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現在的研究生考試是越來越難了。據有關方面的統計,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報名人數已經超過290萬人,預計這一數據在今年的研招報名中將突破300萬人,考研難將成為一種常態。其實,讀研並非考研一條路可走,保研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頂尖高校,保送研究生比例佔比極高。
研究生保送的條件極其苛嚴,程序也比較多,讓很多的同學望而卻步,很少有關於保送研究生的報導。日前一名頂著烈日、在工地上搬鋼管的準北大直博生被媒體追蹤報導。這名準北大博士系東南大學應屆本科生,名叫李國平,由於在讀期間學習成績優異,被成功保送到北京大學直接攻讀博士,如果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學習順利的話,他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北大博士研究生。
李國平同學在工地上搬鋼管的事跡被媒體解讀為體驗生活,是幫助媽媽減輕經濟負擔的暖心之舉。其實,這在挖挖機看來,應當是分內之責才是。作為一名大學本科應屆畢業生,一名青壯年勞動力,利用空餘時間參與社會勞動,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為家裡減輕經濟負責,這應當成為個人的自覺行動。
再說,勞動沒有貴賤之分。在工地上搬磚、搬鋼管是一種勞動,在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也是一種勞動,無論是哪一種,都同樣值得充分的尊重。不應該說準博士生在工地上從事髒活、累活,就是工作不太體面,就是專門體驗生活,這是帶有一定程度的勞動歧視。沒有這些從事苦活、髒活、累活的勞動者,又何來廣廈千萬間?
李國平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長期在工地上從事重活累活,雙胞胎弟弟李國安也是學霸一枚,同樣被保送科學家的「搖籃」——中科院物理所量子信息和計算機專業碩博連讀。很多人可能要說,哥哥李國平要比弟弟厲害,保送的北大直博生。其實並不然,中科院的研究生培養能力並不亞於北大、清華,只是鮮為人知而已,中科院曾經主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可是響噹噹的存在。
在看到這對雙胞胎學霸兄弟成績優異,雙雙保送國內最高研究生培養機構的同時,卻也要看到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在培養兩個優秀孩子上所面臨和承擔的巨大經濟壓力。李國平能夠利用等候錄取通知書的時間,跟媽媽一道在工地上勞動掙錢,這即是懂事的表現,更是主動為家庭分憂的表現,也是自己的應盡之責,應當值得充分的肯定,但不宜過度解讀為體驗生活。
在剛剛過去的大一新生開學季,我們也見識了不少的雙胞胎學霸,雙雙考入國內頂尖大學。比如考取清華大學的張家傑和張家豪兄弟、戴蓓和戴蕾姐妹等,我們在感慨這些學霸級的兄弟、姐妹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他們爸爸媽媽的敬佩,實在很是了不起。
有人說,這些雙胞胎學霸們取得的成功,是拼爹拼媽的結果,根源於家庭教育的成功。其實,挖挖機並不完全贊成。爹媽的教育只是一個方面,核心還在於孩子自身的努力。如果一定要說是爹媽的成功的話,那就是爹媽傳承給了他們那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強大精神力量,與家庭經濟實力、父母能力地位沒有必然聯繫。
祝願李國平、李國安兄弟學業有成,早日成為棟梁這材,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積極的貢獻。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聯繫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