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行業:千億市場,整合加劇

2020-12-18 樂晴智庫

▌保健品千億市場,發展空間廣闊

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超千億,未來5年行業增速近10%

根據Euromonitor分類,消費者健康可以分為OTC(非處方藥),維生素和膳食營養補充劑,體重管理,及運動營養四大類。

2018年,受人們健康生活趨勢的推動,消費者健康領域在中國實現了強勁的增長。

其中,自我藥療類OTC產品包括止痛藥,消化藥,止咳藥,感冒藥和抗過敏藥(花粉症),皮膚病藥以及助眠藥。

除OTC產品外,其他消費者健康類產品,包括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VMS),運動營養,以及體重管理,普遍被中國消費者視為有疾病預防及增強免疫力等功效,仍持續快速增長。

在我國現行的監管體制下,膳食營養補充劑有三種形態:普通食品、營養素補充劑和保健食品。

其中獲得營養素補充劑和保健食品註冊批件的膳食營養補充劑在渠道的接受度和消費者的認可上有優勢,並且可以按照批准證書進行功能聲稱。

根據Euromonitor數據,2018年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規模達1627億元,同比增長9.8%,預計18-23年CAGR為9.10%。

從規模佔比來看,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佔據絕對主導位置,而體重管理及運動營養規模佔比相對較小。

2018年,三者分別佔比91.3%,7.4%,1.3%。趨勢上看,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佔比呈逐年下降趨勢,但依然佔據90%+的比例。

由於低基數效應疊加消費者需求,運動營養增速最為迅猛,2013-2018年CAGR達39.6%;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及體重管理過去5年CAGR分別為10.3%、11.9%。

「審批制+備案制」雙軌並行,行業不斷規範壯大

我國營養產業起步晚,基礎小,成長快。保健食品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以逐步由「弱監管、重營銷、以傳統滋補品為主導」發展為「規範有序、重產品、以營養補充劑為主導」。

2016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正式開始實施,保健食品行業正式步入「註冊制」與「備案制」雙軌並行時代。

2017年年初,《保健食品原料目錄(一)》和《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目錄(一)》正式發布,為備案制的落實奠定了基礎。

該辦法規定,使用原料已經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的保健食品、首次進口的屬於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保健食品將實行備案管理。

保健食品的註冊由審批制改為備案管理,註冊工作將趨向簡單,此前的文號管制帶來的壟斷局面將會被打破,藥企進入保健食品領域的成本也將大大降低。

長遠來看,一方面,新政策無疑利好進口企業,此前,進口保健品多集中於線上銷售,而新政策的實施大大縮短了註冊時間,企業通過備案後便可進入線下渠道銷售,打開了進口保健企業進入我國市場的大門。

另一方面,備案只能由生產性廠家來做,不允許貼牌,對市場上較為常見的連鎖藥店自有品牌保健品(多為貼牌生產)將造成實質性約束。

總的來看,「備案制」是一把雙刃劍,未來我國保健品行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行業整合加速,行業的規範將加速小企業的淘汰,擁有好產品、好品牌和好渠道的龍頭企業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國內企業通過海外收購擴大業務版圖,行業整合加劇

近年來,國內掀起境外保健品收購潮,各大藥企、乳製品企業紛紛瞄準保健品市場,通過併購海外企業以期進入龐大市場。

由於國外保健品歷史久、發展成熟,海外品牌在其產品細分領域深耕數年,在產品廣度、深度以及品牌影響力上具有絕對優勢。

併購海外企業,一方面可以延伸業務品類,拓寬消費者群體;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在發揮協同效應的基礎上,激活國內空白市場與渠道。

以西王食品為例,公司在2016年收購標的Kerr,其主營業務為運動營養產品和體重管理產品的研發和銷售。

其中,運動營養產品主要包括MuscleTech、SixStar、Mission1、Epiq、StrongGirl、TrueGrit、fuel:one等7個品牌;體重管理產品主要包含Hydroxycut、PurelyInspired、Xenadrine和Nature’sFood等4個品牌。

各品牌存在差異又有所互補,形成較為完善的品牌矩陣。

2015年,兩項業務在北美地區的市場規模分別為69億和42億美元,16-20年預計CAGR分別為9%和2%。而中國地區預計到2020年GAGR分別達15%和10%。

西王食品此次收購不僅可以擴展公司的海外布局,還可以藉助Kerr的品牌優勢,從而實現國內業務的增長。

湯臣倍健18年同樣大舉收購,收購澳洲益生菌補充劑龍頭標的LSG,進軍益生菌領域。LSG旗下主要品牌為Life-Space,包括約26種益生菌產品,劑型以益生菌粉劑和膠囊為主,定位人群從孕婦、嬰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到老年人群。

根據Euromonitor,全球益生菌補充劑市場規模達60億美元,佔VMS總市場約6%的比例,已經成為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

我們估算,2018年我國益生菌市場約有40億元的市場規模。

湯臣倍健牽手LSG,一方面,Life-Space彌補了公司在益生菌品類的短板,未來有望成為公司業績爆發的另一大增長點;另一方面,湯臣可以憑藉LSG的品牌優勢,發揮其原有渠道經驗,提升其在母嬰渠道地位。

對標日本、美國,我國保健品滲透率和人均消費偏低,未來提升空間巨大

由於我國膳食補充劑發展歷史尚短,居民使用膳食補充劑的意識和習慣尚未完全建立。

從人均消費金額來看,我國保健品人均消費金額偏低,為發達國家或地區的1/8—1/6。

2018年,我國保健品人均消費金額117元,而中國香港、日本、美國人均消費分別達767元、662元、924元。

人均消費金額的提升主要來自:1)滲透率提升;2)購買人群消費金額提升。

1)滲透率:美國保健品滲透率達50%+,其中,60%的保健品消費者屬於粘性用戶;

日本滲透率達40%左右。而中國滲透率僅為20%左右,其中粘性用戶僅佔10%。我國保健品滲透率水平和美國70年代接近,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消費者營養意識的培育與提升,未來我國膳食補充劑用戶數存在2倍左右增長空間。

2)購買人群消費金額:由於日本整體消費習慣與我國類似,以日本為例,購買人群消費金額為1655元,而我國購買人群消費金額僅為585元,為日本的1/3。

隨著我國人均GDP的提升以及對醫療保健支出水平的提高,我國保健品購買人群消費金額存在2-3倍的提升空間。

總體來看,隨著滲透率以及購買人群消費金額的提升,我國保健品人均消費至少還有4-6倍的提升空間。

▌競爭格局:格局未定,集中度提升空間巨大

整體來看,我國保健品行業整體競爭格局較為分散

其原因主要有:

1)由於歷史監管政策,在過去較長時期內,行業進入門檻較低,註冊審批時間比藥品短,臨床試驗難度比藥品低,而行業利潤率卻比其他食品行業更高,從而吸引了大量食品廠家進入。

2)過往「藍帽子」資質管理不嚴格,大量低質保健品企業通過「貼牌」形式進入市場。

具體來看,我國top10保健品企業仍以直銷企業佔主導。

無限極憑藉成熟且優異的直銷模式和營銷戰略,2015以來,市佔率首超安利(中國),穩坐我國保健品行業龍頭。

而安利(中國)和完美(中國)新品開發緩慢,對市場日益變化的需求把握較為欠缺,電商渠道開拓不足,份額上分別有不同程度下滑。

東阿阿膠則由於產品種類獨特、品牌效應好,增長態勢顯著,攀升至第四名。

湯臣倍健致力於促進渠道多元化,實施大單品戰略以及電商2.0計劃,近年來通過海外收購LSG、Penta-vite等,拓寬覆蓋品類,市佔率逐年穩步提升,非直銷龍頭企業地位穩固。

而康寶萊通過定位細分市場—體重管理,在top10企業中取得一席之地,份額較為穩定。

膳食補充劑:競爭激烈,市場格局較為分散

膳食補充劑(VMS)佔據整個保健品行業90%+的份額,2018年我國VMS市場規模達1485.5億元,yoy+9.2%。

儘管市場產品類型豐富,但整體而言,同質化水平較高,可替代性強,導致VMS市場集中度一直處於十分分散的狀態。

根據歐睿數據,2018年市佔率超過1%的VMS企業僅有12家,2018年CR3為26%。

羅蘭貝格分析認為,和國外品牌相比,大多國內品牌產品力、品牌力較為薄弱,研發能力欠缺,導致本土企業產品組合缺乏「寬度」和「深度」。

就「寬度」而言,外資品牌產品線普遍比本土企業更齊全。

以美國保健品龍頭GNC為例,其旗下SKU達1500+,涵蓋品類豐富;而湯臣倍健雖覆蓋主要的大類保健功能,其總部SKU達300+,僅為GNC的1/5。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於外部政策的限制,同時也有我國企業重營銷的傳統因素所致。

就「深度」而言,我國本土企業產品設計仍較為粗放,往往欠缺具有生命力的明星產品以及針對不同人群的細分產品。

在保健品市場發展初期,企業可以通過一個產品輻射儘可能多的客群,從而快速擴大銷售。

但隨著行業日趨成熟和需求的細分,企業產品結構將有大眾化向有針對性、定製化方向演變。

以複合維生素類產品為例,美國市場已將系列產品細化至不同人群,但中國80%以上的產品仍為覆蓋全人群的粗放式產品。

雖然保健品在產品開發難度上低於藥品,但若要推出合適中國不同人群的產品線,仍需要對細分市場消費者需求有深入了解,持續投入產品研發,並培育消費習慣。

體重管理:康寶萊一家獨大,外資品牌優勢明顯

2018年,我國體重管理類保健品市場規模達120億元,同比增長9.2%。

儘管和西方國家相比,亞洲國家肥胖率偏低,但由於人口基數大,且近年來攀升趨勢顯著,體重管理在亞洲市場存在較大空間。

競爭格局上,龍頭企業份額較為集中,CR3達62%。康寶萊一家獨大,享近半市場份額。

由於康寶萊定位體重管理細分市場(體重管理類佔總營收64%),並採取直銷模式,先發優勢明顯,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由於進入較早,加之技術優勢,外資企業在產品創新上更有競爭力,在消費者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與知名度。

從消費品類來看,得益於較為成熟的消費者教育,以及豐富的產品口味及組合,代餐類仍然佔據主導地位(50%+),其他品類上,減肥茶增長乏力,營養補充飲料增速強勁。

運動營養:利基市場定位小眾人群,市場集中度較高

運動營養作為小眾利基市場,在保健品三個品類當中,市場規模最小,具有「基數小,成長快」的特點。

歐睿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運動營養市場規模達21.05億元,同比增長42.2%。

而線上渠道為主要銷售渠道,佔比80%+。

運動營養的銷售渠道經歷從健身房逐步轉移到電商渠道的過程,健身網紅推廣成為主要營銷手段。

整體而言,外資品牌進入市場較早,產品線相對豐富,MuscleTech(西王食品旗下),Myprotein(TheHutGroup旗下),OptimumNutrition,Nutrend,MET-Rx(NBTY旗下)以及GNC等品牌在消費者中認可度較高。

而內資品牌順應行業發展趨勢,也紛紛發力進入市場。

競爭格局上,運動營養細分市場較為集中,生產企業較少,2018年CR3達63.9%。2016年,西王食品收購MuscleTech(肌肉科技);

其市場份額在17年趕超北京康比特公司,成為行業龍頭;得益於較為激進的市場營銷以及渠道拓展,公司在18年持續搶佔市場份額,市佔率提升3pct至29%,龍頭地位凸顯。

國產品牌中,康比特通過致力於服務國家運動隊和各省市級運動隊等固定消費用戶,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湯臣倍健2015年發力運動營養領域,推出子品牌「GymMax健樂多」,近三年來市場份額穩步提升,躍居行業前三。

長期來看,運動營養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在於產品和精準營銷。

1)產品:市場產品種類繁雜,差距較大,很難實現新的技術突破,如果沒有好產品作為支撐企業勢必會被市場淘汰;

2)精準營銷:運動營養作為快消品,抓住線下核心目標群體進行精準營銷是關鍵。

如今健身網紅具有很強的「帶貨能力」,轉化線下用戶成為核心用戶並提升復購率是成為企業搶佔市場份額能力的關鍵。

▌渠道端:目前已直銷為主,線上增長迅速

根據Euromonitor數據,2018年我國保健品渠道結構:直銷47.3%,線上31.9%,藥店18.3%,商超2.5%。

由於行業發展的歷史原因,直銷份額佔據了保健品市場較大的市場規模和比例。

我國保健品渠道結構仍以直銷為主,佔比接近50%。

2013年以來,直銷佔比總體變化不大,趨於飽和。13-18年直銷渠道銷售額CAGR為10.1%,與行業整體增速基本一致。

線上渠道增長強勁,13年線上銷售份額僅為13.6%,18年提升至31.9%,CAGR為四種渠道最高,達31.2%。

而藥店渠道份額萎縮嚴重,從13年佔比34.3%下滑至18年的18.3%,歷史5年CAGR呈唯一負增長,為-2.4%。

商超渠道佔比一直較小,且同樣呈下滑趨勢,13-18年增長十分緩慢,複合增長率為1.6%。

對比其他國家,我國保健品渠道銷售結構呈「直銷&線上佔比高,藥店增速緩慢,商超佔比極小」的特點。

歐美國家保健品直銷渠道佔比普遍比亞洲國家低很多。

不同國家對於直銷企業政策差異巨大,更加嚴苛的法律環境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直銷的快速發展。

此外,歐美保健品市場起步早,現階段發展成熟,消費者教育經過了很長的周期,現已基本完成,直銷角色減弱,消費者已步入「重產品、重品牌」的階段。

直銷:率先進入市場,培育我國膳食補充劑的市場基礎

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市場最早由安利紐崔萊培育。安利(中國)於1992年落戶廣州,1998年安利(中國)的膳食營養補充劑系列產品「紐崔萊」進入中國,第一次將膳食營養補充劑的概念完整的帶入中國,在此之前,我國並沒有完整的膳食營養補充劑的概念。

2006年,中國政府正式開放直銷牌照,保健品直銷企業隨之進入發展的「黃金十年」。

在市場培育初期,由於消費者對保健品認知缺乏,傳統渠道如藥店、商超等難以有效推動產品銷售。

而直銷模式以其極具影響力的特徵,在早期脫穎而出,快速搶佔市場份額。

我國申請直銷牌照存在較高的門檻,申請企業需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符合要求的生產基地和產品、以及直銷經驗。

目前,我國商務部公示的獲得直銷資格的企業共有91家,其中,共有75家企業從事保健食品相關業務。

藥店:相比藥品,保健品更具毛利驅動型動銷模式

在我國現行的監管體制下,藥店銷售的保健品分為兩種形態:

1)普通食品:只需獲得QS流通食品認證。只要符合國家QS食品安全標準,取得資質的企業便可自行生產產品。該類保健品大多數均可以在藥店銷售,小部分或有限制。

2)保健食品:需取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的註冊批件方可在藥店銷售,批文申請過程通常需要一定時間,且外資品牌取得註冊批文存在壁壘。該類保健品在渠道的接受度和消費者的認可上有一定優勢,並且可以按照批准證書進行功能聲稱。

保健食品批文成為藥店渠道主要壁壘。

一個批文通常需要耗費百萬+、2-3年,生產同時需要GMP資質,以及消費者培育,環環存在壁壘。

在取得批文的保健食品中,進口保健食品只佔不到5%。

因此,只有極少數進口保健食品在我國進入藥店進行線下銷售,絕大部分進口保健品仍通過跨境電商等渠道進行線上銷售。

線上、線下消費人群存在明顯錯位,傳統渠道消費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線上渠道以青年人為主。

因此不同渠道top品類上存在明顯差異,線下渠道以蛋白分類,鈣類、維生素類、清腸類為主導。

從品牌來看,2017年城市零售藥店top20產品中,湯臣倍健7個產品上榜,其子公司廣州佰健3個產品上榜。可見,在傳統藥店終端,湯臣倍健具有優勢主導地位。

非直銷企業在傳統渠道銷售模式分為:1)區域經銷模式;2)直供終端(KA)。

一般來講,藥店渠道利潤分配為生產成本:經銷商拿貨價(廠商出廠價):藥店終端進貨價:零售價=1:3:4:10。

經銷商利潤率較低,以「走量」為主。優質經銷商具有稀缺性特點,掌握優質經銷商資源的非直銷企業享有一定的渠道優勢。

以湯臣倍健為例,公司通過經銷商在各主要零售終端採用「專櫃+營養顧問」的銷售模式(營養顧問均屬於經銷商派出人員)。

保健品在藥店渠道8%-10%的營收佔比一直是行業主流,毛利率水平在50%-70%,貢獻了14%-18%的毛利。

對比來看,中西成藥品的毛利率只有34%-35%。可見,保健品業務在藥店屬於典型的「高毛利驅動」品類。

過去,藥店渠道的保健品銷售過度依賴推薦,導致保健品企業過度依賴連鎖藥房的營銷資源,低層次重複競爭明顯。

VMS類在連鎖藥房保健品銷售佔比50%+,但由於產品批文受限,不同品牌產品重複度超過80%,導致此類產品只能在品牌間簡單輪換,此類競爭態勢使得連鎖藥房佔據了強勢的談判地位,保健品生產企業只能在供貨價格上反覆博弈。

現如今,消費者更加重視品牌,頭部企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由於品牌化程度的提升,藥店對品牌產品依賴度也隨之提高。截至17年,國內藥店共有45.4萬家。

隨著藥店的連鎖化率提升、部分藥店上市及行業內併購整合的加劇,會進一步帶動藥店渠道的擴大,帶來一定增長空間。

同時,下遊藥店渠道的集中,一定程度上確實會對保健品生產企業毛利造成一定壓力。

然而,對於有品牌、產品、及服務支持的龍頭企業來講,機遇大於挑戰。隨著藥店規模的擴張,藥店對保健品的合規性以及後續服務支撐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強品牌與強渠道聯手,通過合作共贏做大份額,保健品行業集中度也將進一步提高。

保健品由於兼具「食品」與「藥品」屬性,藥店渠道的保健品同樣受零售藥店、醫保政策等相關政策影響。

2018年12月15日,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財政部辦公廳發布《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行為舉報獎勵暫行辦法》,其中涉及針對零售藥店打擊「盜刷醫療保障身份憑證,為參保人員套取現金或購買營養保健品、化妝品、生活用品等非醫療物品的」行為。

醫保管理實行屬地管理,各個省份地區的政策有所差異,2017年底約12個省份(全部或部分城市)的人社局規定可以用醫保卡購買部分保健品。

從連鎖藥店數據來看,保健品的醫保支付比例均不超過20%。相比大型連鎖藥店,中小藥店確實存在刷卡不規範等情況。

總體來看,我們估算全國藥店銷售保健品中醫保支付比例不超過20-30%。

商超:佔比極小,渠道費用高昂,送禮比重大

我國商超渠道保健品銷售佔比極小,且增長十分緩慢。根據Euromonitor,17年商超端保健品零售額為305.67億元。

儘管商超渠道經銷商毛利率較高,高達60%+,然而其需要承擔進場費、導購人員費用、稅收等其他成本,通常需要達到1w+/月的銷售額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在消費者購買習慣上,超市渠道不同於藥店渠道。藥店渠道購買者多為自用,或為家人選購,主要以使用為目的;而超市渠道的保健品,以禮盒居多,送禮比重大。

因此,商超選購保健品,考慮產品品質因素較少,價格因素較多,產品價格帶一般在150-300元/禮盒;而藥店選購保健品,更重產品質量。

線上:外資品牌主要競爭渠道,價格戰成為常態

線上渠道起步晚,但增長速度最快。

2016年,我國保健品線上銷售份額首次超過藥店渠道份額,成為僅次於直銷的第二大保健品銷售渠道。

憑藉近年來我國電商的強勢發展,我國線上渠道銷售份額佔比已高於許多發達國家。線上電商渠道主要分為三種模式:

1)傳統平臺:約佔線上渠道60%,以本土品牌居多,如湯臣倍健、康恩貝等內資企業;善存等進入國內市場較早的海外品牌也佔據了部分份額。此類品牌均已取得「保健食品」標誌的藍帽子產品。

2)代購:約佔24%,主要以淘寶和微信平臺為主,涵蓋所有國外品類,多由代購商或個人進行銷售。

3)跨境電商:約佔16%,相較於其他渠道有更好的品質保障和品類選擇,體量將繼續擴大並將擠壓其他渠道。(報告來源:東北證券/分析師:李強)

相關焦點

  • 教育行業競爭加劇差異化才能「活下去」!市場持續整合小企業或被擠出
    精銳高端輔導CEO張熙曾公開表示,教育行業競爭在不斷加劇,需要更強的差異化才能在市場中更好的生存,所以精銳聚焦1對1升學輔導賽道。  「教育是周期性的,線下1對1升學輔導需求一直存在,存在一定的用戶群體,需求比較穩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陳禮騰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 美柚:90後女性備孕佔比超40%成主力 相關食用保健品市場今年超千億
    同時,隨著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升,孕期內食用營養保健品市場規模穩步增長,預計今年突破千億元。90後備孕佔比超四成 超五成女性備孕半年內懷孕報告顯示,備孕女性年齡集中在20-35歲,她們在總體的佔比接近九成。對應到95後、90後與85後三個年齡段,佔比分別為19.5%、43.1%和25.3%。可以看出,90後女性已經成為備孕的主流人群。
  • 國內保健食品市場競爭加劇 「外來和尚」如何念好本地經?
    另外,隨著我國對保健食品行業的監管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保健品企業開始嘗試轉型和跨界,未來Swisse或許會向美妝市場滲透。業內專家表示,海外品牌要學會與中國消費者溝通,尋找空白市場進行差異化競爭。保健食品市場競爭加劇健合集團年報顯示,2018年,Swisse在中國內地的銷售額為15.13億元,佔Swisse總銷售量的35.6%。健合集團還通過參加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舉辦的營銷活動,不斷加強Swisse在跨境電商領域的渠道建設。
  • 世界最大保健品企業破產,中國保健品市場暗流湧動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會長邊振甲稱,行業的陣痛期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不過,對湯臣倍健而言,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它的主要渠道是藥店,也受到醫保限刷的影響。2019年是湯臣倍健比較困難的一年。」光大證券研究所的一位分析師表示。「監管部門對保健品實施備案制,讓保健品整個市場在迎來春天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加劇該行業的競爭。」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負責人史立臣表示。
  • 中國智慧辦公行業市場規模連破千億
    由此催生的「智慧辦公」市場成為一片新藍海,吸引著相關行業和資本的目光。智慧辦公是一種利用雲計算技術對辦公業務所需的軟硬體設備進行智能化管理,實現企業應用軟體統一部署與交付的新型辦公模式。智慧辦公包含哪些方面?從人臉門禁、智慧訪客、視頻會議、多屏聯動、無線投屏、一鍵WiFi、雲列印,到智慧停車、智能燈光調控、空氣品質檢測,再到依託釘釘平臺的高效辦公系統。
  • 2021年全新保健品市場,把握六大發展趨勢
    三、 營銷手段從簡單、粗放走向精細和整合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傳統粗放的營銷手法已經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對營銷提出了新的要求,保健品營銷要從簡單、粗放走向精細和整合,固守傳統簡單、粗放的做法,必然將被市場淘汰出局。
  • 「抗老神藥」概念大漲,市場潛力究竟有多大?
    五連板的金達威金達威,主要從事食品營養強化劑行業原料和保健食品終端產品的生產、銷售業務,主營產品包括維生素A、輔酶Q10、營養保健品等。2019年,金達威實現營業收入31.92億元,同期增長11.10%;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51億元,同比下降34.42%。
  • 網際網路+時代對保健品行業的影響深遠,解決三大挑戰是關鍵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網際網路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網際網路+時代保健品行業發展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 2020年中國物流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市場競爭加劇
    其中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和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以2437億元、1634億元和1060億元的物流業務收入位居前三;另外,物流50強企業門檻提高到37.1億元,比上一年提高4.5億元;民營物流50強企業門檻為8.7億元,比上一年提高0.3億元,物流行業企業競爭日益激烈。
  • GSK與輝瑞整合消費保健品業務:芬必得和善存從此變一家
    兩大製藥巨頭近日完成了消費保健品業務的整合。8月1日,葛蘭素史克(GSK)宣布已經與輝瑞完成交易,整合雙方的消費保健品業務,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在新的合資公司中,葛蘭素史克持有68%的股份,擁有控股權,輝瑞持有32%的股份。
  • 直銷「連環炸」半年後,國內保健品市場怎麼樣了?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日前發布《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發展報告(2019)》,對當下國內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進行了全景式展示。從體量上看,基於相關海關數據,目前亞洲地區膳食營養補充劑市場已經超過歐洲,成為全球第二大膳食營養補充劑消費市場,而中國則已成為亞洲第一大膳食營養補充劑消費市場。
  • 是危機也是機遇,千億市場成人英語如何整合蓄勢待發
    市場機會應試英語培訓賽道可關注考研英語和海外考試市場機會;實用英語培訓賽道關注技術變革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機會,包括藉助5G、大數據、AI等技術更好地滿足用戶多樣的需求以及實現課程成本及售價的降低;此外,應試英語和實用英語培訓市場都存在新一輪的併購整合機會。
  • 保健品行業發現新大陸
    天貓醫藥平臺保健行業負責人韓濤(花名:萬壽)告訴零售君,中國保健品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一開始中國並沒有這個行業,只有藥品和食品兩個類別,但藥品批准時間較長,具有輔助治療作用的保健食品又不是食品,基於亞健康人群的增加,保健品才應運而生。
  • 保健品市場「颳起旋風」
    這個行業的景氣程度和朝陽程度很高,不過現階段國內保健品市場還屬於比較混亂的階段,以後行業發展空間相當大。」天風證券食品飲料首席分析師劉暢向「創業最前線」表示。據艾媒諮詢數據,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近五年來一直保持穩步增長。2019年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規模達2227億元,同比增長18.5%,預計2021年有望達到3307億元。東北證券的研究報告也顯示,目前我國保健品人均消費水平偏低,為發達國家的1/8-1/6。
  • A股上市公司收購美國抗衰老企業引爆資本市場,中國NMN保健品行業...
    3.國內NMN保健品市場現狀:曲線救國的中國廠商自從2107年NMN商業化生產以來,擁有龐大保健品消費人群的中國市場就成為了各大廠商的必爭之地。但是NMN要想在國內上市銷售面臨著一個天然的難題,如何取得保健品批文——也就是俗稱的「藍帽子」。《食品安全法》規定,保健食品不論國產或者進口,都需要在國家或省級食藥監局註冊或備案。
  • 千億保健品市場,這次瞄準了兒童:「我花20000元,買來孩子性早熟」
    中國如今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場,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307億元,而從細分數據來看,國內兒童保健品的需求正呈井噴之勢。從2011年到2017年,兒童保健品市場規模由279.4億元漲至425.7億元;2018年,凱度消費者指數研究院發現,兒童類保健品產品銷售金額一年內增長34%,且達到20%以上的超高溢價,未來還將以14%的滲透率逐年上升。不可多得的藍海下,保健品操盤手們早已蠢蠢欲動,悄然將目標瞄準了兒童群體,圈錢從娃娃抓起。
  • 千億保健品市場,這次瞄準了兒童:「我花20000元,買來孩子性早熟」
    中國如今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場,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307億元,而從細分數據來看,國內兒童保健品的需求正呈井噴之勢。從2011年到2017年,兒童保健品市場規模由279.4億元漲至425.7億元;2018年,凱度消費者指數研究院發現,兒童類保健品產品銷售金額一年內增長34%,且達到20%以上的超高溢價,未來還將以14%的滲透率逐年上升。不可多得的藍海下,保健品操盤手們早已蠢蠢欲動,悄然將目標瞄準了兒童群體,圈錢從娃娃抓起。
  • 石化行業競爭加劇,全產業需「量體裁衣」
    「十四五」是我國石化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原材料行業處於加快調整、進步、綠色發展階段,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同質化、增量不增效等問題逐步凸顯。新的五年裡,石化產能過剩是否還將繼續?如何推進石化產業升級?可持續、綠色發展如何「落地」?與會專家紛紛獻言獻策。
  • 2019保健品業十大熱點事件:監管趨嚴 市場仍被看好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盤點2019年保健品行業十大熱點事件:監管趨嚴,市場潛力仍被看好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導對於我國保健品行業來說,2019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 鴻茅藥酒風波未了 丁香醫生正面剛權健 中國保健品市場怎麼了?
    而在這背後,卻暗含中保健品市場廣闊的千億級別發展前景,市場的需求誘惑相關企業爭搶市場;此外,「丁香醫生正面剛權健」事件也揭露了中國保健品行業目前存在的痛點。事件背後:上千億的中保健品市場痛點多多!權健事件能否成為保健品市場整肅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