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分餐制應該普及嗎?
[山東省立醫院李洪光]
中國人的親情與人情,好像只有在餐桌上才能最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親朋好友聚到一起,圍桌而坐,揮著筷子,你給我夾菜,我給你夾菜,推杯換盞,場面既熱鬧又溫馨,卻不理會相互之間交流了多少唾沫,似乎只有這樣的「相濡以沫」,才能酣暢淋漓地表達情感。
近日,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引發熱議。
因為中國人習慣共同進食的「合餐」,唾液容易相互交融,許多健康問題也隨之凸現,幽門螺桿菌就是其中之一。
數據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在所有因感染因素導致的癌症中,被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的癌症佔45%。而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將增加4~6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螺桿菌列為了一級致癌物質。【肝膽外科醫生李洪光】
目前,全球每年新增胃癌95萬例,主要集中在東亞,我國胃癌每年新發病例約42萬例,佔全球發病病例50%左右,而且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
與此對比,歐美基本沒有胃癌,北美男性為10萬分之5.5,女性為2.7,東亞男性為十萬分之35.4、女性13.8,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分餐制減少了幽門螺桿菌的傳染。
同時,自1983年發現幽門螺桿菌以來,整個西方社會感染的人數一直都在逐年下降,在一些發達國家中,甚至實現了多年0感染,在中國情況卻截然相反!
我國目前超過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80%至95%的慢性胃炎患者、70%的胃潰瘍患者、95%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和89%的胃癌患者,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肝膽外科醫生李洪光】
而且這種病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在和家人吃飯、朋友聚餐時,餐具上沾染了帶有細菌的唾液,進入到食物中,再被別人吃進去,容易造成全家感染。
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接診一位30歲的患者,胃痛不舒服,後被檢測出幽門螺桿菌感染,在醫生建議下,他的妻子和父母也進行了檢測,結果都感染上了幽門螺桿菌!
感染幽門螺桿菌後,胃黏膜細胞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這個過程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但目前只有1%的幽門螺桿菌被證實和胃癌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幽門螺桿菌主要參與了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這兩個過程,它們也是腸化生和異型增生的基礎。但很多病人因體內環境發生其他變化,或因幹預治療,慢性胃炎發展為腸化生前,幽門螺桿菌就被消滅了,上述胃黏膜細胞變化的證據鏈在中途斷了,所以不能說幽門螺桿菌和胃癌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肝膽外科醫生李洪光】
1%這個數據看似很低,但由於幽門螺桿菌這種病菌會直接使胃黏膜發生炎症,目前的國際共識是,不管有沒有症狀和併發症,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炎都是一種感染性疾病。
目前,幽門螺桿菌治療現狀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感染人群基數大,但並非所有陽性患者都必須治療。而且對所有陽性人群都進行根除治療不可行,也不符合國情。一名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治療費用約700~1000元/次,而且感染人群只有90%有效,10%無效。
二是幽門螺桿菌傳播途徑一般為經口傳播、親密接觸傳播、進食被汙染的食物和飲水等。所以,很多情況下,幽門螺桿菌主要的傳染源直接來自家庭成員之間。比如不願意使用公筷,沒有分餐制,患者就會反覆感染,導致治療後效果不理想,增加治療成本。【肝膽外科醫生李洪光】
三是我國幽門螺桿菌耐藥情況嚴重,以前只用3種藥,現在用4種藥,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理想效果。而且,以前治療7天可以控制,現在至少需要14天。抗生素使用時間延長,雖然殺滅了幽門螺桿菌,但會造成耐藥性等其他問題。
此外,一旦幽門螺桿菌適應現在用的抗生素藥物環境,一段時間後,藥物可能又沒效果了。
治療幽門螺桿菌,分餐真的很有必要!
幽門螺桿菌是人胃內唯一能夠產生大量尿素酶的細菌,尿素酶分解胃內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濃度降低、氨濃度升高,故可通過C13和C14為代表呼氣試驗檢測尿素酶來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肝膽外科醫生李洪光】
同時,已有研究表明,中藥製劑、生物製劑等有助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研究人員也會開展相應的臨床研究,努力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另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有感染史的病人應定期複查,必要時要進行胃鏡檢查。
對大部分人來講,應重視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問題。如果自己或家人中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應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並注意防護,最好跟家人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飯夾菜,不要相互夾菜,杜絕用嘴餵孩子,碗筷注意清洗乾淨,高溫消毒。
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蔬菜、瓜果要洗淨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燙的東西,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從而為幽門螺桿菌的入侵創造條件;另外,飲食要營養豐富,食物軟爛易消化,少量多餐,細嚼慢咽,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態、愉悅的心情等,可避免發生胃病。[山東省立醫院李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