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網上看到一條關於「越獄」的視頻,兩個人小孩子端坐在桌旁吃飯,一個突然悄悄和另一個咬耳朵:「我們逃跑吧!」話音未落,站在角落裡的老師走上前來,嚇掉了「越獄」策劃者手裡的筷子,原來他們要越的「獄」是幼兒園。
作為90後,我對幼兒園的印象還停留在千禧年代的普通公立幼兒園。要我說那其實更類似於託兒所,各家準備一床小被子,認領了小床位之後就正式入住了。我的幼兒園老師對我的評價是「蔫兒壞」,因為我不光在午休時不睡覺,還私下「教唆」其他小朋友也不睡,這事兒被我母親記到現在。
我家小區裡的幼兒園就很受歡迎,安全、離家近又價格適中是吸引家長們的理由。除此之外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師資力量、辦園特色等納入幼兒園的考察範圍,「ORFF音樂教育法」、「感覺統合教育」等高級又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新名詞開始出現,幼兒園所承擔的任務也隨著家長們的期盼水漲船高。
家長們的擔心不無道理,教育內捲化讓家長們不得不捲入催促著孩子儘早接受教育、延長學習時間的無形競賽裡,這大抵是家長們把去幼兒園看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重要的開學第一天
家庭是社會裡最基本的小單元,孩子則是一個家庭的重中之重。隨著教育觀念、生活方式的改變,家庭生活的重心總會向孩子傾斜。
這是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行」。如果說出生是一次分別,那麼第二次就是孩子學會走路,開始歪歪扭扭地探索新世界;第三次分別就是上幼兒園了,這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一次。
孩子要融入進一個小集體,要離開父母的視線一整天,要開始學習幼兒園的規則,這些都足夠讓家長焦慮。
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是孩子上學之路的開端。在幼兒園裡孩子們需要學會集體的規則,學會慢慢剝離掉對父母完全的依賴。
當然,孩子們對這一切是懵懵懂懂的,於是我們會在幼兒園開學的那天看到一場開學大戲,有「嚎啕大哭型」、「趁機逃跑型」、「堅決不背書包型」,場面一度失控。
當孩子們接受現實,苦著小臉被老師領進幼兒園之後,就能收穫家長們的全國統一姿勢:彎腰、下蹲,從門縫偷偷往裡看。
家長們在這一天註定是難熬的,腦海裡只會有一個問題,孩子今天在幼兒園是怎麼過的呢?
記錄家長看不到的這段時間
圍牆裡的孩子想出來,圍牆外的家長想進去。想知道孩子們是怎麼度過上學第一天,是家長們普遍的訴求。於是我們每年都會幫助一些家庭記錄他們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的情形,跟隨孩子進入幼兒園抓拍下鮮活靈動的一刻。
幼兒園開學第一天對家長、對孩子的意義在於不可替代,特定情境下感情的外放不可複製,早一天晚一天都不是最重要的這天。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幼年時期是混沌的,只能通過我母親「添油加醋」的描述拼湊出一個情景,唯一能證明我上過幼兒園的「證據」就是那張規規矩矩的畢業合照,這其間的種種成長點滴消逝在時光裡不得而知,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目前為止我們只能沿著不可逆的時間前進,時光不可逆,所以我們會想方設法地留住珍貴的一瞬。
如果把人生看做一場電影,那麼一張紀實照片就是藉助相機留住了其中的某一幀。紀實照片的魅力就在於,時隔多年再看到照片,與之相關的場景、感受會再度毫無保留的湧現。
真實,是一種具有重要價值的力量。家長們收到的照片不一定「最漂亮」,但一定最生動。
我們主張紀實,把鏡頭的存在感降到最低,記錄還原家長們無法看到的孩子們真實的一天。用最平實的手法記錄下一份真實的人生備忘錄,每張照片都是一張回憶許可證。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貫穿著和父母的一次次離別,去上學、去遠方工作,最後成家立業。但眼下,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最難熬的就是去幼兒園的第一天。幼兒園隨拍,能夠給家長留下一份慰藉,給孩子留下一份豐滿回憶的憑據。
孩子的到來改變了家庭結構,父母和孩子都是第一次擔任這個角色,需要在相互學習中成長,這其中必定有焦慮,有溫情,有歡笑和淚,用相機記錄下這些瞬間,多年後想來也不辜負那守候在幼兒園門口熱切的目光。
孩子們開學了,各位家長是什麼感受呢?
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