一件服飾設計表示,「這是我設計,且穿過的衣服。我穿著它跳舞有5年了。這個設計源自傳統的拉科塔(Lakota)設計。」

喬迪·阿坎巴伯特與她設計的服飾

在南達科他州的松嶺印第安人保護區長大的喬迪表示,「我奶奶和阿姨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教我們如何串珠。她們會確保我們穿著得體。她們就是這樣長大,然後再教我們。在我成長的環境中有許多的美國原住民藝術,但是我們卻沒有博物館去保留它們。當我來到大學,學習藝術與歷史時,學習世界藝術時。我意識到,博物館使我們所有人變得無名。博物館通常給那些創造藝術的白人標註姓名,但對於那些土著藝術創作者,博物館只會給予其作品做標註,是用殖民地的名字來為其命名,有時這些標註甚至是錯誤的。」

「展廳中有希瓦莎的雕塑,它的頭看著地面,看上去相當令人沮喪。這就是美國長期以來看待美洲原住民的方式,如今博物館開始收集那些作品,並展示它們。在2015年,大都會舉辦了展覽「Artists of Earth and Sky」,我設計的服飾也成為了展品的一部分。此前,大都會從來沒有展現過當代的原住民藝術作品展。2015年才開始,這的確有些晚了,但總比不展示的要好。現在,這件作品成為了館藏,這件衣服是人們之間交流與對話的通道,不僅是這個時代的人,還有以前的人。」

大都會博物館關於美洲原住民的展覽

Met Stories:相連

在圍繞「相連」展開的故事中,大都會博物館的軟體監察員珍妮塔·佩特韋(Jenita Pettway)作為黑人婦女講述了日常經歷以及其與格倫·利根(Glenn Ligon)作品的聯繫;而紐約蒙古文化理事會創始人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則講述了她在博物館中遇見的蒙古文化遺產。

珍妮塔·佩特韋(左),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右)

珍妮塔·佩特韋(Jenita Pettway)表示,「有時候,我覺得我在這裡只是一個觀眾,一個參觀者。」人們在博物館中相互交流,但卻沒人來和我說話。人們只是從我的身邊走過,我的工作是為博物館進行軟體測試。我會瀏覽網頁面,確保顯示的信息準確無誤。

「有時候,我是唯一一個在這個房間裡的黑人。在那一刻,雖然在一個人滿為患的房間裡,但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一個人。」珍妮塔表示,在大都會工作時,黑人身份或許會讓她孤單,但當她看到格倫·利根(Glenn Ligon piece)的作品——四件蝕刻版畫時,她認為作品與他拉近了距離,「他也是非洲裔美國人,和我一樣。它使作品不那麼神秘,而不是遙不可及。」

格倫·利根的蝕刻版畫

」在蝕刻畫上的黑色部分讓人很難去閱讀上面的文字。上面有引用拉爾夫·埃裡森(Ralph Ellison)的小說《看不見的人》,『

我是一個具有實體的人,有 血有肉,有骨骼,纖維組織——甚至可以說,我還有頭腦。請弄明白,別人看不見我,那只是因為他們不願看見我。

』格倫·利根在1992年表達了這些感受,現在,差不多快30年過去了,我依舊能感受到他的那些話語,有著同樣的感受。博物館需要周圍社會的反應。在大都會,並不是所有事情都一帆風順的,但他們正試圖容納所有的人,為他們做些什麼。」

觀眾在

格倫·利根的作品前

「如今,我會去網上看作品,因為那是更私人的觀看體驗。讓我覺得我和作品是相連接的,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可以感受到自己。」

紐約蒙古文化理事會創始人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則在故事中講述了在博物館中遇見蒙古歷史的的經歷:「我在蒙古長大。人們在那裡,不被允許學許多世界的歷史。再加上,蒙古的歷史是被禁止的。所以,關於歷史,我有著許多的問題。我們來自哪裡?我們的古代藝術是怎麼樣的?但那時,我找不到這些答案。在我27歲的時候,蒙古從社會主義變成了民主主義。那時,我並不了解我們的歷史,我們需要從頭學起。」

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在大都會博物館觀看蒙古文物

「2010年,我女兒來到紐約,我也因此來到了紐約,翻開了人生的另一個篇章。在大都會博物館內徘徊時,我看到了關於兵器的展廳,一些展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件繪有佛像圖案的頭盔,我看到介紹寫著『蒙古,15世紀—17世紀』。蒙古在社會主義時期並不允許人們談論宗教。最終,我在大都會看到了蒙古國的歷史。大都會展示了蒙古的歷史文化。我並非是歷史學家,但我開始組織了社區的蒙古移民來這裡參觀。而當蒙古的官方來這裡考察,了解在美國的蒙古人的生活時,必須要有人來搭建橋梁。大都會展示了蒙古的歷史也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現在,我有一個孫女,她學習英語,而我也在教她蒙古語。我帶她去大都會博物館,讓她在那裡學習世界歷史,以及蒙古歷史。」

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組織參觀大都會博物館

目前,「大都會博物館故事(Met story)」正在繼續。與此同時,大都會博物館也鼓勵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你的大都會故事是什麼? 在#MyMetStory與社交媒體上共享你的故事。提交你的故事。」大都會博物館在官網上寫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更換logo
    繼我們上周報導紐約性博物館之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也換新 LOGO 啦。他們一改過去黑色、複雜的標識,換了一個鮮紅色的字母組合,活力且親和。新 LOGO 的設計方還是倫敦設計事務所 Wolff Olins。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所以我特別喜歡逛博物館,好讓那些陳列於博物館的舊物,帶領我穿越時空。去過法國巴黎羅浮宮、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等等,來到美國紐約,當然要到大都會博物館看看。(計程車第一時間沒打著,地鐵顧不上查,街頭漂亮馬車?肯定貴呀,好吧,滴滴小哥的三輪車也不錯)
  • 五千年文明史「一網打盡」,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孩子們打造了英語學習專區
    今天想給大家介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專門給孩子們設計的教育網站,讓孩子在家裡也能領略人類文化精品。從高考改革的方向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原版閱讀越來越重要。網站上的英文使用再配合著圖片和視頻,可以算作既原汁原味,又幫助理解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它是美國最大的歷史博物館,在世界範圍內也是赫赫有名。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歷史及文化功能
    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別選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佛羅倫斯的烏菲齊美術館以及日耳曼民族博物館,介紹其發展脈絡、管理經驗以及歷史文化意義,以饗讀者。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性藝術博物館,它興起於美國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鍍金時代」。
  • 紐約大都會影像檔案:看《大都會的貓》與20年代博物館幕後
    在閉館期間,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依舊在通過線上講述著博物館故事。作為慶祝大都會博物館150周年的一部分,「From the Vaults」是一個影像資料的放映活動。從1月24日起,博物館便從每月從影像檔案中選取放映三至四部影片,這些影像資料包括1920年代以來拍攝的藏品、紀錄片、鮮為人知的藝術家簡介、以及紀錄博物館幕後畫面過程。
  • 博物館動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8月底開放,結束長達五個月休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徐靜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結束長達5個月的疫情休館,恢復開放。率先開放的是第五大道主館,為慶祝大都會建館150周年而策劃的「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同步開放。修道院博物館將於9月開放,布勞耶分館暫不開放。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歸還埃及鍍金棺
    【新華社微特稿】一具從埃及走私海外、輾轉進入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古代鍍金棺28日回到埃及。美聯社從不願公開姓名的幾名埃及機場官員那裡獲知這一消息。這具鍍金棺的製作年代是公元前1世紀,當時用於裝殮古埃及祭司內傑曼克的木乃伊。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oMA等美國多家博物館宣布閉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當地時間3月13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宣布閉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表示,正在對其三個地點進行「徹底清潔」,即第五大道的主場館、麥迪遜大道的布勞耶分館和華盛頓高地的修道院分館,並將在下周初宣布「下一步」計劃。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席兼執行長Daniel H.
  • 閉館近半年後,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放
    當地時間8月27日上午10點,閉館已長達163天的大英博物館將迎來重新開放,結束這座著名博物館自1759年首次對外開放以來最漫長的一段閉館時間。
  • Catbird X The Met 大都會博物館聯名珠寶,它來了!
    2020,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立150周年。 為了配合因為疫情推遲接近半年的紀念活動,大都會聯合諸多品牌,發行了一系列的紀念周邊。 其中包括美國珠寶商 Catbird 特別推出一個合作珠寶系列——Catbird X The Met。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美國多家博物館閉館
    國內文化藝術場館逐步開放,而在國外,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今天宣布暫時閉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表示,正在對其三個地點進行「徹底清潔」,即第五大道的主場館、麥迪遜大道的布勞耶分館和華盛頓高地的修道院分館,並將在下周初宣布「下一步」計劃。
  • 紐約大都會館長談疫情下的150周年:用數字分享更多故事
    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150周年慶也移至線上。近日,在博物館生日之際,紐約大都會執行長丹尼爾·H·韋斯和館長麥克斯·霍萊因發表了視頻,談及了疫情當下的大都會150周年。
  • 五千年文明史「一網打盡」,大都會博物館為孩子們打造學習專區
    粒粒今天想給大家介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專門給孩子們設計的教育網站,讓孩子在家裡也能領略人類文化精品。網站基本介紹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它是美國最大的歷史博物館,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卡通圖畫, 囊括了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琳琅滿目的展品, 每個紅色和黃色的圓點後面都藏著這裡的一個「珍品」, 等待著好奇的孩子們去發掘。
  • 紐約宣布博物館24日可重開,大都會仍然29日開館
    經歷5個月的停擺後,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宣布紐約市各大博物館可以從8月24日起恢復開放。在此之前,不少博物館已經做好準備,並多次向政府說明,博物館能夠為觀眾提供安全的體驗。澎湃新聞獲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已確定具體的開館日期。
  • 大都會博物館向非紐約人收取門票 新政策有錯嗎?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這座著名的博物館在年初宣布將改變持續了半個世紀的門票政策,非紐約居民從3月開始需要強制性支付25美元入場費,而紐約州本地居民將延續此前自願付費參觀政策。據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方申明,這一項舉措的目的是為維持博物館的運營成本。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裁員81人 疫情暴露運營問題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裁員81人,疫情暴露運營問題據《紐約時報》報導,面對1.5億美元的潛在虧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大都會」)宣布解僱81名員工,此外,大都會原本希望在7月重新開館,這一計劃可能會推遲。疫情危機暴露了博物館在運營上的脆弱性。
  • 什麼?上博和大都會博物館聯手了?!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擁有超過150萬件藏品,囊括了世界文明,盡顯時尚與包容。 近日,上海博物館攜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以「禮遇東西」為主題,甄選兩館館藏精品,達成東西文明的遙相致意,為大家呈現世界文化珍禮。
  • 大都會博物館最強使用攻略來了
    深圳晚報記者 楊端端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7日宣布,將在線上對學術研究以及商業使用的用戶開放其公共藏品資源。「我們豐富多樣的館藏涵蓋了5000多年的世界文化歷史」,大都會館長託馬斯·P·坎貝爾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的核心任務是讓所有想要學習和享受這些我們保護之下的藝術品的人都可以獲得這些資源。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什麼要賣500多件中國瓷器?
    紐約佳士得將於2016年9月15日推出「美藏於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瓷器」專拍,釋出501件藏品。作為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何要集體出售?將上拍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瓷器藏品——兩件元代鈞窯藍釉紫斑盤紐約佳士得將於2016年9月15日推出「美藏於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瓷器」專拍,分為線上與線下兩個部分。其中,明清單色釉與五彩瓷頗為搶眼,如上拍的多件康熙五彩瓷器品質優良,在國內並不多見,十分珍貴。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開時間定了:8月29日,希望從未熄滅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結束長達5個月的疫情休館,恢復開放。率先開放的是第五大道主館,為慶祝大都會建館150周年而策劃的「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同步開放。修道院博物館將於9月開放,布勞耶分館暫不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