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士到醫學博士,從外科大夫到肝移植領域的權威……40年來,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肝膽外科主任竇科峰懷著對醫學事業的熱愛,不斷進取,勇攀高峰,用嚴謹的態度推動肝移植領域的發展,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蹟。
從普通戰士到臨床醫生
1970年,來自陝西省乾縣的竇科峰光榮參軍,經過新兵連集訓後,他被分到了山西陽高縣。這是一個內蒙古、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小縣城,冬天晚上的氣溫平均都在零下30度,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竇科峰開始了他的部隊生活。
竇科峰當過通訊員、當過勤務員。每天他都在刻苦訓練,認真鑽研,各項科目訓練都名列前茅。由於表現突出,有一年竇科峰有幸成為部隊裡唯一一個三等功獲得者。
由於是個熱心腸,平時戰友們有個磕碰,竇科峰都主動為他們換藥擦洗,而且比那些衛生員還專業、還細緻。為此他如願以償地被調到了衛生隊。從普通戰士到衛生員的轉變,讓竇科峰開始從新審視自己,喜的是自己可以多學一門專業,憂的是自己沒有專業的醫學知識。
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專業知識理論和實踐基礎,竇科峰一邊虛心請教同行,一邊在醫學書籍中汲取養分,練習各項專業操作,並且在邊學習邊工作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創新。
1973年,第四軍醫大學護校來到部隊招生。部隊首先推薦的就是竇科峰,加之平時對業務的鑽研,他輕鬆通過了考試。同年他就來到了第四軍醫大學在重慶的護士學校進行專業學習。
「那個時候除了上課和睡覺,剩下的時間基本上就是在看書了,吃飯的時候也是經常在看筆記……」竇科峰聲情並茂地描述著當時的情景。兩年的時間轉瞬即逝,1975年,年僅19歲的竇科峰以優異的成績從護校畢業,後來被安排到西京醫院當時的普外科。就這樣,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竇科峰成了西京醫院的一名男護士。即使是現在,男護士都是少見的。也許正是因為男護士少見的原因,才讓竇科峰有了繼續向臨床發展的想法。他說:「我護理也會,臨床也懂,那我處理起業務來,不是更精通了。」
也許是上天的眷顧,正當竇科峰有了向臨床發展的想法,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的政策給他提供了向臨床發展想法的機會。「如果沒有恢復高考,當時我還真想不出來如何向臨床發展,只是個念頭而已。」竇科峰說。他因表現突出,被科室推薦去參加考試,結果在第一批推薦的10人中,他脫穎而出,考入了第四軍醫大學,開始學習臨床醫學。
朝著國際領先大踏步邁進
本科畢業後,竇科峰再次回到了曾經做護士的普外科當了臨床大夫。工作後,他並未停止向更高層面邁進。1988年至2001年他先後獲第四軍醫大學外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他赴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研修,系統掌握了肝臟腫瘤、肝臟移植及膽道腫瘤等國際前沿領域知識。
知識的累積和臨床經驗的日益豐富,讓竇科峰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肝膽外科大夫。他不到35歲就取得副高級職稱,不到37歲就取得了正高級職稱。1997年, 41歲的他就擔起了肝膽外科主任重任。
也就是在這一年,竇科峰及其團隊成功為一名叫於發琴的小女孩進行了我國首例活體部分肝移植,讓西京醫院肝膽外科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1997年6月30日7時40分,小發琴和父親同時被推進手術室,分別進入兩個手術間,供體和受體兩臺手術依次同時展開。竇科峰和其他專家教授攜手,克服重重困難,將小發琴的1480克病肝全部切除,同時切取其父親全肝的1/4,精心修整後植入孩子體內。歷時13個多小時,手術才全部順利結束。
在肝移植領域,作為我國首例活體部分肝移植手術的成功完成者,竇科峰沒有停止攀登國際學術前沿的腳步。繼此例手術成功之後,竇科峰及其團隊又先後開展了國內首例原位血型不同的輔助性活體肝移植、世界首例異位輔助性活體部分肝移植、世界第四例肝胰腎聯合移植、亞洲首例心肝腎聯合移植等高難手術,用一個個首例或第一證明著在國際學術舞臺,中國學者也可以精彩亮相。
2010年1月27日12時,兩名分別患有先天性肝豆狀核變性和原發性肝癌的24歲年輕人不幸患上肝病絕症,命懸一線。一場生命爭奪戰在西京醫院進行,西京醫院肝膽外科又一次成為業界的焦點。
西京醫院肝膽胰脾外科竇科峰、宋振順、陶開山、嶽樹強等教授主刀,先將肝源小心翼翼地分割為帶有血管、膽道走向的30%和70%兩塊。分割肝源的同時,專家分兩組為張力和劉亮實施手術,一組專家在保留張力原肝臟的前提下,切除其腫大的脾臟,將已分割的30%肝臟植入脾窩,使張力體內兩個肝臟同時發揮功能。另一組專家將劉亮病變的肝臟完整切除,把剩餘的70%肝臟移植於患者體內。
經過13小時的不懈努力,世界首例劈裂式「兩人異位」肝移植手術獲得圓滿成功,創新又一次創造了奇蹟,兩個年輕人的生命被挽救。
在肝癌的研究和臨床治療上,西京醫院肝膽外科同樣站在了國際先進的等高線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氫氦刀冷凍治療肝癌。肝臟腫瘤根治性切除、規則性半肝切除、尾狀葉腫瘤切除、及位於肝臟第1、2、3肝門的腫瘤根治性切除等高難度肝臟手術,都已成為其擅長的技術。
此外,在肝臟巨大血管瘤治療上,竇科峰獨闢蹊徑,只切瘤不切肝,改變了切瘤必切肝的傳統做法,療效顯著。他成功運用血管外科技術,使腹膜後腫瘤切除率顯著提高,腹部巨瘤切除更成為學科的「絕活兒」。
在胰腺腫瘤治療方面,開展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腸切除等高難術式。在複雜膽道疾病的診治上,作為我國最早開展腹腔鏡手術的單位,西京醫院肝膽外科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及胃腸道腫瘤、甲狀腺、乳腺疾病的治療,都有著擅長和獨到的地方。
竇科峰說:「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在國內領先,更要朝著國際領先的方向大踏步邁進。」
敢爭一流帶來的輝煌
數十年的勵志發展,西京醫院肝膽外科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陝西省優勢醫療專科、陝西省重點學科、全軍器官移植中心。床位由最初的35張擴展到現在的120張,月手術量由50臺到200餘臺,年住院收容由700餘人到2800餘人,年門診量由3000人次到20000餘人次,重大手術比例由原來的30%到現在的80%。
「在大家齊力同心的拼搏努力下,肝膽外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軍隊醫療和教學成果一等獎各一項,省部級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獲得軍隊『九五』、『十五』重大科技貢獻獎。」談及榮譽,竇科峰一直強調的是「我們」。
在今年第一季度西京醫院國外SCI論文發表排行榜上,肝膽外科以7篇的數量穩居榜首,這讓竇科峰很是欣慰。他說:「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但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輝煌都是來自平時紮實的基礎。」
其實,不僅是團隊,竇科峰本人還榮獲軍隊育才獎「金獎」、「中國醫師獎」,被總後評為「科技銀星」、「優秀教師」,主持國家「863」子課題一項,獲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軍隊「十一五」科技攻關課題一項。
截至目前,竇科峰已累計發表論文400餘篇,SCI收錄30篇,影響因子總和75.078,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Hepatology等高水平雜誌發表文章。
為事業拼搏進取、殫精竭慮;為患者古道熱腸、肝膽相照,這是竇科峰教授行醫從教的行為準則,也是他躬身實踐的真實寫照。多年來,他恪遵為醫要「自律」、「自戒」的處世信念,熱心為患者服務,贏得了軍內外領導和同志們的一致好評。他還先後數次被第四軍醫大學和西京醫院評為「白求恩杯十佳個人」,先進醫務工作者等,先後獲得陝西省「創佳評差」先進個人,陝西省醫院醫德醫風「505獎」二等獎等榮譽。
來自肝膽外科的輝煌不是零星半點的,是集納於多個內容、多個獎項之中的。在竇科峰和全科同志共同努力下,肝膽外科兩次榮立集體三等功,連續兩年成為基層建設標兵單位。他所在學科多次以精湛醫術和良好的醫德醫風在中央、省市電視臺、電臺、報刊等新聞媒體得到廣泛宣傳。
任重道遠謀發展
今年2月5日,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第16屆換屆改選會議在北京召開,鑑於西京醫院肝膽胰脾外科竇科峰及其團隊在肝臟移植等臨床與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和在全國的學術影響,竇科峰以高票當選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是陝西省也是我國西部首次有教授當選外科學副主任委員職務。
有了學界的認可,竇科峰坦言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怎樣使科室為推進學科領域的發展助力,患者受益如何最大化是竇科峰考慮最多的。他也有自己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一是鞏固完善以肝移植為基礎的多器官聯合移植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異種移植的動物實驗;二是拓展和深化肝癌的基礎研究及臨床的綜合治療研究;三是強化軍事醫學研究,使腹部戰、創傷臨床救治與基礎研究上水平、出成果,打造 「研究型、高水平、創新性、國際化」的知名學科。
在如何實現這三個發展目標上,竇科峰有自己的見解和打算:緊跟外科學發展趨勢的普遍方向,結合自身特點,在保持特色優勢的同時,積極努力地針對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辦法。開展原創性科研,在發展方向上向國際前沿看齊,在管理層面創新求變,在團隊構建上鞏固基礎,在人才培養上築巢引鳳,在科學研究上力求原創,在基礎建設上加大投入。
作為西京醫院肝膽胰脾外科主任、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竇科峰數十年如一日,精鑽學術與技術,創造了一個個業界奇蹟。在神秘浩瀚的醫學海洋,竇科峰仍將執著探索,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鬥」志昂揚,攀登科學之峰。(郭子琛)(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