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北京不少小區都設置了舊衣回收箱,許多市民將過季或者再也不穿的衣物投放進去,給予了舊物「第二次生命」。舊衣回收工作目前在很多城市推行,並受到了市民的歡迎和支持。(據8月7日《北京青年報》報導)
如今,隨著物質條件的日益豐富和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每個家庭半新半舊的衣物也漸漸多起來,不但佔用空間,而且棄之浪費。如何處置舊衣物,就成了一些家庭頗感煩惱的事兒,同時也變為考驗社會管理智慧的一道考題。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測算,如果我國廢舊紡織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每年可節約原油2400萬噸,超過大慶油田產量的一半。由此可見,推行舊衣回收的意義不言而喻:
其一,幫助公眾用最環保的方式處理舊衣物。通過在居民樓設置「舊衣物品專用收集箱」,方便公眾投放,然後由專業公司進行分類分揀以及消毒。這樣一來,舊衣物不會被當成垃圾,相反進入循環利用的軌道,可以發揮新的價值和功能。其二,可以幫助公眾實現捐贈。舊衣物在集中統一回收後,在分類分揀的同時,對一些符合民政部門捐贈條件的衣物,如成色較新的冬衣、冬被等,挑出來後進行臭氧消毒,打包送民政部門或慈善機構。這樣一來,舊衣物回收還能表達一份愛心善意,給予貧困群眾及時的幫助。其三,符合構築節約環保型社會的主旨。舊衣物回收由專業公司經營,可以用最先進的環保理念和技術來處理,從而減少了碳排放。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雖然我國早在2006年就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法,但是對於舊衣的回收,並沒有相應的配套條款。因而,對舊衣回收還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監管也難以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回收專業公司過度重視經濟利益,對一些處理成本高的舊衣拒絕回收,影響了公眾的積極性。為此,打開舊衣的回收之門,政府部門應該積極作為,除了公共財政大力支持之外,還需要立法保護和明晰回收企業的權利和責任,使之穩步地走下去,達到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實現舊衣物的「二次生命」,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