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海,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燒傷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98年於第四軍醫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96年3月~1997年9 月獲WHO留學基金資助,在英國牛津大學邱吉爾醫院創面癒合研究所做訪問學者。2001年 5月~2004年9月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醫學院生理系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做博士後研究,加拿大衛生應用與研究委員會(HSURC)博士後獎學金獲得者。現任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陝西省醫學會燒傷整形分會主任委員、全軍燒傷專業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專家庫成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專家庫成員、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委員、軍隊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專家庫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專家庫成員、全軍醫藥衛生科技查新站諮詢專家、陝西省醫學會理事會理事、西安市醫學會燒傷外科分會顧問,西安市醫學會整形美容外科分會顧問。《中華燒傷雜誌》副主編、《中華損傷與修複雜志》、《Burns & Trauma》等雜誌常務編委、編委。曾負責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重大科技專項基金、國家衛計委行業專項基金、軍隊醫藥衛生科研基金等省部級以上課題26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會科技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軍隊育才銀獎」。發表學術論著 300 餘篇(SCI 67篇),主編專著6部,主譯專著1部,參編專著16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6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8項。
一、率先垂範廉潔行醫
以救死扶傷為天職,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熱忱對待每一位病人,從不接受病人贈予的錢物。讓病人花最少的錢把病看好,經常教導並嚴格要求科室所有醫護人員都要關心病人疾苦,盡力為病人排憂解難。醫德高尚,在為患者治療的所有環節都會切身為病人著想。重視醫德醫風建設,率先垂範,廉潔行醫,從無醫療事故及糾紛,共收到患者贈送的錦旗50餘面、感謝信百餘封。
近5年來,因對危重和特殊燒傷患者的成功救治,先後被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多次報導。成功救治維吾爾族女孩「麥迪娜」嚴重燒傷左下肢,多家媒體跟蹤報導;成功救治世界年齡最小60%深度燒傷新生兒,中央電視臺連續6次報導;成功手術治療99歲老人骶尾部複雜褥瘡,多家媒體報導;成功切除患者梁紋琦下肢巨大神經纖維瘤,7家媒體報導。在他的帶領下,科室得到新聞媒體廣泛關注並贏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二、孜孜以求醫療創新
1.針對燒傷領域最富挑戰性的難題之一「毀損性燒傷修復」,首先提出並積極倡導運用顯微外科技術修復的治療原則。自2004年以來,共計開展各類毀損性燒創傷後顯微外科複合組織移植及器官再造手術1000餘例,解決了許多採用以往方法難以修復的毀損性燒創傷臨床疑難問題。部分相關研究和臨床技術創新成果獲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戰傷燒傷創面修復與功能重建相關基礎及臨床研究」)。該技術的應用大幅度縮短了毀損傷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了手術次數、降低了術後併發症、提高了修復效果,為探索解決燒傷領域當前「醫療費用快速增長與人民群眾看病貴、看病難,而造成的日益突出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技術途徑。
2.針對燒傷領域最富挑戰性的難題之一「燒傷後嚴重瘢痕畸形的防治」進行的系列研究和技術改進。近年來,在臨床治療方面帶領科室工作人員重點組織開展了藥物、生物力學、生物光學的瘢痕防治技術,取得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已引起國內同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5項。
3.針對複雜難治慢性創面的研究和技術改進。多年來,對各種原因造成的慢性難治創面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針對慢性難治創面的感染控制、血管再生、加快癒合、複雜修復技術等問題,積極研發和引進當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新型藥物、敷料、負壓吸引技術、臭氧技術、光子治療技術等非手術治療技術,並創新性提出複雜難治慢性創面顯微外科複合組織移植修復的技術方法。治癒了眾多的複雜難愈性患者,為毀損性燒創傷患者帶來了福音。相關研究獲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衛計委行業重點課題3項。
4.針對大面積嚴重燒傷患者的早期救治中組織器官保護問題,率先提出嚴重燒傷後強化胰島素治療策略。相關臨床試驗、動物活體實驗、體外細胞分子研究等結果顯示:該策略針對燒傷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心肌細胞損傷、肺間質水腫、肝細胞損傷、及炎症介質損害等均有顯著的治療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與基礎部教研室等合作申報,分別獲2009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2015年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並獲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指導研究生及科室工作人員立項申報獲得)。
憑著對醫療工作的熱愛,對解除患者病痛為神聖使命的責任感,胡大海教授始終把「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做為踐行醫生工作的標準。因此,受到了燒傷界同行的尊敬和讚譽。提倡「服務患者,精益求精」的行醫準則,深得廣大患者的讚揚和喜愛。目前,慕名前來就醫的患者遍布西北地區5省,乃至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